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901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作科学小品。

作者柏吉尔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力,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现的过程,评判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课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

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作者介绍】

柏吉尔(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拂拭、渗出、半晌、推测、蜘蛛、热辣辣”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

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

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

(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

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

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

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

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

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

(“拭”字不要多撇。

“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

(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

(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

(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

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

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

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推测)

出示句子: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

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

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

(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

(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

(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

(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出示句子:

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

(“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

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

(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

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

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

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

(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

(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

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

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

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

(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

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

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

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

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

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

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

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

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作者介绍】

徐星,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笨拙、迟钝、毫不相干、隧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知道,我们班有很多男生喜欢恐龙,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恐龙?

(学生交流)

2.恐龙简介:

“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是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的。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

恐龙家族的成员种类很多,形体大小各异。

大的,庞大笨重的身躯可超过大象;小的,轻盈灵活的身体酷似雄鸡。

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突然全部灭绝,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

我们现在知道的恐龙,是根据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复原出来的。

3.欣赏恐龙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通过预习,谁能帮助同学解决疑问?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3.重点指导“隧、翼”的写法:

“隧”字最后写“辶”;“翼”分为上下两部分,写时注意紧凑,“共”的第二横较长。

4.理解词语意思。

(互相交流)

5.把你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2.简要概括课文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

(1):

告诉我们: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二部分

(2):

写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

第三部分(3~4):

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四部分(5):

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愿望——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全面揭示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四、交流感受,品味句子。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找出本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2.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1)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这是一种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3)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全面”说明科学家们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依据。

五、布置作业。

1.读课后的“资料袋”。

2.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的层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恐龙和鸟类各有什么特点?

(恐龙:

凶猛、笨重、迟钝;鸟类:

轻灵、五彩斑斓。

2.恐龙和鸟类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科学家们经过研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

依据是什么?

出示句子: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发现啊!

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科学家们当时的心情。

(欣喜若狂)

(二)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默读第3、4自然段,想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

画出描写恐龙特点的词句,准备交流。

2.全班交流。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去掉“大约”行吗?

为什么?

(不行。

“大约”是指不精确的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2)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①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对比、排比)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突出了恐龙家族形态各异的特点。

③恐龙家族的成员真是形态各异!

请你读出它们的不同。

(男女对比着读。

(3)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其中”“一些”说明了什么?

(准确地表达了不是全部的恐龙。

(4)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

(科学家给出了两种推测:

始于树栖生活过程,在奔跑过程中学会。

(5)不管是树栖生活使鸟具备了滑翔能力,并逐渐能够主动飞行,还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最终的结果是——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恐龙飞向蓝天只是科学家们的推测,他们更美好的心愿是什么?

齐读第5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让我们了解了恐龙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但想要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想对科学家们说点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向家长介绍恐龙变成鸟儿、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小练笔:

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事物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树栖)

带羽毛恐龙(奔跑)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归纳出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这是课文的重点。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把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简单化。

2.引导学生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品读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纳米、纳米技术的文章。

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妙前景。

文章除了向我们介绍“纳米”等科学术语外.在内容上更突出介绍纳米的神奇,对此作家将纳米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大批的举例使枯燥的科学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前景。

文章虽是通过想象来表达,但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正确。

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有严密的理论探讨,要为想象找科学依据,想象才能变成现实。

在科学探索中,还需要有打破定势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些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探求科学的品质也是文章要表达的又一重点。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纳米神奇的介绍,还传达出先进的科学思想。

此文难度不大,力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把握文章的说明重点,体会文中的科学精神。

然后借助网络丰富对“纳米”的认识。

【作者介绍】

刘忠范,男,汉族,1962年10月生,吉林九台人,2007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1990年4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毕业(日本东京大学光电化学专业),工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兵、乓”等12个生字,会写“纳、拥”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纳米拥有冰箱除臭隐形健康预防病灶疾病细胞”等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3.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4.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虫子落入铁扇公主的茶杯里,随茶水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镜头。

2.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以前就只能存在于神话世界里,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这就是纳米时代!

今天让我们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

什么是纳米?

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存在于哪些地方?

谁能来帮助同学解决这几个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

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课件出示,学生读。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臭、蔬”,在田字格中示范。

(“臭”字不要少点。

“蔬”是上下结构,左下方的写法要注意,是五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

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

(2):

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

写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5):

写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3.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来写?

(总—分—总)

4.找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读一读。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熟练。

2.搜集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

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

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

(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这真的是太神奇了!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

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

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

(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

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

(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