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06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业3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3.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

4.西周时期,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世卿世禄制

5.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社会历史的进步。

最早得益于王位世袭制的是(  )

A.尧             B.舜

C.禹             D.启

6.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7.“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是《诗经·大雅》中记载的有关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史料,其译文为“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

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

该史料反映了西周(  )

   ①国家的管理方式  

   ②血缘家族的特点

   ③官僚政治的特点  

   ④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西周初年分封的71国中有53位姬姓诸侯,战国七雄中仅燕国王室为姬姓,其余六国均由异姓掌权。

这反映了  (  )

A.“礼崩乐坏”             B.大宗取代小宗             

 C.中央集权加强             D.诸侯混战

9.考古发掘一座先秦墓葬时发现了用九个鼎随葬的情况,根据周礼,只有天子可用九鼎,但是根据出土的其他文物断定它绝非周天子墓葬。

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B.社会剩余产品更加丰富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D.青铜制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10.《诗经·十月之交》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往往被人用来形容春秋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意思是原先高高在上的突然跌落到谷底,原先在谷底的突然升到顶峰。

下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代变化的是(  )

A.封邦建国             B.世卿世禄

C.有教无类             D.工商食官

1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12.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13.公元前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14.《荀子·富国》载:

“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15.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先治其家”的说法,这说明宗法关系渗透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维护西周等级制度的有效工具             

 B.与分封制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C.表现了传统政治中的较高理性成分             

 D.按照地域远近来区别亲疏关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一《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1)材料一中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10分)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是何关系?

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10分)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分)

17.(25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观念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材料二 秦自商鞅变法后,……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三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单位:

人)

——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四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兴起,人们大多从事手工业,商品生产等市场经济活动,美国的家庭不再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美国家庭生产职能逐渐消失。

同时随着社会中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家庭的教育职能转到社会中。

……在工业革命以前,家庭发挥生产和分配产品与服务的职能,而工业化则将家庭的这一职能转移到了社会,家庭转而成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心。

此外,就家庭的派生职能而言,家庭在宗教、娱乐和保障方面的作用,也逐渐为相应的社会机构所替代。

——邢瑞《论工业革命对美国家庭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

简述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推动这些变化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9分)

(3)对比材料三、四,概括工业革命后西方家庭职能的主要变化。

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

18.(25分)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

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

……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饿死,……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

——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材料二 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宗族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

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

……正是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欧洲和北美工业化的潮流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

——摘自《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 近代宗族组织的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

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其中规定:

族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分、年龄等因素决定……近代族学的教育对象从男子变为包括女子;生源从族人子弟扩大到外姓子弟;教学内容从单一读旧书变为谈格物之学,族学从宗族制度中脱离开来。

——摘编自《中国族谱之研究》《戴氏修谱——族约》

 材料四 建国初期宗族制度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取消了族田,“耕者有其田”的实行使农民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对家族依附的必要性大大减弱,宗族制度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

1958年后……农民回归向宗族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

1978年后人们对宗族制度的依附减弱。

——摘编自《功能转换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宗族制度反映了哪些儒家思想?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阐述近代宗族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

(1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宗族作用在1958年后增强和1978年后减弱的经济原因各是什么?

(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晋国是周成王弟弟的封国,①正确;燕国姬姓,周宗室召公的封国,晋燕都是姬姓封国,故晋燕两国不能通婚,②错误;宋国是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③正确;秦国国君为嬴姓,故④正确。

因此①③④正确,答案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先秦政治制度的认识。

“姓”最初是贵族的特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度逐步瓦解,贵族没落,所以“百姓”成为民众的统称。

A项表述与史实相反,排除;C项内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D项与基本史实相违,应该是逐步取消。

3.【答案】A

【解析】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4.【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对宗法制作用的掌握。

5.【答案】D

【解析】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禹将自己的王位传于儿子启。

故选D。

6.【答案】C

【解析】回答此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明确选项中的各省的简称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湖南简称湘,湖北简称鄂,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广东简称粤,广西简称桂。

而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齐、鲁、晋、卫、燕、宋等,故正确选项为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均为贵族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的郡县制。

故第③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题意相符,本题应选C项。

8.【答案】A

【解析】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礼崩乐坏,诸侯相互兼并征伐。

异姓诸侯国做强,姬姓诸侯国被灭国。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有人使用九鼎,逾越了等级,挑战天子的权威。

由此反映出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被打破。

所以选择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在春秋以前,接受教育的都

是贵族,“学在官府”。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士和贵族一样,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

这就使“原先高高在上的突然跌落到谷底,原先在谷底的突然升到顶峰。

”A、B、D并没有体现出这种变化。

11.【答案】A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制度,并制定典章礼仪制度作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维护周王的统治。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此外还分封了一些功臣和先代遗族。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12.【答案】B

【解析】中国人强调姓

氏,同姓同祖同宗,这受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影响,宗族观念浓厚,故选B。

13.【答案】C

【解析】A、B、D符合材料,C不正确。

14.【答案】A

【解析】 从“天子、诸侯、大夫、士”可知与不同等级服饰差异直接相关的制度是分封制。

15.【答案】C

【解析】因宗法制形成的“家国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皇位继承引起的政治动荡,起到了维护政治稳定的作用,反映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较高理性成分。

A项答案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强调的主要意思。

16.【答案】

(1)西周的分封制。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2)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的命令。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觐天子,向天子述职。

【解析】分析材料二可知诸侯与天子之间的关系;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因为在分封制下,诸侯有在自己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派征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无力再控制诸侯。

【解析】材料三中的“(周)王卒大败”可知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17.

(1)【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小农经济和近代工业化对家庭的影响。

特点根据材料即可概括;历史背景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答案】特点:

人数众多,集体大家庭;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家长制,浓厚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

(3分,要求答出3点)

 历史背景:

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实行井田制,劳动者从事大规模简单协作;西周实行宗法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密切结合,凝聚宗族,并强化了大宗的特权地位。

(4分,经济、政治方面各2分)

(2)【解析】变化结合材料进行回答,推动变化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变化:

集体大家庭转化为个体小家庭;宗法等级削弱,政治色彩减轻;在社会生产中属于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

(3分,要求答出3点)

  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大规模简单协作向个体小农经济过渡;礼坏乐崩,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秦国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努力促成小农经济。

(6分,要求答出3点)

(3)【解析】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即可回答;原因要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多方面分析。

【答案】职能转变:

消费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教育职能以及宗教、娱乐和保障方面的职能转移到社会中。

(3分)

  原因:

工业革命的影响:

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取代手工作坊;学校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宗教、娱乐功能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等。

(6分,要求答出3点。

只答工业革命的2分。

18.

(1)【答案】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各1分,共2分)

 政治:

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

(各1分,共2分)

【解析】这是一道以“宗法制发展演变的历史”为线索的历史试题。

难度比较大,学生需要把儒家思想发展各个阶段的背景把握好,并善于从背景分析和发现答题角度。

主要抓住宗法制度长期存在的这一命题角度出发,理解宗法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为什么要维护社会的安定?

因为只有安定封建社会才会长治久安。

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原因是什么?

从经济角度是小农经济的存在,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其极不稳定,所以需要一定的组织来维护其稳定,所以第一问主要联系所学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即可。

(2)慈、义、孝、悌等伦理思想,仁、礼、忠、恕、信等纲常礼教思想。

(3分)

 (仁、义、孝、忠等字,1分;伦理、纲常、礼教等词,2分)

【解析】这一问主要从所学知识入手,材料基本起到提示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课本把知识搬过来即可,但是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防止因为漏点失分。

(3)外:

侵略战争打开国门;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

(6分)内:

民主运动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反封建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四取三,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要求从内外因角度分析,第二个关键词是“近代”。

主要出题目的是考查学生从理论上全面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变化的原因。

宗法制度作为中国封建思想的一部分,也逃脱不了这一历史过程,学生分析到这一步,就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答题了。

(4)增强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民生活困难。

(4分)

 衰退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

(2分)

【解析】这一问,是对学生对于特定历史环境发生事件的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只要抓住材料中的“1958年”这个关键时间,通过联系课本知识即可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