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916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docx

《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docx

悼亡词的出现与发展

(2010-01-0216:

32:

07)

转载

标签:

文化

随着《诗经》的产生,古代文学史上有了头一件大事。

《楚辞》,《乐府》,应运而生。

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

宋词,元曲也接踵而至。

一直到今天的现代诗。

悼亡诗的出现我没有找到准确的记录。

大概是在魏晋那个尴尬的年代吧。

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把悼亡诗特指为悼念亡妻之诗。

中国悼亡诗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悲情。

悼亡诗的都带有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思想内容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

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

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

说起悼亡诗,自然首推帅哥潘安。

(潘安真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

太康文学的首领人物,是中原文士的领军人物。

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究形式美的特点。

他“善为哀谏之文”,今存的作品《寡妇赋》、《袁永逝文》、《悼亡诗》等名篇都以善叙哀情著称,而潘岳大大的在西晋时期将赋这一文体发扬光大,其中他的《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沧海赋》《秋兴赋》《芙蓉赋》《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一《百度百科》)。

大多世人只知潘安之貌美已经成为女性近千年来的审美标准。

有“连壁接茵”的成语。

有“才过宋玉,貌赛潘安眼子建才,潘安貌”“潘安再世”“貌若潘安”“多才夸李白,美貌说潘安”“花惭潘岳貌”等均是历代对于潘安美貌的赞誉之词。

潘安的才也因此被遗忘。

殊不知潘安的悼亡诗才是他被历史记住的原因。

潘安与妻子杨氏12岁订婚,终生相爱,杨氏卒于潘安52岁那年。

杨氏死后,潘安对妻子的怀念便寄托在他的悼亡诗上。

潘安的《悼亡诗三首•其一》写道: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深刻的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怀念,对妻子逝去的悲痛。

也成就了他“悼亡诗鼻祖”之名。

但是我个人觉得潘安的悼亡诗辞藻过于华丽,掩盖了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

有那么点为了悼亡而悼亡的味道。

到了南北朝,悼亡诗的代表莫过于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逝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

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

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沈约暮年,身体消瘦。

著名词人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指的便是沈约。

后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这个细腰男子指的也即沈约…•《百度百科》。

)妻子死后,沈约写下《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来悼念自己的妻子。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

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

比之潘安的悼亡诗,沈约的伤过于哀,因而也为此诗赋予了更浓的人情味。

唐代元稹的出现,应该是悼亡诗发展的一个高潮。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

生于唐大历十四年,死于大和五年(779年〜831年)。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著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主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

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

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

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他用世间最宏伟,最美丽的东西来形容他的妻子,以证明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与前朝相比,元稹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悼亡诗情景交融,悲得平淡,但往往最平凡的感情才最能打动人。

他在《遣悲怀三首》中写道: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他是有资格这么说潘岳的,他的诗能被广大的老百姓记住,能雅俗共赏。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脍决人口的句子正是出自他之手。

元稹的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悼亡诗构思一般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事,用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诗作的悲悼特征,言语质朴,表意深刻,在生与死的纠结中表现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苏轼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然而,他充满柔情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幺幺毫不逊色于他的豪放词。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莹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而,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这首《江城子》是千古悼亡第一词。

词是好词,但结合苏轼的人品来看,妻子死后便续娶妻子的堂妹,晚年还来个侍妾朝云,老牛吃嫩草,他那十年后的悼亡不过是一时兴起而已,远不如潘安,元稹的悼亡真诚。

清朝是一个过渡的时期,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王朝的背影里,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

大学士明珠长子。

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O

王阈名隹《人的「纳蔺容若以自然之眼^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溪人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的妻子是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

在卢氏去世半个月后,纳兰性德写下了

《青衫湿遍•悼亡》一词: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如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纳兰性情清高雅洁,多愁善感。

他的词更给人一种哀婉凄艳的感觉。

他生于豪门,英年才俊,少年得志,按说应踌躇满志,甚为自得自恃。

但纳兰却清高自许,淡泊世俗名利。

他的悼亡词不仅表达了对妻子深切哀思,还注入了“人间无味”的感悟,使得他的悼亡词上升到透视宇宙人生、感悟个体生命的层次。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当挚爱的妻子也过早地离自己而去的时候,至情至性的文人们无法承受这沉重的打击,便不断地写下许多悼亡词,宣泄自己内心无尽的思念和忧伤。

悼亡诗就这样出现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人性光辉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