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48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部分 专题3 学案10.docx

第1部分专题3学案10

专题三 人文地理

学案10 人口与地理环境

【考纲点击】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构建知识体系】

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典例1

 (2013·浙江文综)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

(1)~

(2)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题,本题结论主要通过判读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线得出。

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小于出生率,A项错误;在各时间段中,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B项错误;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以下上升至以上,D项正确。

(2)题,通过对2010年的三率对比可知,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最高的①是非洲,次高的②为亚洲,最低的④为欧洲,次低的③为北美洲。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人口增

长模式

特征

原始型

(高高低

模式)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传统型

(高低高

模式)

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

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现代型

(低低低

模式)

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压力减小,就业机会较多,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

[特别提示]

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1.5%)

低(<1.0%)

传统型

高(>2.0%)

低(<1.0%)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0%)

低(<1.0%)

2.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很快

人口增长缓慢,

老龄化严重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影响

加大对资源、环境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在增加

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人口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我国的人口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生产力水平提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属现代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较低,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年增加人口总数仍较多,与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不同的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仍存在下岗、失业等社会问题。

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但我国属“未富先老”,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有很大的区别,故今后应加强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贫困人口较多等,也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

2011年中国、印度先后公布了最新人口普查数据,读下表回答

(1)~

(2)题。

总人口

2000~2010年人口平均增长率

人口性别比

年龄构成

0~14岁

15~60岁

60岁及以上

中国

13.7亿

0.57%

105.20

16.6%

70.14%

13.26%

印度

12.1亿

1.76%

106.34

32%

60.4%

7.6%

注:

人口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男性人口数。

(1)中国、印度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

A.传统型、传统型B.现代型、现代型

C.现代型、传统型D.传统型、现代型

(2)结合中、印两国人口性别比,判断此现象产生的后果可能是(  )

①社会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②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造成女性结婚困难 ③危及社会安定 ④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等造成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1)C 

(2)D

解析 第

(1)题,由表知,在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低于1%,为现代型;印度人口平均增长率大于1%,为传统型。

(2)题,根据材料中人口性别比的概念可知:

性别比高,会造成社会男女比例失衡;造成男性结婚困难;从而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影响;进而会危及社会安定。

考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典例2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

(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1)C 

(2)B

解析 第

(1)题,迁移人口数量是该区人口总数和人口迁移率共同决定,贵州迁出人口比重虽然高于四川,但由于总人口远低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要低于四川;同理,迁入人口上海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而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样,故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安徽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天津。

(2)题,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使沪、京、津青壮年人口比重较高,延缓了三市老龄化进程。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用;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

积极

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收入;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地区

消极

人才流失

其他效应

改变人口和人种的分布;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和人种基因交流

[拓展延伸]

我国民工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

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③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下表为联合国对2015~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的预测报告,据此完成

(1)~

(2)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1)下列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答案 

(1)B 

(2)C

解析 第

(1)题,由表中可以看出,迁出国为发展中国家,而迁入国为发达国家。

(2)题,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劳动力,但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对迁出地来说,由于人口的减少,会减轻环境压力,同时与外界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增多,会影响到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考点三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典例3

 (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 

(1)B 

(2)B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人口金字塔图,明确人口比重与人口数量的区别。

(1)题,0~14岁人口的比例是1982年高于2009年,所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4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2009年大于1982年,所以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小于2009年;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的比例虽然高于2009年,但是2009年人口总数高于1982年,所以本年龄段的人口数是2009年大于1982年。

(2)题,由上题可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影响了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009年25~59岁的人口比重高、人口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因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

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横坐标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该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在判读人口金字塔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形状,是年轻型、成年型还是老年型,其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2)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代表的人口组成状况,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

(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人口增长所属模式,性别比例,产生原因、影响及对策。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2)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3)该国可能是(  )

A.中国B.巴西C.德国D.泰国

答案 

(1)D 

(2)D (3)C

解析 第

(1)题,人口年龄结构图中并没有表示出性别比例的情况,故A项错;人口年龄结构图中无本国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实际人数统计,故B项错;图中青年人口比例大于老年人口比例,故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外来移民人口以青年人口为主,故可缓解当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婚姻家庭、政治、经济、自然因素等,该国迁入人口以青年人口居多,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第(3)题,中国、巴西、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为人口迁出地;德国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为人口迁入地。

知识专题练

一、选择题

下面图1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

读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图1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B.乙—②

C.丙—③D.丁—④

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读图1可知,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的传统型,与图2中的②阶段对应;甲国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丙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丁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甲、丙、丁三国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中①③④阶段不符。

故选B项。

第2题,丙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10‰左右,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医疗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回答3~4题。

3.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B.乙地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甲人口金字塔底部较宽,新生人口较多,自然增长率较高;丙65岁及以上人口少于7%,为年轻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乙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0,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第4题,甲地人口增长快,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乙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接近4%,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丙地少年儿童人口比例约为23%,65岁及以上人口占5%左右,与人口合理容量没有相关性;丁地人口出现负增长,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读“我国沿海某省1960~2060年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及预测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省人口自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曲线1970年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

B.b曲线1980年后缓慢上升与a曲线变化无关

C.在K时间点之后,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

D.1985年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6.根据该省人口增长状况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现阶段应该取消控制生育的政策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B.从长远来看,a曲线的下降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C.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我国目前劳动力已经实现充分就业

D.目前a曲线的变化已导致劳动人口减少而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答案 5.D 6.B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沿海某省1960~2060年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及预测图为切入点,考查人口的增长特点。

第5题,我国目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确定a为出生率曲线,b为死亡率曲线。

1985年该省人口出生率约为25‰,死亡率约为7‰,自然增长率约为18‰,因此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正确答案应选D。

1970年后我国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曲线1980年后缓慢上升,与a曲线下降有关系,由于出生率下降,导致老龄人口比重大,死亡人口增加。

K时间点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总量下降。

第6题,a曲线是人口出生率,a曲线的下降最终将会带来老龄化问题,社会需求低迷,经济发展趋缓,正确答案应选B。

读“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回答7~8题。

7.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8.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大。

第8题,流入人口使该市总人口增加,加大了该市的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基础设施的压力,对该市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读“某省在校学生人数变化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省2010年大学人数减少主要原因是(  )

A.该阶段的适龄升学人口在不断下降

B.大量人口迁出

C.2008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D.高中毕业直接就业

10.从图可以得出未来几年该省(  )

A.劳动力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C.就业形势好

D.教育资源短缺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从图中看出2005年以后高中学生人口数量持续减少,而这部分人与2008年及以后进入大学的人数密切相关,因此2010年大学生人数减少是由该时段的适龄升学人口不断减少造成的,所以A正确。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数减少,但仍比其他学龄段人口多,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和教育资源也不会短缺,所以A、C、D项错误。

小学人口少,说明少年儿童人口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B项正确。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1~12题。

1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1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市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

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第1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3.(2013·广东文综)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

据表可知(  )

国家

2000~2010年人口年

均增长

率(%)

2009年人口密度

(人/平方

千米)

2010年0~14岁

人口比

重(%)

2009年出生

时预期寿

命(岁)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答案 D

解析 由表可知:

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小于印度;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印度相等;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美国最接近;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二、综合题

14.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示,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3)结合三种生产概念图,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

答案 

(1)人口老龄化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国家财政加大养老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3)一方面消耗资源增多,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解析 第

(1)题,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同时存在。

(2)题,由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需由家庭、国家、社会等各方面共同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问题。

第(3)题,人口增长过快,一方面消耗大量物质资料,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15.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4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安徽省统计局也于5月17日公布了该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 第五次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的比较

总人口(人)

比上次普查年

均增长率(%)

年龄构成(%)

0~14岁

15~59岁

≥60岁

2000年

第五次

1265825048

1.07

22.89

66.78

10.33

2010年

第六次

1339724852

0.57

16.60

70.14

13.26

表2 安徽省第五次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比较

2000年

第五次

2010年

第六次

两次相比人口变化情况

增减人数(万人)

年均增减百分比

常住人

口(万人)

5986.0

5950.1

-35.9

-0.06

户籍人

口(万人)

6245.3

6862.0

+616.7

+0.95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净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数为911.9万人。

(1)请根据表1中的数据,说出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特点、面临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