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50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docx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月刊)

一、单选题

1.(2021·河南开封一模·24)《礼记·曲礼》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荀子·礼论》亦云“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这主要强调西周(  )

A.获取宗族统治权的前提B.分封制度形成等级秩序

C.政治活动带有神秘色彩D.君主专制源于宗族祭祀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礼记》中说没有来自于采地或公田俸给的,就不设祭器,《荀子》中也有说,靠双手劳动吃饭的人,即最底层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建立宗庙的,这说明西周时期的祭祀权需要资格,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获得宗族祭祀的前提而非分封制度形成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家族祭祀中应该具备的条件,并未神化宗庙祭祀,排除C项;材料反映祭祀中的要求,而君主专制思想源于法家主张,排除D项。

2.(2021·清华大学11月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4)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指出,春秋之际只有“士”才能当兵,兵都是贵族,而农工商不能当兵,至战国则全民皆兵。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四民阶层的形成B.百家争鸣的效果

C.学在官府的打破D.政治结构的转型

【答案】D

【解析】从“兵是贵族”到“全民皆兵”,说明当兵的限制条件降低,反映了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故选D项;这一变化和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排除B项;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是私学的出现和兴起,排除C项。

3.(2021·河南新乡一模·24)《史记》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并众封功臣谋士,尚父被封于营丘,曰齐。

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B.有助于笼络异姓权贵

C.确保西周统治长治久安D.与宗法制度相辅相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谋士”可知周武王分封古代帝王后裔和功臣,有利于笼络异姓权贵,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基础,不符题意,排除A项;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但随着诸侯国实力增长,西周后期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宗法制,无法说明相辅相成,排除D项。

4.(2021·“皖赣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1)有学者指出:

“如果说宗法制度是维系同姓的纽带的话,那么同姓不婚制则是其补充,大宗百世不迁,同姓百世不婚,这是维系周代举国上下紧密团结的两条纽带,不可或缺。

”这表明,同姓不婚制的实行(  )

A.促进了宗法制的形成B.扩大了周朝统治基础

C.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D.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同姓百世不婚”可推理异姓通婚,结成姻亲同盟关系,这扩大了周朝统治基础,故选B项;宗法制是维系同姓的纽带,同姓不婚制是维系异姓的纽带,不符题意,排除A项;主体不一致,材料不能体现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排除C项;据题意,宗法制和同姓不婚制使举国上下紧密团结在周天子周围,排除D项。

5.(2021·广东肇庆一模·1)据青铜器铭文和古文献记载,周代并不存在等级森严的五等爵制。

畿内贵族兼做王官者多称“公”;畿外较大诸侯则称“侯”;“伯”本为贵族家长之称,后亦称一方诸侯之长;蛮夷之君多称“子”;“男”则为华夏小国诸侯之称。

据此可知,周代(  )

A.中央集权雏形已经显现B.地方行政管理混乱低效

C.国家治理体系较为松散D.贵族政治统治形式多样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五等爵制的存在,但是并不是等级森严的,根据五等爵的大致划分可知,当时的国家治理体系是相对松散的,故选C项;题干中没有提到五等爵之间的权利归属或者上下级关系,所以不能得出中央集权雏形已经显现的信息,A项的表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仅提到了地方诸侯的不同称呼,并没有提到其行政管理,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五等爵所管辖的诸侯国统治形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6.(2021·百校联盟高三11月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2)春秋时代,楚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

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面积较县大得多,而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代,随着边地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

由此可见(  )

A.郡县两级地方体制出现于春秋时期B.郡县的初设与加强边防有关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制D.楚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可知郡、县的设立与当时加强边防密切相关,故选B项;郡县两级地方体制出现于战国时期,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楚国与晋国,“普遍确立”的说法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项;秦朝首创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7.(2021·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2)周朝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据此可知分封制(  )

A.逐渐颠覆了夏商的政治制度B.推动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

C.有利于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说明西周实现了自上而下地分封,根据题干“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说明西周通过分封实现了对政权的“层层拱卫”,再加上题干“周王……为诸侯之君”,进一步说明分封制有利于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故选C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西周的分封制巩固了其政权,没有体现出其对夏商政治制度的颠覆,排除A项;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D项。

8.(2021·河南焦作一模·24)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为相,他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李悝此举(  )

A.终结了分封制度B.体现了“民本”思想

C.顺应了时代潮流D.强化了“尚武”理念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为相,主张从“淫民”手中剥夺爵位和厚赏,重赏给天下的贤能之士,此举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推动官僚制度的形成,顺应了战国时期时代发展的潮流,故选C项;李悝此举有利于打破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贵族政治,但终结了分封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举贤任能,“民本”是施政时关注百姓的利益,排除B项;举贤任能不一定选择的都是武将,体现不了“尚武”理念,排除D项。

9.(2021·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据此可知,夏、商、周三族(  )

A.都起源于黄帝族系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已有族群认同意识D.祭祀程序基本相同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等信息可以看出夏商周都有了族群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由题干中的“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没有确切的信息说夏商周是否起源于黄帝族系,但是它们自认为是有关系的,排除A项;题干中的“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可以体现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但是根据“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一信息却没法体现血缘关系,排除B项;题干仅仅体现了夏商周祭祀的对象,但并没有提到祭祀的程序,排除D项。

10.(2021·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卷二新高考卷·1)商王不仅拥有辅佐他的尹和庶尹,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巫、史、卜,还有管理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文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商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商代国家机器已经实现制度化

C.商代的王权位于神权之上D.商代已经具备奴隶制文明特征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商王拥有辅佐他的官员、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负责军事和生产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文字,这说明了商代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政权的建立、文字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代政治制度建设和文字的发展,未涉及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商代国家机器逐渐完善,但尚未制度化,排除B项;商代拥有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但神化王权是为维护商王的统治,并非王权位于神权之上,排除C项。

11.(2021·河北沧州七校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2)有学者提出,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关)东与西(秦)文化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

在当时,虽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统天下方能解决周制弊病与战国乱局,但这个统一天下的新主,在整个关东六国看来,绝不应当是秦国。

对该学者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国大相径庭B.文化差异使关东不服秦朝的统治

C.六国对解决战国乱局的看法不统一D.秦法迎合了统治者欲统一的需求

【答案】B

【解析】学者强调“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体现秦亡与文化差异,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文化冲突但是没有体现是六国崇尚仁义,排除A项;六国看法有统一的地方“绝不应当是秦国”,排除C项;秦法迎合了统治者欲统一的需求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2.(2021·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3)下图是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面用小篆书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  )

A.文字体系走向成熟B.制度创新国家统一

C.焚书坑儒思想专制D.经济繁荣百姓安居

【答案】B

【解析】根据秦砖上“海内皆臣”四个小篆字,我们可以得知该秦砖记述了秦朝制度的创新,即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国家得到了统一,故选B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秦砖上的文字,而不是文字的字体——小篆,排除A项;在“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六个字中,没有涉及“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在秦朝统治时期,老百姓并没有实现“安居乐业”,排除D项。

13.(2021·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卷二新高考卷·2)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

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

这一措施(  )

A.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B.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

C.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D.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之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

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而郡守负责的是一郡的行政、郡尉负责的是一郡的军事,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说明岭南的政局不稳,需要强化军事统治,故选C项;设置南海尉适应秦初并岭南之地的现实,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排除A项;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之后,设置岭南三郡,并未实施分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秦实施的暴政,而非在岭南设置南海尉,强化军事统治,排除D项。

14.(2021·河南洛阳一模·4)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

这种藩镇(  )

A.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C.形成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D.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可知唐代时河朔型藩镇节度使大多自立,权力较大,中央集权削弱,故选A项;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发生的地方权力尾大不掉,与中央对抗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地方节度使的任命情况,并不是地方经济实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排除D项。

15.(2021·河南开封一模·26)有人认为,宋代的成就,既不像以效法“道德”取胜的周朝,也不同于效法“功力”取胜的汉唐,而是“举一世之才而纳之于准绳规矩”,进而维持了统治的稳定。

这主要体现了(  )

A.宋代忽视儒家伦理道德B.宋代制度革新作用显著

C.汉唐尚武风气成为主流D.科举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宋代的成就不像以效法“道德”取胜的周朝,也不同于效法“功力”取胜的汉唐,而是“举一世之才而纳之于准绳规矩”,通过规则、制度维持了统治的稳定,故选B项;材料反映宋代通过规则和制度维持了统治秩序,但并不能说明宋代忽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宋代如何维护了统治的稳定,而非汉唐的尚武风气,排除C项;宋代从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繁镇割据,并非科举制消除了割据隐患,排除D项。

16.(2021·清华大学11月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5)汉初刘邦“徙齐楚大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之后汉帝多在即位之初为自己修建陵寝时把大批关东豪族迁往关中。

这一行为(  )

A.加强了地区经济联系B.推动了经济格局的变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意在打破宗族血缘关系

【答案】C

【解析】将关东豪族迁往关中,这样有助于削弱地方豪族对地方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这一行为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这一行为属于政治领域的变革,并未导致经济格局的变迁,排除B项;这一行为只能削弱地方豪族对地方的影响和控制,未能打破宗族间的血缘关系,排除D项。

17.(2021·四川泸州一模·27)下图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流程图。

据此可知该制度(  )

A.选拔程序公平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选拔标准僵化D.扩大了选官范围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流程图可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必须经过中央官员司徒审查并授官,说明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据所学九品中正制被地方士族垄断,选拔程序不公平,排除A项;流程图里没有选拔标准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据所学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范围主要是士族子弟,排除D项。

18.(2021·“皖赣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3)唐朝武则天时,开始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如考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

到了明朝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

这说明“武举”(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有利于选拔各类实用人才

C.在实行中不断加以完善D.比文举更注重公平公正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唐朝……开始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明朝……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可知武举在实行中不断加以完善,故选C项;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材料只提及武举,以偏概全,排除A项;武举选拔了军事上的实用人才,不是各类,夸大了武举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武举考试不断完善,没有涉及公平公平性,无法比较,排除D项。

19.(2021·河南九师联盟高三11月质量检测·4)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尝自言道:

“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

”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于是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伤感诗句。

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

A.导致士庶矛盾尖锐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

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可知唐朝时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左右科举考试的录取结果,故选C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士庶矛盾,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不太注重身份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录取不中,并不能说明不是才学之士,排除D项。

20.(2021·河南九师联盟高三11月质量检测·2)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浑邪、休屠等部。

汉武帝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

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

A.导致王国问题反复出现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消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D.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可知汉武帝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宽松的民族政策,故选B项;王国问题到汉武帝时已经逐步得到解决,排除A项;北方匈奴军事威胁东汉时还存在,排除C项;汉武帝特许“因其故俗”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D项。

21.(2021·百校联盟高三11月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4)唐科举以诗歌作为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时事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

进士科考试诗赋,以声律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唐朝此举(  )

A.以提升儒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B.旨在激发诗人创作热情

C.为各阶层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D.有利于文德政治的构建

【答案】D

【解析】唐代进士科考试诗赋,以声律对偶定优劣,表明上是看重文字形式,但实际上是统治者把诗赋作为对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教化的工具,以实现文德政治的目的,故选D项;A项属于唐代科举考试的影响,而非目标,排除A项;B项属于唐代科举考试的影响,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各阶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2.(2021·广东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联合测评·3)白居易《策林·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一文中说,“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宰下于乡吏,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

”材料体现了唐朝(  )

A.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B.社会控制不断强化

C.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D.政令贯彻的有效性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政令运行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只能看出政令的运行,不能看出政令运行的效果,得不出“社会控制不断强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政令运行,不仅仅涉及基层,且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创新,排除C项;材料强调自上而下的政令运行体系,“有效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23.(2021·山东日照高三第二次校际联合考试·3)据户籍资料统计,唐前期敦煌地区家庭中,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占51%左右;到大历14年(779年),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堂兄弟合户、嫂侄合户、叔嫂合户之类)显著增多。

这样的变化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家庭结构B.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儒家伦理增强了家庭凝聚力D.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有所提高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严重削弱,战乱频繁。

据材料,敦煌地区家庭结构在唐中期之后发生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堂兄弟合户、嫂侄合户、叔嫂合户之类)显著增多”,说明战乱使传统核心家庭破碎重组,故选B项;商品经济发展不会导致家庭破碎重组,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庭重组是部分家庭成员缺失后,为保证基本生活被迫进行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排除D项。

24.(2021·山西吕梁高三11月阶段性测试·3)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

县一级也是如此。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

A.保证了权力集中B.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C.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D.避免了裙带关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郡一级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分管不同领域,可知汉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在对官吏进行分权的同时又把权力集中于郡守,体现了权力的集中,故选A项;从材料“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可知材料不仅体现了地方官吏分别掌管不同的职责,而且强调了权力集中于郡守一人,没有体现制约,排除B项;材料列举了郡一级官员的职责和与郡守的关系,没有涉及对官员腐败的监督,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了郡级官吏的职责,体现不出他们之间是否具有裙带关系,排除D项。

25.(2021·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5)据《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元朝此举(  )

A.主要为了实现民族平等B.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D.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朝时期,“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是“羁縻之州”,到元朝时期,这些地区变成了其统治的一部分,说明元朝政府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故选D项;在元朝时期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并且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民族问题,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元朝政府对边疆治理的加强,与“贫富差距”无关,排除B项;题干“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以推断出政府收入的增加,但不能扩大为“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C项。

26.(2021·广东广州高三阶段训练·4)下表是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这反映两宋时期(  )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科举制度逐步完善D.

宰相权力日益削弱

【答案】C

【解析】与北宋相比,南宋宰相祖辈出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减少,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增加,说明科举制逐渐完善,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宰相本就是中央官员,且宋代宰相祖辈的任职情况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排除A项;南宋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而非固化,排除B项;图表反映的是宋代宰相的祖辈任职情况,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D项。

27.(2021·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8)关于元代的“四等人制”,学术界有下列观点

主要观点

来源

逮蒙兀儿忽必烈汗灭宋,禹贡九州始尽沦胡俗。

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

【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纪》

元代之政治情态……第一最著者,为其政治上之显分阶级,一切地位不平等。

元代依种类分为四种:

一蒙古、二色目、三汉人、四南人。

钱穆《国史大纲》

将元代人口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并规定其差别待遇的“四等人制”,从未见诸任何元代官方文件。

刘晓《元代司法审判中种族因素的影响》

“四等人”概念不宜绝对化或夸大理解,也可称为“四种人”“四类人”“四圈人”。

四个集团彼此的界限不完全清楚,与其说他们是元朝统治集团划分的,不如说是客观存在或是自然形成的。

张帆《元代真有四等人制吗?

据此可推知(  )

A.元代客观上存在族群差异B.“四等人制”按照民族划分

C.当代学者的研究更加可信D.民族歧视导致了元朝灭亡

【答案】A

【解析】由“【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纪》”中的“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钱穆《国史大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