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76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docx

KS5U推荐专题64+模拟试题汇编

【中国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

1.(2016·山东潍坊高三统考)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

C

【解析】:

农民身份的变化导致其称谓发生变化,而身份变化的根源在于土地制度的改变,即先秦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汉以后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因此C项正确。

2.(2016·河南郑州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

子产弗与,曰:

“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

“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

【答案】:

B

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

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

这表明(  )

A.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

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C.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经营重点逐渐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反映了江南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故选B。

从材料看,农业经营只是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农业生产并未完全商品化,排除A;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江南地区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

4.《旧唐书·韦坚传》记载:

天宝二年(713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缎”。

材料主要说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广陵郡……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京口绫衫缎”等信息,可知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业产品,表明唐代形成了不同的手工业专业性生产区域,故选C项。

5.唐代官府手工业中主要使用的是无偿劳动的番匠。

宋代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他们领取钱米作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并付给雇值的和雇匠。

这表明(  )

A.宋代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B.宋代官营作坊主要是供应军队需要

C.宋代官营手工作坊的工匠都有军籍

D.宋代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

【答案】 D

6.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

“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独占性

B.重男轻女宗法观念的影响

C.维护家族稳定及经济利益的需要

D.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信息“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知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主要特点是家庭内部传承,具有保守性、独占性;传男不传女,这与古代宗法观念、小农经济及维护家族利益都有关系,但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故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

7.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由福建人开创的。

明清之际,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帮之称。

这说明古代闽商(  )

A.具有开放意识和拓展精神

B.专注于海外市场而没有开拓国内市场

C.控制了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

D.不堪忍受国内封建压迫而移民海外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上丝绸之路”。

福建商人开创“海上丝绸之路”和建立起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说明古代闽商敢于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有极强的对外开放意识,A项符合题意。

材料虽然反映了闽商重视海外市场,但不能由此判断他们忽视国内市场,也不能说明他们控制了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B、C两项曲解题干内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闽商大量移民海外的原因,排除D项。

8.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

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答案】 C

9.汉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许“名田(占有土地)”,“犯者以律论”;不许被“推择为吏(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

这些规定(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C.表明商人富而贱的窘境

D.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题干材料表明汉朝政府颁布法令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地位的提高,广大商人虽富却贱,C项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A项错误;B、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0.“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军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豪强悉航海,纤岛倭入寇。

”“禁滨海民不得私入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

”“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

”材料表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在于(  )

A.建立和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勾结作乱

C.消灭残余农民起义军势力

D.防止“倭寇之患”危及统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方国珍、张士诚等反对势力逃到海上继续与明朝作对,同时勾结倭寇来华,所以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是B项。

A项材料未体现;C、D两项都只说明了一个方面。

11.有学者指出:

“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办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答案】 D

12.1941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田赋征收一律由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改成实物,田赋税额法币每元折征稻谷2市斗或小麦1斗5升。

1942年又将折征标准提高到每元税款折征稻谷4市斗或小麦2斗8升。

此变化表明(  )

A.国民政府持久抗战决心

B.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加剧

C.人民群众负担变相加重

D.正面战场抗战日益困窘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仅论述了国民政府田赋征收的变化,并未体现抗战决心,故A项错误;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但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前后折谷数额大增,与通货膨胀事实相背,只能反映百姓负担加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国民政府田赋征收的原因,而且根据所学,1942年敌后战场变为抗日主战场,与史实也不符,故D项错误。

1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答案】 B

14.“大会……按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路,指导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第一次触及中国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但这一真知灼见并没在当时贯彻下去。

材料中的“大会”召开于(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

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

C.邓小平观察南方发表谈话之后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答案】 A

【解析】 注意材料中,强调国家经营、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是补充,同时题干中还有“指导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第一次触及中国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大会是中共“八大”,A项正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B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央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项错误;材料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关,D项错误。

15.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1959~1964年、1971~1976年、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3~1958年相对应的是(  )

【答案】 A

16.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萌发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信息“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可知农民会采取不同于政府的措施。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A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的掀起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的,B、C两项不符合题意;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自己摸索出来的新路,实行“大包干”,和当时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同,符合“反道而行”,D项符合题意。

17.1984年,国务院作出开放沿海14个城市的决定,扩大了沿海城市的经济管理自主权,对我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一影响是(  )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B.促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速度

C.使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最终建立

D.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答案】 A

【解析】 开放沿海14个城市,扩大沿海城市的经济管理自主权,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城市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在此前已经建立,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8.20世纪80年代,上海继续使用粮票,同时也出现了新发行的股票。

这一现象反映了此时上海(  )

A.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营管理体制趋于多样化

C.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已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确立

【答案】 B

19.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机械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

这表明导弹研制(  )

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原来的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被改造为与生产导弹相关的产业,据此可知导弹研制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D符合题意。

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现代西方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1.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1950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

”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B.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D.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

【答案】 D

【解析】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总统的行政权力,政党制度的建立也使的总统和国会可能会超越宪法分权造成的沟壑,宪法设立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依然在,故A项错误;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故B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新政对权力模式变化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2.1935年美国财务部授权华盛顿银行在全世界发行债券,全球发行总计225亿美元,永久有效。

该债券的发行反映出当时美国(  )

A.银行信用已经迅速恢复B.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

C.财政赤字正在继续扩大D.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答案】 C

【解析】 1935年美国财务部授权华盛顿银行在全世界发行债券,说明这是政府行为,A项错误;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全球发行总计225亿美元债券说明美国财政赤字正在继续扩大,故C项正确;在全世界发行债券,是在挖掘国外市场潜力,故D项错误。

3.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表。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增长率

-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3.0

读表分析,下面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①总体呈增长趋势 ②经济处于“滞胀”阶段 ③增长得益于凯恩斯主义理论 ④增长是因为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

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1916年)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1930年5月

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

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

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

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

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

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

……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

【答案】 

(1)条件:

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的支持。

目的:

推动经济发展;掌握世界霸权。

(2)措施:

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苏联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

1.(2016·山东青岛一模,19)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

“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政策的实施(  )

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

A 

【解析】: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允许私人贸易存在,说明该政策由国家控制命脉,基本实行国有制,但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可以确定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仍然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并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行,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故C项错误;苏俄在“二五”计划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

2.(2016·四川乐山二模,34)1921年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苏俄当时(  )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

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

【答案】:

C 

3.(2015·浙江湖州二模,22)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

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

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俄国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6·湖北宜昌一模,34)苏联领导人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这一思想(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答案】:

D 

5.(2015·广东惠州二模,22)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

“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

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

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

【答案】:

D 

【解析】:

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主要在欧洲资本主义市场,并未在苏联出现,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为1919年至1921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题中没有反映重工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为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才出现了题中消极应对现象,故D项正确。

6.(2015·山东济宁一模,20)“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

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与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

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

【答案】:

B 

【解析】:

斯大林通过工业化,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是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从农民身上索取太多等问题,故B项正确。

7.(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33)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获得了党员称号,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  )

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

【答案】:

C 

8.(2016·江苏泰州一模,16)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

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故B项正确。

9.(2015·北京昌平二模,2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了460余件青铜器

青铜器在商代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B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被淘汰

C

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占据了世界工业生产量的三分之二,拥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三分之二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D

1954至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4000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成功

【答案】:

C 

10.(2016·四川宜宾一模,10)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见右图)——封面主题词是:

“StartingOver”(重新开始)。

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还未解体,战后美苏争霸还没有结束,故A项错误;“StartingOver”(重新开始)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肯定赞赏,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媒体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它,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

11.(2016·安徽淮南一模,37)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材料二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