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82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x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

教学要点:

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教学过程:

1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

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

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

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4.检查预习:

(1)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A.辽阔  寥廓    B沧海桑田 仓储  仓皇逃命 苍松翠柏  C.诸侯 候补气候

D.亚洲 沙洲  苏州  自治洲

5.朗读训练

6.阅读训练鉴赏

(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甚么,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6)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

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7)、上阙词中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

(由点到面)

(8)、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

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9)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A、勾勒形态:

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B、染上颜色:

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C、使画面动起来: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D、让画面更细致、逼真:

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

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10)、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峥嵘岁月”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11)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恰:

“正值”意。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国家大事。

“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12)最后三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多么大的气魄!

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13)、纵观全词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

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将要学到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写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明确:

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7、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8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9、作业:

背诵全词

附:

多角度解读全词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

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

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

《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

选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的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

本文力图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

  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

毛泽东本诗中的写景,富于吞吐今古的气魄。

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

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

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的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

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但是,从全词来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

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

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

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

  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

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

“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

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五、这首词的写天写地,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

天下之高,无非天也,天下之大,无非地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了天:

“万类霜天尽自由”,写到了地: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的壮美!

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写天写地实属常见,功能非同一般!

  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名字的“泽”字,即有水字。

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

古人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

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

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净澈的、明丽的、苍茫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无靠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很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的遐想……

  七、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

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

王巢写道: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那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呼风唤雨的指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帝王气象。

毛泽东没有成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成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

在这首词中,诗人问天问地,与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凡夫俗子所能道也!

确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

  八、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这首词中,诗人对动词的使用,是十分成功的。

“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

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

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九、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

“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

“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

“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

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十分成功!

  十、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

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多元视觉解读这首词,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

这种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

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

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

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

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

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

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

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附: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常感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因此,掌握鉴赏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

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

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

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

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

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臧克家的“老马”忍辱负重,而曹操的“老骥”却志在千里。

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二、巧析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