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03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一、选择题

1.1968年克里克构建DNA结构模型后,提出RNA才是最早的“生命”形态,以下关于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NA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分布在各种具膜细胞器以及细胞质基质中

B.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的位点是位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

C.真核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为DNA,RNA的作用只是传递遗传信息

D.R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除遗传物质外,往往还有其他物质会进入细胞

答案:

D

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

信使RNA;功能:

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

转运RNA;功能:

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

核糖体RNA;功能: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解:

A、RNA存在于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质基质中,细胞核和核糖体不是具膜细胞器,A错误;

B、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的位点是位于DNA上,而不是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B错误;

C、真核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为DNA,mRNA的作用是传递遗传信息,tRNA的作用是识别密码子和转运氨基酸,rRNA的作用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C错误;

D、R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除遗传物质外,往往还有其他物质会进入细胞,如HIV的逆转录酶也会进入宿主细胞,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之间可以调节彼此的生理作用,但不能调节彼此的含量

B.在种子萌发时,赤霉索与脱落酸的相对比例较种子萌发前高

C.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也可影响基因的表达

D.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答案:

A

1、赤霉素:

合成部位: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主要生理功能:

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2、脱落酸:

合成部位:

根冠、萎焉的叶片等。

主要生理功能:

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3、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解:

A、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植物激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调节彼此的含量,A错误;

B、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而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萌发时,赤霉索的含量升高,脱落酸含量降低,这说明赤霉素与脱落酸的相对比例较种子萌发前高,B正确;

C、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也可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C正确;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故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技术或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桑格、尼克森对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和达尔文对进化现象的研究都用到了模型建构法

B.卡尔文探明暗反应中碳元素

转移途径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都是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来得出结论

C.观察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和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都需使用高倍光学显微镜

D.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和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用到了差速离心法

答案:

A

1、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

A、桑格、尼克森对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和达尔文对进化现象的研究都用到了模型建构法,前者是构建物理模型,后者是构建概念模型,A正确;

B、卡尔文探明暗反应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前者是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来得出结论,后者是通过不同同位素质量不同离心后分层不同来得出结论,B错误;

C、观察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和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都需使用光学显微镜,前者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但后者使用低倍显微镜即可,C错误;

D、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采用了差速离心法,而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的同位素标记技术,没有用到差速离心,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中正确的(  )

A.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包括非糖物质转化和肝糖原、肌糖原的分解

B.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可以合成多糖,如高尔基体、溶酶体、叶绿体、核糖体、液泡等

C.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除多糖外均可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D.糖类不仅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还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及构成某些生物大分子

答案:

D

分析】

血糖的来源:

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

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解:

A、人体血糖的来源有三个: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和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但肌糖原不能分解,A错误;

B、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可以合成多糖,如高尔基体、叶绿体,而溶酶体、核糖体、液泡等不能合成多糖,B错误;

C、还原糖包括所有的单糖以及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蔗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不会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C错误;

D、糖类不仅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糖类和蛋白质形成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D。

5.图1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内的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图2为该生物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合成过程(三对基因位于3对常染色体上,对性状的控制表现为完全显性)。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由图1判断,该动物个体不能产生黑色素

B.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间自由交配,后代有9/16的个体能产生黑色素

C.若图1中的1个b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则该生物体可以合成物质乙

D.图2所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和豌豆中基因对圆粒性状的控制途径不同

答案:

B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分析图1:

该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

3、分析图2:

黑色素的合成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能合成黑色素的基因型是A_bbC_。

解:

A、图1个体的基因型Aabb,由于不知道其是否含有C基因,因此不能判断其是否能产生黑色素,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间自由交配,后代能产生黑色素的个体(A_bbC_)占比为3/4×1×3/4=9/16,B正确;

C、若图1中的1个b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则该生物体不能形成酶②,因此不可以合成物质乙,C错误;

D、图2所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和豌豆中基因对圆粒性状的控制途径相同,都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B。

6.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农区鼠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

种群数量以捕获率表示,捕获率=(捕获数/置夹数)×100%。

A.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内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等都属于种群特征

B.与农田区相比,该种群在住宅区的数量总体较低的原因是鼠的环境容纳量低

C.气温、降雪、天敌、传染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关

D.从总体上分析,该种群在住宅区和农田区发生高峰期和低谷期的月份基本相同

答案:

C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

A、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内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正确;

B、与农田区相比,住宅区环境条件的改变,利于人类生活,但不利于鼠的生存,鼠的环境容纳量低,B正确;

C、气温、降雪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C错误;

D、该种群在住宅区和农田区的数量都是在2~6月较多,3月左右为高峰期,在7~9月较少,8月为低谷期,D正确。

故选C。

7.夏季晴朗的白天,取某株绿色植物顶部向阳的叶片(阳叶)和下部阴蔽的叶片(阴叶)进行不离体光合作用测试。

从8:

00~17:

00每隔1h测定一次,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在上午10:

00时产生[H]的场所是_________N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

(2)10:

00时阴叶细胞中CO2的固定速率、C3的还原速率与9:

00时相比依次为______(填“快”或“慢”)。

(3)据图分析,导致12:

00时阳叶光合速率出现低谷的原因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由气孔关闭所导致,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阴叶净光合速率比阳叶低,但胞间CO2浓度比阳叶高,请提出一种假说解释此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由叶绿体基质到叶绿体类囊体薄膜(3).快、快(4).不是

(5).由题图可知,12∶00阳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故此时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不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6).与阳叶比阴叶光照强度相对弱,光反应速率低,产生[H]和ATP少,C3还原速率低,进而造成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低,阴叶阳叶呼吸速率接近,从而导致阴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高。

分析图形:

自变量为时间和叶片种类,因变量为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净光合速率,图中阳叶净光合速率大于阴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低于阴叶。

解:

(1)该植物在上午10:

00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光合作用,故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质基质,NADP+是暗反应产生用于光反应消耗,故其移动方向是由叶绿体基质到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与9:

00时相比,10:

00时,光照强度更高,净光合速率更高,故阴叶细胞中CO2的固定速率、C3的还原速率都较快。

(3)由题图可知,12:

00阳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故此时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不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

(4)由题图可知:

与阳叶比阴叶光照强度相对弱,光反应速率低,产生[H]和ATP少,C3的还原速率低,进而造成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低,阴叶阳叶呼吸速率接近,从而导致阴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高。

点评: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从图形中去思考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注意的是在正午时,绿色植物的“午休”现象也在图象中得到体现,考生注意仔细推敲,大胆想象。

8.龙门地震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

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l03kJ/m3·a),请据图回答问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和________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它属于保护措施中的____________保护。

(2)食物链中,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暈输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生态系统能够在破坏后恢复到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计算可知,肉食动物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_____×103kJ/m3·a;若不考虑补偿输入的能量,肉食动物的粪便量在图中哪个数值里最准确_____×103kJ/m3·a;顶级肉食动物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态系统

(2).就地(3).植被受损,流入营养级的能量减少(4).恢复力稳定性(或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5).5(6).0.5(7).体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2、能量的传递:

(1)传递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2)传递的形式:

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3、能量的转化:

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的散失:

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

(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解: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它属于保护措施中的就地保护。

(2)食物链中,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输入能量可以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

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或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能够在破坏后恢复到原状。

(3)据图分析,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0.25+0.05+5.1+2.1﹣(14+2﹣4﹣9﹣0.5)=5×103kJ/(m3•a)。

若不考虑补偿输入的能量,肉食动物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中进入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即图中0.5×103kJ/m3•a更加准确,顶级肉食动物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体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中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某雌雄异株植物(2n=20)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中一对相对性状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受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

某自然种群中的植株全为野生型,现用一对野生型雌雄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株突变型雄株,研究发现该突变型雄株的出现是因为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

请回答有关问题:

(1)测定该植物的一个基因组需要测定_________条染色体。

(2)突变型基因的产生是由于野生型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__从而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研究人员假设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现用该突变型雄株与野生型雌株杂交,若子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那么,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3)研究人员发现控制该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常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纯合时会使雌株反转为雄株,变性植株不可育,但雄株中无此效应。

现用纯合野生型雌株与纯合突变型雄株杂交,F1中雌雄植株随机授粉,F2中各种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1

(2).增添、缺失或替换(3).雌性全为突变型,雄性全为野生型(4).雌性全为野生型,雄性全为突变型(5).遵循(6).野生型雌株:

野生型雄株:

突变型雌株:

突变型雄株=3:

5:

9:

15或野生型雌株:

野生型雄株:

突变型雌株:

突变型雄株=1:

1:

3:

3

1、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产生含有X的染色体,雄性产生的精子两种,含有X的精子、含有Y的精子,比例是1:

1,含有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X,发育成雌性,含有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XY,发育成雄性。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

解:

(1)该植株为雌雄异株植物,染色体为(2n=20),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说明由9对常染色体+XY,所以测定该植物的一个基因组需要测定9条常染色体+X+Y=11条染色体。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假设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由题干可知,该突变型雄株的出现是因为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则该突变型雄株基因型为XBYb或XbYB,与野生型雌株(XbXb)杂交,则子代表现型为雌性全为突变型,雄性全为野生型或雌性全为野生型,雄性全为突变型。

那么,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3)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突变型雄株基因型为BB,野生型雌株基因型为bb,另一对常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纯合时会使雌株反转为雄株,变性植株不可育,但雄株中无此效应。

现用纯合野生型雌株AAbb与纯合突变型雄株aaBB(或AABB)杂交,F1(AaBb或AABb)中雌雄植株随机授粉,F2中野生型(bb):

突变型(B_)=1:

3,当F1基因型是AABb,雌株:

雄株=1:

1,当F1基因型是AaBb,有1/4aa的雌株会反转为雄株,即雌株:

雄株=3:

5,因此表现为野生型雌株:

野生型雄株:

突变型雌株:

突变型雄株=3:

5:

9:

15或野生型雌株:

野生型雄株:

突变型雌株:

突变型雄株=1:

1:

3:

3。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XY型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生物变异的类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10.人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引起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

毒品使人产生的愉悦感,远远比人类正常活动如“中奖”的刺激更快、更强。

下图为毒品“可卡因”的成瘾机制: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引起快乐的物质多巴胺储存于神经元的________中,其释放过程中穿过了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结合图解分析,转运分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因为可卡因与转运分子的竞争性结合,所以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会______________(“增多”或“减少”)。

(3)动物实验证实,持续摄入毒品,突触后膜上的部分受体就会被清除,使得多巴胺奖励效果___________(“增强”或“减弱”),只能依靠吸食更多毒品排解慢性沮丧和不安焦虑,造成

成瘾性依赖。

上述现象体现了机体内存在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戒毒期间会出现烦躁不安、体重增加等一系列的不适感。

这在医学上称为毒品戒断综合征,我国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戒毒药物,可有效抑制毒品戒断症状,但又担心人体对该戒毒药物形成类似毒品的依赖,即存在成瘾性。

科研人员通过灌胃给药,探究该戒毒药物的成瘾情况(吗啡属于毒品的一种)。

①取_______的3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

②分别灌胃给药。

吗啡组:

灌喂一定暈的吗啡。

戒毒组:

灌喂一定量的戒毒药物。

对照组:

灌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9天给药30min后,用盐酸纳洛酮1mg/kg催瘾,观察动物跳跃次数及体重变化。

戒毒丸成瘾性试验(n=10,

组别

跳跃动物数(只)

跳跃次数(次/30min)

体重变化率(%)

对照组

2

4.2±9.0

1.5±1.7

吗啡组

9

83.6±25.5

6.4±4.4

戒毒组

4

16.7±25.5

1.7±2.2

根据实验结果,可初步得出结论:

该戒毒药物基本不存在成瘾性。

理由是:

____________。

答案:

(1).突触小泡

(2).0(3).负责将多巴胺(神经递质)回收到突出前膜内(4).增多(5).减弱(6).反馈调节(7).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相同(8).等量生理盐水(9).戒毒组与对照组比较,跳跃次数及体重变化率差异不显著,都远远小于吗啡组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

(1)多巴胺(神经递质)存储于突触小泡中,其释放机制是胞吐,所以释放过程共穿过了0层磷脂双分子层。

(2)转运分子的作用是将重新摄取的多巴胺转运回胞内,而可卡因与转运分子的竞争性结合,其转运能力下降,突触间隙上的多巴胺含量就会增加,引起人持续性兴奋。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减少,则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神经冲动强度降低,则奖励效果减弱,只能依靠吸食更多毒品排解慢性沮丧和不安焦虑,造成成瘾性依赖;而发生成瘾性依赖的原因是毒品的摄入量增多,使受体减少,反过来抑制多巴胺的含量,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

(4)①探究该戒毒药物的成瘾情况(吗啡属于毒品的一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给于吗啡,需要控制其他无关变量,所以30只小鼠需要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相同。

②对照组通常要用生理盐水处理,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由于戒毒组与对照组比较,跳跃次数及体重变化率差异不显著,都远远小于吗啡组。

可初步得出结论:

该戒毒药物基本不存在成瘾性。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和表格数据,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生物_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11.PM2.5是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石油燃烧会产生PM2.5,酒精是替代石油的理想燃料之一,有人想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其大致流程为:

(1)PM2.5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_,PM2.5中的NOx颗粒物沉降后变为硝酸盐,在土壤中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变为N2、N2O等返回空气中,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2)①阶段玉米秸秆经预处理后,应该选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

葡萄糖。

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

“+”表示有,“一”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

培养基乙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

(3)②阶段选用酵母菌,该阶段必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生产的酒精易挥发但又可溶于水,宜选用_________方法从酵母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

(4)②阶段可采用固定化酵母菌技术,常用的包埋材料是_________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2).物质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