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60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docx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6)

1.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答案选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1页;《大纲解析》第20页。

  2.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率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3.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C.联系概念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

  D.人们不能改变任何事物的联系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联系的客观性。

  任何联系都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反对唯心主义诡辩论用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森林覆盖率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好的客观条件会带来好的行动效果,事实证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以上几个方面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3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1页;《大纲解析》第20页。

  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5.每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普遍联系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集合。

集合中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的整体具有某种新的属性和规律。

这是因为:

第一,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之中,系统整体的功能并非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如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思想。

第二,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黑格尔指出:

从人的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②结构性。

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要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

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作为系统存在的生物个体的整体性状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如此。

③层次性。

④开放性。

系统与周围的环境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系统不断地与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4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5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2页;《大纲解析》第21页。

  6.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A.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C.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

  D.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

  现代系统论是全面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不把事物、过程看作实物、个体、现象的简单堆积,而把它们看作是系统的存在,通过对相关性的研究和定量化,深入认识世界。

  系统论与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矛盾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矛盾概念是对各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逻辑抽象,具有普遍性。

系统论没有也不可能扬弃矛盾,因为系统本身便是矛盾,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等等的对立统一关系。

事实上,系统论与矛盾论是相互补充的。

矛盾论以其对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理解,为系统论提供了哲学依据。

系统论则把系统联系、结构—功能联系、控制联系等显现出来和独立起来,給予这些关系以数学模型定量化的描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现代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强化了辩证法及其矛盾的作用,要求科学自觉地以辩证矛盾来设计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方向;另一方面有强化了科学及其系统论的作用,要求辩证法依据科学的重大发展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并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式。

因此答案选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2页;《大纲解析》第21页。

  7.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人的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

虽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且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但是,作为认识主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7页;《大纲解析》第23页。

  8.波普尔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历史没有规律”。

他的这一观点

  A.混淆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B.看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看到了社会规律的独一无二性

  D.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社会规律的可重复性与客观实在性。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极力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为在社会历史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不存在重复性,如波普尔。

历史事件确实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选B),但是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因此选A。

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由于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具有不可重复性。

规律重复的只是其中的必然性。

社会规律的重复性表现为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因此答案选A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9页;《大纲解析》第57页。

  9.18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是一种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霍尔巴赫将因果性等同于必然性,把一切联系都看作是必然联系,把一切运动和变化都看作是必然的,最终否认了偶然性,并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完全由必然性支配的体系,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霍尔巴赫将他的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了人的活动领域,认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的活动和其他物质事物的活动一样,服从于同样的必然规律,人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命定”的摆布。

他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这一观点并没有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他还公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宿命论的体系”,并极力为宿命论辩护。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6页;《大纲解析》第23页。

  10.不同哲学派别对决定论有不同的理解,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B.是否承认偶然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D.是否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机械决定论与辩证决定论的区别。

  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只承认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而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不懂得因果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决定的;把必然性等同于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于无原因,把必然性绝对化,视承认偶然性为非决定论。

机械决定论的主要特征是割裂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原因决定的,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非本质原因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和偶然性相联系的纯粹必然性,也没有不受必然性制约的绝对的偶然性;唯物辩证法的决定论既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认为世界上绝不存在无条件的绝对自由,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中的作用,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唯物辩证法的决定论认为,物质系统的任何一个状态都合乎规律地取决于该系统在这以前的一瞬间的状态,取决于这一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或者这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物质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系统的各种状态在时间上的规律性的联系,既可能是动力学的,也可能是统计学的。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7页;《大纲解析》第23页。

   11.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一观点

  A.将导致机械决定论

  B.将导致非决定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此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

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因此选AC。

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

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的观点,因此也选B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6页;《大纲解析》第23页。

  12.科学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论断

  A.正确地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B.违背了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偶然性去揭示必然性的事实

  C.正确揭示了科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

  D.实质上是主张纯粹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把握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既然必然性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处于事物发展的主导地位,那么探求必然性,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当然就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偶然性,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就割裂了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当然是研究必然性的,但是偶然性不是科学的敌人,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一切偶然性和“机遇”。

必然性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所以科学必须抓住偶然性,并从偶然性中深入到事物的必然性中。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7页;《大纲解析》第24页。

  13.“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D.科学研究必须透过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本质不是现象,现象不是本质,二者不能混同。

相比较而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

现象要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另一方面,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统一的,二者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本质不能脱离现象而存在,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都要受特定的本质支配。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这才产生了科学认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过,“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也就是说,科学的重要任务是要透过事物的表现形式去研究事物的本质。

对于一个事物,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它的本质,才能算是对该事物有了科学的、根本性的认识。

只有在对本质达成科学的认识之后,才能回过头来科学地认识作为本质外化的事物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又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如果二者只是对立而无统一,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也就无从谈起。

C选项与题意无关。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6页;《大纲解析》第23页。

  14.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因果区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客观世界到处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当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就显现出来,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是原因而不是结果,结果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因果倒置,这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确定性。

如果我们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察,一切现象都在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转化为原因了。

这就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

恩格斯在讲到因果关系时曾经指出:

“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适用;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防盗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概念就连结起来,消失在关于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A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8页;《大纲解析》第24页。

  1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在数量上的规定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特点是微小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了事物的间断性。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又引起新的量变。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即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只发生了阶段性部分质变或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指新质变在量上的迅速延伸和扩展。

  题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出自《老子》一书,体现的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处于对立统一之中;而“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劳动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说明的是事物发生前总有某些征兆,它蕴藏着事物的现象表现事物的本质的哲理。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0页;《大纲解析》第25页。

  1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题干引自《老子》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说谋划难做的事,也得从最容易的事做起,规划宏伟的目标,还得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选C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0页;《大纲解析》第25页。

  17.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水─汽

  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

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形成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是一个开放的周期。

表面上看,否定之否定是对第二阶段否定的否定,这相当于对第一阶段肯定的肯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后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实质上,否定之否定不同于第一阶段的肯定,作为事物发展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在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其各自得片面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归和在更高阶段上的重复。

  水的三态的变化,只是表现形态的不同,并没有扬弃的过程,因此不属于否定之否定。

  选项B是关于经济学领域中关于“生产和消费以及再生产”的否定之否定的表现。

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实现了第一阶段生产的目的和意义的同时,为下一次再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

C选项是延安整风运动采取的方针,在团结党内同志的基础上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再弄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团结同志的目的。

D选项是关于“光”的性质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

不久,惠根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

最终,爱因斯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光的波粒二象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1页;《大纲解析》第26页。

  18.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命题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

  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与否定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渗透的。

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它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在分析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的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否定的方面。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讲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是排斥一切否定的绝对肯定;讲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是排斥一切肯定的绝对否定,是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的否定观。

而且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了事物的内部矛盾,认为否定只能是来自外力的否定,是否认“内因论”而只承认“外因论”的否定观。

因此,答案选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1页;《大纲解析》第26页。

  19.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辩证法的本质,尤其是辩证否定观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及其意义。

  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本质就是指站在发展、前进运动和变化的高度,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生成与灭亡的统一、现实的暂时性和发展的永恒性的统一上来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