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789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docx

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Ⅰ: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首先,哲学上讲的物质与日常生活中讲的物质不同,它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

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普遍性),有绝对性;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特殊性),有相对性,是对前者的丰富和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和出发点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物质概念的,从而把物质定义与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页;《大纲解析》第10页。

  2.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A.普遍性

  B.特殊性

  C.科学性

  D.客观实在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惟一特性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一切物质形态本质共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这一概括是列宁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正确总结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

  列宁首先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概念的最本质的规定。

物质是客观实在,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

客观实在就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是在他们那里,理念和绝对观念并不是物质。

因此,仅把客观实在理解为不是人的意识或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不行的。

所谓客观实在,其“实在”是指它一定是实存的,可以为人直接感知或有条件(借助认识世界的仪器,包括延伸感官的仪器和非延伸感官的检测仪器)为人间接感知、描述的东西。

“实在”就是“自在之物”;其“客观”是指它的产生或存在与意识无关。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页;《大纲解析》第11页。

  3.“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认为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对恩格斯的物质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理论传统,吸收了它们关于物质概念的合理思想,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定和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曾经给物质以这样的定义:

物质这个概念无非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主要从本体论上讨论物质;从物质与实物的关系上、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说明物质。

其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的抽象,而这种抽象的物质没有人能直接看到或体验到,所以恩格斯说: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其二,物质不是直接的感性存在物,并不等于它不可认识。

物质是可以转化为我们能觉察到的“物质”的,即通过研究个别的实物来认识物质,也正是通过研究个别实物,我们才能认识物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显然选B。

认为“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A选项)和“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D选项),都没有看到物质范畴不是感性存在的东西,混淆了物质范畴和具体实物,是错误的。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因此选项C也是错误的。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6页;《大纲解析》第10-11页。

  4.旧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物质,是缺乏辩证统一性的物质观。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正确的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物质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经历了许多变化,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被赋予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解释,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中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哲学上讲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两者的区别:

第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从万事万物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是一般概念;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仅揭示出特定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和特性,是具体的概念。

第二,哲学的物质范畴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具有暂时的和可变的相对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或修正。

  

(2)两者的联系:

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

第二,哲学的物质范畴又给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研究以方法论指导。

第三,自然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新认识、新发现,不断为哲学物质范畴的正确性提供新的证明。

  可见,二者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因此答案选B。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6页;《大纲解析》第10-11页。

  5.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科学的物质观在哲学上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根本立场,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及其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物质可以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认识,从而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范畴理解上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首先,它把物质范畴拓展到了社会历史领域,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其次,它把实践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含到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从而实现了从物质过程的内部来理解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真正地把物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的辩证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其三,它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人在自己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内在地认识物质,彻底地解决了物质的可知性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与能动反映论的统一。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页;《大纲解析》第11页。

  6.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物质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反映,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

具体到物质范畴,作为范畴的一种,它是主观的,同时物质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物质范畴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的。

考生要特别注意“物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能一概而论。

该题中与“物质范畴”相对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6页;《大纲解析》第10-11页。

  7.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

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

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

可见,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6页;《大纲解析》第10-11页。

  8.德国哲学家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实践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hjmPageNex

 11.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二元论

  D.机械决定论

  [命题分析]这四题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性,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都是一元论哲学。

但究竟统一于什么,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它们的看法却是根本对立的。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观念是世界的惟一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精神、观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物质只是精神的派生物和表现。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世界统一于物质。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未能对物质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

  二元论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干、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它在说明这两个本原的联系时,把精神说成是惟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从而倒向了唯心主义,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59题)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论证,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

其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其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其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运动发展中的统一性。

(第57题和第58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主张提出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杜林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同世界统一性自身混为一谈了。

“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提法,含混不清,“存在”这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性,既可赋予物质存在的含义,也可赋予精神或神的存在的含义,从而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第56题)。

8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页;《大纲解析》第11页。

  12.《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并把它们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物质的运动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此外,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题干引用的材料在中国佛学里是人们熟知的掌故。

这一掌故生动地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本质特点。

“仁者心动”中“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心即精神,这里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4.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找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首先,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这是两者的相互区别。

  其次,运动和静止又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

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找它的量度”。

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我们就不知道运动究竟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

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

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因此第10题答案选B。

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两种错误: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据此分析,第9题题干中“坐地”是相对的静止,“日行八万里”和“巡天遥看一千河”则是绝对的运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突出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未能看到静止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上的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认为: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现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认为: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上,相对主义运动观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则把事物相对静止绝对化,把绝对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不能不到物质之外去寻找物质运动的根源和动力,从而容易导致宗教唯心主义。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这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无法捉摸。

再如: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指出: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无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

莫若以明。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1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存在形式。

  题干引文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指出: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9世纪德国的一些自然科学家,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努力将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纳为物质或理解成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被恩格斯称之为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列宁则把他们称之为不自觉的、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

  本题中的C项具有较大的干扰性。

许多考生可能会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不是还有精神吗?

”或认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题干只讲运动着的物质,而不讲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这不就是否认空间、时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吗?

”从而误把C项作为备选项。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1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不可知论的错误

  B.形而上学的错误

  C.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D.唯心主义的错误

  18.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无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19.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这一命题是:

  A.朴素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各学派的分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

  

(1)物质离不开运动。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中得出来的”。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第18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第17题),认为运动是精神的特性。

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成是人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

英国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第19题),法国的柏格森则声称:

“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动作”。

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天命”、“理”、“道”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的运动。

如中国哲学家朱熹认为,是“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的动静变化产生了事物的运动;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都是先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的结果和表现。

人的心理活动诚然属于精神活动,但它是以人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的,脱离人的生理活动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17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9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20.对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运动的绝对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功绩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