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85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押题第三套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衡水中学2018语文押题卷第三套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语言文字运用)和第Ⅱ卷(阅读写作)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

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

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

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

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

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

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

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

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

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

若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

  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

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

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

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

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政府受公共福利的刚性存在的拖累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导致政府垮台。

C.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

D.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

C.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

C.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

D.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

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

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

“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

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

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

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万一……”

“万一怎?

”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

“我不会出这钱!

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

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

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

学校已搬选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

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围里去念书了。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

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

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

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

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

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

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

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

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

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

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

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

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

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

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

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

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

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

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4.下列对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农民孙玉厚老实胆小怕事、朴实木讷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D.节选部分中,双水村的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小说借此艺术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5.小说中孙少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木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

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

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实用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

戏曲进校园实用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

戏曲进校园。

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

在这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

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

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摘编自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材料二: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本报讯(记者施剑松)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

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

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实用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

戏曲进校园阅读答案。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

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

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

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可能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校园。

B.德性教育虽然没有“术”的教育那么容易见成效,然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点。

C.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

D.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阅读推广中心率先进行了尝试且成效显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武术、书法等属于“术”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

对这些做法,材料一的作者持反对态度。

B.虽然“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任何偏离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

D.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有同有异;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

9.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成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开字天游。

少好学,善属文。

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

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

居二年,尽平群盗。

复以中书舍人召,论:

“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

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

”尝言:

“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

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

”帝悉嘉纳。

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

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

“主上虚执政以待。

”开曰:

“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

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桧曰:

“若高丽之于本朝耳。

”开曰:

“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

”又引古谊以折之。

桧大怒曰:

“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

”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

“计果安出?

”桧曰:

“圣意已定,尚何言!

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

”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

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

开言:

“议论妄发,实缘国事。

”力请归。

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

以病免,闲居十余年。

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

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

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后世沿用之。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D.梓官,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

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

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

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

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

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5分)

(2)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

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①!

【注】①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永抗匈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B.上片前四句写寒霜遍地,碧天清肃,风声一响而过,诗人漫步梧桐树下,为下文设置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C.“寥落”意为冷落,衰败。

既写出关河深秋景象,也表现诗人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内心无比沉痛,只好借酒消愁,与客同醉。

D.“争”字写出座中宾客正当盛年,习射武场得胜,嘲笑衰翁“病不能射”,顿生衰病之叹。

E.词中上片言“回望”江山壮美,结句说“回首”云中郡许多感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15.词中叙述了什么事?

结尾两句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窝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表达题)

三、语言运用题目(20分)

17(成语单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日期日益迫近,国民党和民进党相互攻讦愈演愈烈,已成掎角之势。

B.按照现有的社保体制,投保人要累计缴费15年,退休后才能拿到养老金。

在外打工的农民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的工作朝秦暮楚,养老保险不强制不流转,因此,他们除了退保,别无选择。

C.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儿无伤大雅的玩笑。

D.只要3G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宽带,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可谓咫尺天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王德宸原创】

A.讲解工作是沈从文的分外之事,但他很愿意承担。

这主要是由于他认为讲解和研究相结合,能快速帮助他发现问题,并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B.为了尽可能地笼络住用户,共享汽车平台对用车者的資格审查非常宽松,因此成为很多新手练车的选择,这存在巨大交通安全隐患。

C.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经济发展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历程。

D.中国画的用笔,实际上就是考验一个画家驾驭毛笔的能力,这种能力早已受到西方画坛的有识之士所推崇。

真正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

19(诗句)下列画线诗句的意境,与“携壶结客何处?

空翠渺烟霏”一句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B.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C.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D.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

20(新闻标题)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5分)

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

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据了解,今年,安徽将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审、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技术研发和信贷倾斜。

答:

21.【毕玉原创】人与自然和谐带给我们身心的健康生活,带个我们美的享受,“诗佛”王维参禅悟理,对此有深刻体悟,其诗作如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

请你细细体悟以下诗句,将其首联或颔联改写为一段写景文字,展现你眼中的自然之美。

(要求:

不少于80字,合理想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鹞。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被尊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教授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

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

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武则天

上面几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问题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衡水中学押题卷第三套答案

1.B;2.C;3.A

【解析】:

1.A项强加因果,“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是公共福利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