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101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docx

人教八上生物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章节

复习要点

主要题点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1. 水中生活的动物

(1)代表动物——鱼

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呼吸器官

(2)其他水生动物

常见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

常见脊椎动物:

海豚、鲸、海豹、龟、鳖。

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2. 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具有支持躯体及运动的器官;具有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2)典型的陆地动物

蚯蚓:

生活环境、刚毛、体节、环带、呼吸、体温

兔:

心脏四腔、肺发达、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犬齿)、恒温动物、大脑发达。

3. 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类

适于飞行的特点:

体型、翼、胸肌、薄而轻的骨骼、消化、循环、呼吸

(2)昆虫(蝗虫)

身体结构:

身体分节且分部、外骨骼

4.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变态发育。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     万种,这些动物可分为        和        两大类。

2.鱼在游泳时,靠              产生前进的动力,靠    保持平衡,靠   保持前进的方向。

3.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就叫        。

4.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停地交替张合,那是鱼在      。

当水流经过鳃时,鳃丝里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了        ,血液变成       血。

5.有口无肛门的水生动物是         ,身体柔软、体表有贝壳的是          。

6.用高科技的方法开发海洋的资源,这就叫           。

7.蚯蚓通过    和     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它在糙纸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要    。

8.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      构成的,与      、      同属于         。

9.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保持蚯蚓体壁湿润,原因是                    。

10.兔属于    动物,它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           的特征。

11.兔的体毛光滑柔软,有     作用,用    呼吸,心脏分成  腔,输送   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       ,体温恒定,属于         。

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属于          。

12.家鸽的体型呈  形,前肢变成    ,体表被覆     ,胸骨上覆着发达的    ,有    辅助呼吸。

体温      。

13.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     ,其身体分为  、

  、   三个部分。

胸部有   对足,   对翅,体表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 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

概念:

由动物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意义:

满足个体的基本生存能力。

局限性:

不能适应环境。

(2)学习行为

概念:

以遗传因素为基础,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

3. 社会行为

(1)特征:

形成一定组织,各成员明确分工,形成等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方式:

动作、声音、气味。

探究:

蚂蚁的通讯

通讯: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

骨骼是由     和     共同组成的。

2.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     ,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    。

3.据图回答:

 

 

(1)图中1表示         ,2表示          。

(2)如图二中1处于     状态,2处于    状态。

(3)手自然下垂时,1处于    状态,2处于    状态。

4. 写出图中各部分所示结构的名称

1        2          3      

4          5        

其中与关节的牢固性有关的结构是 

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是      。

5.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

动物越高等,    能力越强。

6.动物的      、      和      等都可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7.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会形成一定的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有的还形成了      。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食物链中消费者,维持生态平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O2+H2O(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3)动物与仿生

1.50-60年代,因大量剿灭麻雀导致农作物虫害巨增,说明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存在            和

            的关系。

2.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的某些物质,这种动物就叫        。

它的优点是:

                                     。

3.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       。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菌落:

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分布广泛。

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

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2. 细菌

(1)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的发现

巴斯德的实验

(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形态:

杆菌、球菌、螺旋菌

结构:

单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

生殖:

分裂生殖

休眠体:

芽孢,抵抗不良环境。

3. 真菌

(1)真菌种类

酵母菌:

单细胞真菌

霉菌:

青霉、曲霉(由菌丝组成)

大型真菌:

蘑菇、香菇、木耳

(2)繁殖:

孢子繁殖

1.细菌的菌落较   ,表面或       ,或      。

真菌的菌落较   ,常呈    状、   状或     状。

2.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    。

3.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        ,还有       。

4.最早在显微镜下看到微小生物的人是      ,他看到的这些小生物呈   状、   状、   状。

5.法国科学家      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他还发现了      和    ,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法。

后人称他为              。

6.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它与植物、动物细胞的显著差别在于         。

在生物圈中,它属于     。

它的生殖方式是         。

7.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     构成的,霉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最大差别是                。

生殖方式是          。

8.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手上是否有细菌。

材料用具:

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消毒)、无菌棉签、不干胶标签、放大镜。

问题:

手上是否有细菌。

假设:

                      。

步骤: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细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与动植物共生。

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应用

食品制作、食品保存、疾病预防、环境保护。

1.作为      ,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         

                 起重要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中一些营     生活的种类,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4. 和豆科植物的关系为共生。

5. 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真菌是      ,能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的真菌是      。

能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的细菌是         。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章节

复习要点

主要题点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植物的分类

无种子:

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有种子: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依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着)

(2)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生物分类的等级(从种到界)

(1)分类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从大到小)

(2)不同分类等级中的生物的相似程度不同。

1.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           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            进行科学的描述。

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         和         。

2.被子植物中,           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3.动物的分类要比较        、       和

          。

4.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

5.分类等级越小,所含生物的共同特征   。

6.马属于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7.瑞典植物学家    提出了科学的生物命名法——       ,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依次由     、      和       组成。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相应法律

1.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       。

我国裸子植物最为丰富,被称为                 。

脊椎动物中的    、     和     的种数都位于世界的前列。

2.每个物种都是一个     。

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                。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4.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中,有活化石之称的有

         和       。

5.被称为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市室是       。

6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               。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                。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

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

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

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

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

(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食性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

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

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 

鸟类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

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4、昆虫的外部特征: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

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

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关节囊 

关节头 

关节腔 

关节软骨 

关节窝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

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 

肘关节膝关节 

腕关节踝关节 

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

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8、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80、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1、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3、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4、“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5、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6、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7、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8、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9、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

 

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4、生物反应器的好处:

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5、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7.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