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65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怀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德雷克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 

A. 印度洋、亚洲                B. 北冰洋、南极洲                C. 大西洋、非洲                D. 太平洋、大洋洲

(3)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稀疏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4)③处分布着因纽特人,他们属于(   )人种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答案】

(1)A

(2)D

(3)C

(4)B

【解析】【分析】

(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是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故选A。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故选D。

(3)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图中人口稀疏的是③处北冰洋沿岸地区,故选C。

(4)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理解答题。

2.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

A. 643.3人/平方千米             

B. 0.0016平方千米/人             

C. 0.064人             

D. 15.54平方千米/人

【答案】A

【解析】【分析】解:

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

A

【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3.剪纸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

剪纸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剪纸显示的传统民居是(  )

A. 四合院                                  

B. 竹楼                                  

C. 蒙古包                                  

D. 窑洞

(2)图示景观所属地形区是(   )

A. 云贵高原                          

B. 黄土高原                          

C. 华北平原                          

D. 内蒙古高原

(3)这种民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建筑特点是(   )

A. 通风散热                           

B. 隔热防潮                           

C. 冬暖夏凉                           

D. 冬冷夏热

【答案】

(1)D

(2)B

(3)C

【解析】【分析】

(1)读图观察可知,图中的传统民居是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

故选D。

(2)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直立性强,必易坍塌,而且该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降水较少。

故选B。

(3)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窑洞适应了当地冬暖夏凉的特点。

故选C。

【点评】

(1)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民居建筑是人们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等。

(3)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4.下列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的是(    )

A.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B. 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

C. 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                                    

D. 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

【答案】D

【解析】【分析】世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四选项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赤道附近的雨林地区气候湿热,自然条件恶劣,都是人口稀少的地区;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5.读不同宗教风格建筑图,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下列有关世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是基督教堂,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

B. 乙是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最多

C. 丙是佛塔世界最大佛塔遗迹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寺庙群

D.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均位于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答案】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甲是基督教堂,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A不符合题意;

B.乙是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最多,B不符合题意;

C.丙是佛塔,世界最大佛塔遗迹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寺庙群,C符合题意;

D.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位于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而佛教起源于古印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6.民居是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

下列建筑风格最能体现湘西民族特色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解:

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A项是西亚地区墙厚窗小的碉堡式建筑,B项是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C项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D项是“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湘西地区的特色民居。

故答案为:

D。

【点评】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7.2019年4月15日,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建筑损毁严重。

巴黎圣母院位于(    )

A.   英国                                 

B. 法国                                 

C. 意大利                                 

D. 俄罗斯

【答案】B

【解析】【分析】解: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故答案为:

B。

【点评】法国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既有湖光山色、民俗风情,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宝藏,还有展示现代化科技的人工文化娱乐景点,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使法国的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入境旅游收入在世界居第二位。

首都巴黎、地中海、大西洋沿岸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等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8.(西双版纳)下列景观属于乡村聚落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BD主要是高楼大厦,人口密度大,属于城市聚落。

C为乡村聚落,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根据题意。

故选:

C

【点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9.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

A. 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 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

C. 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 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

(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 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 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 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答案】

(1)B

(2)D

【解析】【分析】

(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

(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

故选:

D。

【点评】

(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等。

 

10.(自贡)如图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1)1999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  )

A.  10%                                    B. 16%                                    C. 26%                                    D. 30%

(2)该国乡村人口最多时出现在(  )

A. 1961年                              

B. 1976年                              

C. 1995年                              

D. 2010年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比重。

根据图示1999年该国城市化水平约为30%,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30%。

(2)根据图示:

乡村人口数最多时出现在1995年前后,乡村人口接近90000万。

故选:

(1)D

(2)C

【点评】

(1)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解答该题要会判读地理图表。

11.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②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气候湿热

C.③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燥

D.④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势高,高寒缺氧

(2)下列关于图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动物主要分布于①区,是当地居民饲养的唯一牲畜

B.图中所示景物主要分布于②区,该区以白色人种为主,主要讲法语

C.③区有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D.④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纬度高,气候寒冷,故A错误;②地区是干旱的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人口稀少,故B错误;③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故C错误;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势高,高寒缺氧,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

D。

(2)图中所示的动物为三河牛,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地区,而不是①俄罗斯东部地区,故A错误;图中所示景物为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主要分布于②地区,该区以白色人种为主,说阿拉伯语,故B错误;③亚马孙平原地区有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的亚马孙河,也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故C正确;④地区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答案为:

C。

【点评】

(1)目前世界大量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方,多属平原、丘陵,地势低平,土地利用率高,负载量大,人口往往集中。

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都是人口分布比较稀疏的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很差,生存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

(2)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是世界第2长河,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上游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年雨量2000毫米以上。

著名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就生长在亚马孙河流域,这里同时还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12.(海南)2017年6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沙特阿拉伯。

完成以下问题。

(1)随行翻译除了母语外,还应精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法语                                

C. 西班牙语                                

D. 阿拉伯语

(2)随行人员看到最多的宗教建筑物是 

A. 教堂                                    B. 清真寺                                    C. 寺庙                                    D. 佛塔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

(1)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主要的语言是阿拉伯语,随行翻译除了母语外,还应精通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故选:

D。

(2)西亚和北非地区多为阿拉伯国家,被称为“阿拉伯的世界”,多讲阿拉伯语,多信奉伊斯兰教。

沙特阿拉伯位于西亚地区,多为阿拉伯民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典型宗教建筑是清真寺;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语言的分布及宗教建筑,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13.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

A. 非洲的北部                          

B. 亚洲的东部                          

C. 亚洲的南部                          

D. 欧洲

【答案】A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人口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都是人口稠密区,非洲的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故答案为:

A。

【点评】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美洲东部等。

这些人口稠密地区都处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14.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下列不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是(   )

A. 就业困难                   

B. 劳动力短缺                   

C. 国防兵力不足                   

D. 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答案】A

【解析】【分析】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大,就业困难是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就业困难不属于,人口老龄化主要是适龄劳动力减少。

15.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甲是高山、乙是地形崎岖的山地,丙是沙漠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而丁地属于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其中的第一点就是地形地势的选择,那种地形平坦,地势稍低的地方最有可能发展成聚落。

16.下列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B. 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

C.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北部                  

D.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答案】B

【解析】【分析】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快;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世界上的人口、人种、宗教、语言问题,错综复杂,学生完全掌握难度较大,可以分类记忆,如世界上主要人种有哪几大类,主要分布在哪;世界上三大宗教是哪些主要分布在哪等。

17.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 乡村,这里有河流

B.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 城市,这里有田野

D. 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

A. 地表崎岖的山区             

B. 冰天雪地的高原             

C. 干旱缺水的荒漠             

D. 灌溉便利的平原

【答案】

(1)B

(2)D

【解析】【分析】解: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该聚落表示乡村聚落,田野、小河、炊烟、村庄、冬麦等等,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

故答案为:

B。

(2)从题干中的描述来看(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该地区应该是我国东部的种植业地区,故排除ABC选项,D灌溉便利的平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8.“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非洲的茅草屋反映出当地气候十分湿热

B. 青藏地区的藏袍适应了当地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C. 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得城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四周

D. 南方高温多雨的环境使传统民居多以斜顶屋为主

【答案】D

【解析】【分析】非洲的茅草屋反映出当地气候十分干燥;青藏地区的藏袍适应了当地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新疆地区的城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四周与水源有密切关系;南方高温多雨的环境使传统民居多以斜顶屋为主;故答案为:

D。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

在气候资源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19.李老师出国考察,在图示阴影区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照片,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阴影区位于(  )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2)根据该地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推知当地居民可能信奉(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答案】

(1)B

(2)B

【解析】【分析】

(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所示的是西亚地区的民居,其特点是墙厚,窗户小,墙厚有利于隔热,窗户小有利于减少风沙的侵入,西亚属于亚洲。

(2)该地位于西亚地区,西亚或北非地区大多是阿拉伯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点评】

(1)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过亚洲,是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的大洲。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