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209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Word版含答案.doc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记住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难点)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土壤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3.土壤的形态

(1)颜色:

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质地: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3)结构: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

(4)松紧度: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5)孔隙: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

(6)干湿度:

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二、土壤剖面

1.概念: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土壤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

(1)有机质层:

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可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

因淋溶作用而发生的土壤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

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

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与其上的淀积层是逐渐过渡的。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

(1)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

(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

高度、坡度和坡向。

5.时间: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活动

(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特别提醒]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湿热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1)有机质层包括凋落物层、腐殖质层、泥炭层和淀积层。

(  )

(2)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  )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单向的。

(  )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

A.江南丘陵红壤   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 D.东北平原黑土

[提示]

(1)× 有机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 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也有所不同,对局部地形来说坡度的陡缓控制着土壤物质的淋溶,侵蚀作用的强弱等,是造成土壤差异的主导因素,阳坡土壤会比同地区的阴坡土壤干燥,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会存在差异。

(3)×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通过合理利用土壤使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也可由于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

(4)× 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而不是成土母质。

(5)D [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

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

 影响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

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问题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2 (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 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问题3 (区域认知)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问题4 (人地协调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提示] 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归纳总结]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特别提醒]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

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1.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

(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000万m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B 

(2)C (3)A [第

(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

2.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D 

(2)B [

(1)耕地主要包括水田和旱地两种类型。

图中显示,前期水田减少了约11000公顷,旱地增加了约26000公顷,耕地净增加了约15000公顷;后期水田增加了约6000公顷,旱地减少了约30000公顷,耕地净减少约24000公顷,前后期相加耕地净减少了约9000公顷。

(2)灌丛草地由前期减少约24000公顷转为后期增加约13000公顷,裸岩地由前期增加约8000公顷转为后期减少约4000公顷,灌丛草地的增加和裸岩地的减少,促进了流域生态状况的好转。

]

题组1 观察土壤

1.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B [有机质含量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

2.自然土壤的剖面构造自上而下分别是(  )

A.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B.有机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C.腐殖质层、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母岩层、母质层

D.腐殖质层、淋溶层、有机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A [自然土壤的剖面构造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

题组2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3.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成土母质

A [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完成下题。

4.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D [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故D正确,A、B、C错误。

]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5~6题。

5.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5.C 6.A [第5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第6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

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

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

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

教材P70思考

成土母质主要从土壤质地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生物主要从土壤有机质的制造、分解方面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气候影响着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厚度,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地形通过淋溶、侵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时间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方向的。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

教材P72思考

1.黑土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2.自然因素:

风蚀和水蚀;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垄作种植,秸秆不能还田等。

教材P74作业题

1.一般情况下,阳坡昼夜温差大,岩石受物理化学风化强烈,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植物生长,就有了腐殖质,这样形成了土壤。

一般情况,山顶昼夜温差小于山麓,山顶植被较稀疏,土壤厚度小,肥力低,山麓地带植被较密集,土壤厚度大,土壤肥力高。

(注:

该答案仅供参考)

2.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淋失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和气候;氧化还原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

3.红壤主要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植被下的土壤,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红壤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钾、钠等易溶于水,碱金属离子淋溶,铁铝聚集,发育成红色,呈酸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