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250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31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0页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0页
亲,该文档总共1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家讲坛“文字稿《易中天品三国》全集.docx

流浪客·学科资料库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全集

目 录

(一)大江东去

(二)真假曹操

(三)奸雄之谜 (四)能臣之路

(五)何去何从 (六)一错再错

(七)深谋远虑 (八)鬼使神差

(九)一决雌雄 (十)胜败有凭

(十一)海纳百川 (十二)天下归心

(十三)拷问易中天 (十四)青梅煮酒

(十五)天生奇才 (十六)慧眼所见

(十七)三顾茅庐 (十八)隆中对策

(十九)江东基业 (二十)必争之地

(二十一)兵临城下 (二十二)临危受命

(二十三)力挽狂澜 (二十四)中流砥柱

(二十五)赤壁疑云 易中天演讲《我的历史观》面对面:

麻辣教授易中天

流浪客·学科视频【下载】欢迎您:

109/180

《易中天品三国》

(一)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舞台,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

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

三国,究竟是英雄的传奇,还是智者的比拼?

穿透演义迷雾,纵览历史风云,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以平民立场和近代视角,为您疏理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

去”正在播出!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

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我们知道自从秦始皇兼并天下,我们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汉两朝都是统一的国家,而到了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

曹操曾经有诗写这个时代,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叫。

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为什么呢?

因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方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听过三国评书,看过三国戏剧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周瑜是个气量狭窄的人,因为我们记住的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我们记住的是“既生瑜,何生良”的所谓名言,我们记住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了。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而又英雄的人物,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

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可以说,周瑜这个人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当时“吴中呼为周郎”,“郎”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小伙子,但这个时候呼郎有赞美的意思,当时吴中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叫为孙郎,把周瑜叫做周郎,翻译过来就是孙帅哥、周帅哥。

后来苏东坡写赤壁词的时候说到他的时候,那也是流露出那种敬佩和欣赏,“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是什么意思呢?

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服饰原本是平民的服饰。

我们知

道汉代,还有汉以前的周代,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帽子的,戴冠,所谓峨冠博带,乃汉官威仪,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服这是汉代官员的官服。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贵族和官员开始平民化,喜欢穿平民的服饰,那就像现在美国总统穿牛仔裤一样,这是一种酷,是一种潇洒;如果是一个军事将领,头上带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鹅毛做的扇子,那是儒将风采。

当然,文学家的话也未必完全靠得住,所谓“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那是夸大了一点,没

有那么潇洒了,战争毕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但是苏轼这样说,是想着力塑造周瑜这个人的英雄形象。

所以你想,周瑜这个人,二十多岁就当了建威中郎将,就娶了当时最美丽的美眉做自己的妻子,可谓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他怎么会去嫉妒别人呢?

这别人嫉妒他还差不

多,所以有时候我读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我还有那么一点嫉妒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陈寿的《三国志》说他是“性度恢廓”,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什么叫

“雅量高致”呢?

一方面气量很大,另一方面品德很好。

所以把周瑜说成是个气量狭窄的小人,这是冤枉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这场战争是他指挥的,而且在指挥这场战争中周瑜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刘备都不敢小看。

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都跑到孙权那儿去说周瑜的坏话,而曹操和刘备也都是非常欣赏周瑜的,但是因为利益所致,敌对阵营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我的敌人,好在孙权没听他的。

*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三国故事千古传唱,《三国演义》更是鲜活生动,但故事和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周瑜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形象如此遥远?

戏剧形象中的曹操为什么是白脸奸臣?

为什么我们对三国这段历史既熟悉、又陌生?

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历史,尤其是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

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形象我称之为“历史形象”。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正史所载也未必可靠,对三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册子,叫《三国史话》,多次就提到《三国志》

《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叫做历史形象。

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演义》,比方说三国戏,这里面历史人物的形象称之为“文学形象”。

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每个人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民间形象是包括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的,实际上热爱历史的人,关心历史的人,他对历史上的人物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它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后他往往不能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这个形象和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样,他就说你不对,他说你错了,所以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不管历史电影也好,历史的电视剧也好,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说,哎呀,这个曹操他不像啊!

这个曹操不像,那个真曹操你见过?

没见过,他为什么能说不像,为什么说你不对呢?

因为他心目中有一个,这一类我们统统称之为民间形象。

但凡历史,就可能有这三种形象,而对于三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什么呢?

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就是汉灵帝驾崩算起,算到西晋统一也不过是九十年,其中作为传统的史书所正统纪年的魏,时间是很短的,所以魏亡之后到了晋代,对于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各种史书的记载就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有分歧了。

然后这种分歧随着历史的推进,由于种种原因,它越来越形成一种文学的和民间的形象。

* 看来,但凡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可能会有三种形象,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被淡忘,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被人们所认知。

比如诸葛亮,提起诸葛亮,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就会展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天赋。

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

易中天先生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是如何评价的呢?

诸葛亮的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着力塑造的,这个塑造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也是有来历的。

魏亡之后,对于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开始了,当然这里面有原因,有道理,这些原因、道理我们以后再说。

在晋代有一个叫郭冲的人,这个郭冲大概是诸葛亮的一个铁杆“粉丝”,他认为现在世上对于诸葛亮的推崇远远不够,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现在要向大家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诸葛亮的

五件事情。

这五件事情在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驳斥,就是这五件事情都是不存在的。

那么其中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所以空城计它不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它是有来历的,来历在郭冲的这篇文章里面。

郭冲说,当时司马懿率兵来打阳平,诸葛亮当时手上没有兵,就使了一个空城计,司马懿就退兵了,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

裴松之驳斥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是据考证,当时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这个人既然都没有到这个地方,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

当然不可能发生了。

但是这个故事它很精彩,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一说再说,我们的戏剧作品一演再演。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空城计是怎么回事儿。

说是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手上无兵无卒,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开城门,四个城门都打开,派了一些老兵在门口扫扫地,然后自己带了两个小孩子,两个童子,抱了一张琴,城楼上一坐唱卡拉OK。

他怎么唱的呢?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翻空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然后他下面唱说,你看,马谡也不中用,他们将帅也不和,街亭也丢了,你司马懿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他说你来打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你在那犹犹豫豫地干什么呢,告诉你吧,我这屋里只有琴童人两个,我这里既无埋伏又无兵,你不要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后那个戏剧当中的诸葛亮唱到:

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啊,这哥们儿什么意思?

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啦,你吧我OK了!

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撤,撤军了。

这个事情,第一,我们前面讲了,裴松之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事实。

第二点,它也不合逻辑。

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进攻呢?

无非是怕城中有埋伏嘛,对不对,就那么大一个城池里面能埋多少人呢?

冷兵器时代,也不可能埋一个飞毛腿导弹,也不可能有什么秘密武器,我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行不行?

第二,你不是走到城楼跟前了吗,你不是看见他在那儿抚琴神色自若吗,你不是听见他琴声不乱吗,他不还跟你打招呼说来来来上城来听我抚琴吗,都听得清清楚楚吗,可见距离不远,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一箭射下来不行吗?

第三点,按照郭冲的说法,或者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双方兵力十分悬殊,有说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十几万大军的,你把这个城围起来,你不是十来二十万人嘛,你把它围起来,围它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

干吗调头就走呢?

这个事情裴松之当时做注的时候都已经说了嘛,裴注说得很清楚,他说你可以把它围起来嘛,为什么要走呢?

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

至于其它的,比方说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什么借东风,这都是历史上没有根据的,没有记载的。

实际上诸葛亮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的贡献也主要是:

第一,为刘备集团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第二个,促成了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联盟;第三个,最重要的是刘备去

世以后,治理蜀国,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杰出的。

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的,陈寿是有一个评价的,陈寿说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我认为陈寿这个评价是客观的。

但是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当中,他就成了一个军事天才了,神机妙算,而刘备集团的那些大将,关羽也好,张飞也好,赵云也好,黄忠也好,马超也好,都好像傻乎乎的,诸葛亮将令一发,他们带着人就走,干吗去不知道,到地方再说,到地方掏口袋,掏出一个口袋,军师这么说的,锦囊妙计,这个就是把战争当儿

戏了。

还有借东风,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和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穿着道袍,光着脚丫子,披着头发,手上拿把剑,这不该是他的形象。

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

近妖”,这个“妖”是什么意思呢?

妖人,不是妖精、妖怪。

妖精、妖怪、妖人有什么区别?

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装神弄鬼的叫妖人,就是神汉、巫婆。

当然,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他这个妖人形象也是装出来的了。

但是没有必要,当时孙、刘对抗曹操的时候应该还是同心协力的,至于后来为了争夺荆州他们再发生战争,那是后来的事情。

所以把他描绘成这样一种妖人形象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帅哥,史书上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的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

而且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大家想一想该是一个什么形象。

所以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它是有距离的。

* 《三国演义》取材于正史,但许多情节和人物活动却是在三国故事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像以上分析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的艺术想象而已。

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比如说关羽,就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代表,那么,民间为什么要崇拜关羽?

易中天先生是如何看待关羽的民间形象的呢?

民间形象往往和文学形象它也有距离,比方说关羽,关羽的文学形象已经不同于历史形象了,民间形象就更怪了。

我们知道民间是有一些信仰的,民间信仰在文学作品中多半取材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没有以《红楼梦》为信仰对象的,比方说我们民间把刘备奉为编织业的祖师爷,把张飞奉为屠宰业的祖师爷,把宋江奉为强盗的祖师爷,把时迁奉为小偷的祖师爷,没有听说把贾宝玉、王熙凤奉为什么祖师爷的,所以可见《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是超过《红楼梦》的,那么民间把关羽奉为什么祖师爷呢?

奉为剃头匠的祖师爷。

这个事情就有点怪了,关羽生前也没有剃过头啊,我们知道关羽是汉代的人,汉代是留全发的,不剃头的,剃头是清代的事情,清代把前面头发剃一半,后面梳一个辫子,

清代才有剃头匠,关羽怎么会变成剃头匠的祖师爷呢?

想来想去也就是他们手上都有一把刀,但是关老爷手上的刀那是杀人的,那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

后来我想起清代有一家剃头铺门口有一副对联叫做:

“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个口气倒像关羽。

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奉关羽为财神爷,你看现在我们很多民营企业、个体户家里供的谁呢?

供的关羽。

这关羽他是一个将军,你说他是战神嘛这说得过去,他怎么是财神呢?

这当然有原因,我们以后再说。

但是我觉得如果关羽可以变成财神,那他也可以变成爱神,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蜀记》,关羽曾经爱上了一个女

人,这个故事在《华阳国志》这本书里面也有记载,这个女人是吕布手下的一个人的妻子。

当时曹操要打吕布,关羽就跟曹操去讲价,说把吕布灭了以后,那个女人你要让她嫁给我,曹操说可以啊。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不是关羽对曹操不太放心,怕曹操忘了,老去提醒曹操,打仗之前他又去提醒曹操,曹操一想,呃,什么样的女人能让关羽如此动心呢?

我看看

去。

这一看完蛋了,曹操看上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先弄到手,弄得关羽非常郁闷。

曹操这个事情做得确实是不地道,你怎么能这样做事情呢?

*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点评三国人物。

《三国演义》中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淋漓尽致,民间传说中对他们的英武更是津津乐道。

那么,面对历史、文学和民间这三种形象,在今后品读三国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第一个我们还是要弄清楚历史形象,对于三国来说,我们要读的是这样一本书,就是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四川南充人,在西晋统一中国之后五年他就完成了他的这部不朽的史学著作《三国志》。

陈寿是一个治学很严谨的人,因此它虽然收集到了很多材料,他都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甄别,但凡他认为不可靠,或者存疑,或者靠不住的,他一般地说是不会写进他这本《三国志》的。

因此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三国志》非常的简略,所以过了一百三十年,有一个山西闻喜人叫做裴松之的为陈寿的《三国志》做了注。

而裴松之的这个注和一般人做的注是不一样,一般人做注是做一些名词解释,或者标一下这个地名是在哪里,这一年是怎么样;裴松之不是这样,裴松之把他所能看到的史料,包括陈寿看过不用的,也包括陈寿没有看到的,他把它收集起来,注在陈寿的原文后面,这就大大地丰富了三国的史料。

而且裴松之在引用这些材料的时候他也进行甄别,他觉得可靠的他就注上去,他觉得靠不住的他也注,但是发表他的观点,说这一条恐怕靠不住,理由是什么。

如果有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又得不出结论来,他怎么办呢?

存而不论,就是把这些不相同的材料他并列地注在后面,让读者自己来思考。

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治学方式。

第二我们就是要来看文学形象,文学形象虽然不等于历史形象,但是文学形象也是有价值的。

比方说《三国演义》,就在后世被视为兵书,视为军事和政治的教科书。

清人入关之前曾经把《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交给他们的亲贵大臣们阅读,以便学习怎么样用《三国演义》交给我们的办法来对付明王朝。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满洲将军认识了一个汉人,交为朋友,关系很好了以后他把这个朋友交来说:

你虽然是个汉人,但是我觉得你也是个好人,来来来,你到我房间里面来,我给你看个内部文件,机密的哦。

打开一看,《三国演义》。

确实《三国演义》后面有很多人效仿,钱锺书先生就谈到这个空城计的问题,有谁谁谁谁都学来使空城计,因为钱锺书认为空城计这个计策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么叫做

“不欺售欺”呢?

就是用不欺骗来推销欺骗,就是我明明白白告诉你,我这里只有琴童人两个,我是既无埋伏又无兵,你来嘛,我越说真话他越不相信,所以叫做“不欺售欺”。

毛宗岗父子在批《三国演义》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毛宗岗父子说,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胆的事,也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敢做大胆的事,因为人们都记住了他平时的小心谨慎,他偶然大胆一回谁都不相信,所以他能成功,他是一种心理战。

它是有道理的,也是给我们有启发的。

但是钱先生的文章里面引用了魏禧的话,魏禧说这个所谓诸葛亮的空城计也得看

情况,不是可以乱用的,他也就是碰上了个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是个读书人,这知识分子、读书人最大的问题他就是想问题复杂,有时候书读多了也是不好,老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他老在那琢磨它怎么回事啊,他说,如果碰上一伙强盗,一伙毛贼,一伙山大王,还想那么多?

老子进去再说,管他娘的,进去怎么样呢,诸葛亮抓走了。

所以即便是文学形象或者是

民间形象,我们来琢磨它、研究它也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要怎样来琢磨和研究这三种形象呢?

钱穆先生说,读历史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个叫做“历史意见”;第二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去看历史,这个叫做“时代意见”;那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种看法,就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去看历史,这个叫做“个人意见”。

所以,对于历史来说它有三种形象:

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它也会有三种意见:

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

三种意见,三种形象,我们把它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品读三国。

我们品读三国,就是想把观众们带回那样一个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又使我们想起了苏东坡的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我们也想起宋人张升的词: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其实“尽入渔樵闲话”的又何止是六朝兴废事呢?

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今后的节目里,我将和观众朋友们一起笑谈三分,品读三国。

那么,从哪儿说起呢?

我想,还是从那个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争论最大的人物说起吧,就让他引领我们走进那个原本就很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请看下集—

—真假曹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月下抚琴长老Member

UID222199

精华15

积分178679

帖子3989

经验7245

金钱613394◎

威望129

阅读权限200

注册2005-6-12

状态离线 #3发表于2006-11-1713:

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易中天品三国》

(二)真假曹操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274 更新时间:

2006-8-4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

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

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

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

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之真假曹操》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

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而三国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

从北宋的时候,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用当代视角回顾三国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么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们讲曹操,讲三国是不可能不讲曹操的,所谓三国就是魏蜀吴嘛,而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曹操。

当然曹操在位的时候没有称帝,是他死了以后他儿子曹丕才称帝,追认他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实际上的开创者。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

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

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

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

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

那么也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

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

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

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

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

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

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

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

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

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

这个叫做正当防卫。

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

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