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61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docx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样本

5设计方案

5.1软件和硬件配备规定

5.1.1软件设备

软件配备见表5.1-1:

表5.1-1重要软件投入状况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用途

1

CASS9.1

10套

DLG编辑

2

航天远景数字照相系统

5套

数据采集

3

ArcGIS

4套

数据整合及入库

4

Office系列办公软件

2套

技术文档编制

5.1.2硬件设备

使用仪器设备作业前均应按照规定进行全面检查,完好率100%。

硬件设备配备见表5.1-2:

表5.1-2重要硬件设备投入状况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重要技术参数

数量

备注

1.

全站仪

NET05X、TC402、TS02

0.5秒,2秒

10

/

2.

GPS接受机

南方S82、S82-T

1+0.5ppm

10

/

3.

计算机

戴尔高性能计算机

高配

15

/

4.

脚盘、手轮、脚踏、

配套

5

/

5.

立体眼镜

配套

3D

5

/

6.

绘图仪

惠普t790

A0

1

/

7.

扫描仪

惠普

高配

1

/

8.

打印机

佳能LBP6300dn

高配

1

/

9.

照相机

佳能

高配

5

/

10.

摄像机

尼康

高配

1

/

11.

车辆

五菱宏光/

奥德赛

正常使用

2

/

5.2技术路线

项目全采用“内业→外业→内业”作业模式进行施工。

1)数据更新模式

1:

500比例尺基本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办法根据地形要素变化率分为新测、修补测。

地物要素变化率参照GB/T14268-附录B中地图格网记录法计算。

地物变化率计算以图幅为单位,以图上1cm2格网为1个变化量记录单位(G),以公式α格=(m/M)×100%。

公式中α格为地物变化率,m为图幅内地物要素变化总G数,M为图幅理论总1cm2格网数(M>m)。

本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进行重测,图幅内所有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测绘。

本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进行修测,对图幅内某些地物要素和相应变化了地貌进行实测修正。

原数据采用修测或修编更新办法更新超过3次,要对所有地理信息要素进行重测。

2)数据变化信息获取办法

将DLG数据与0.05米DOM数据进行套合对比配合人工巡逻获取整个测区全面变化信息。

3)数据更新

内业立体采集为主,外业实测为辅进行数据更新。

结合测区地形地貌及地物特点,采用航测数字法成图,平面和高程数据都由航测内业采集。

数据采集先内业判测,后外业调绘、外业补测,数据编辑整顿,再数据入库。

5.3图根控制测量

5.3.1图根点布设

1)图根平面控制点逐级布设,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种以上通视方向。

2)图根控制点是地形图修测和地形图测量根据,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本上加密。

3)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山东省GPS持续运营参照站(SDCORS)为基本进行布设。

4)图根点密度以满足地形、地物点及界址点数据采集为原则,合理布设并应尽量均匀分布,每幅图不少于4个(涉及各级别控制点),个别状况至少2个。

5)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及高程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5.3.2图根点测量

在SDCORS系统下采用RTK架设三脚架施测。

观测时间不少于20个历元两次观测,采样间隔2s-5s。

两次独立观测平面较差应不不不大于4cm,高程较差不不不大于4cm,取中数为最后成果,否则重测。

5.3.3图根点点位和编号

固定图根点点位用大道钉或埋石作为点位固定标志,其他图根点点位标志设立暂时标志,保存期应在工程完毕后2年。

埋设标石规格按规范规定进行。

图根点编号共4位,顺序号前分别冠以大写字母“T”、表达,即“T0001”……“T0099”等,本标段内编号为T-T5000。

图根点各种计算和最后成果均取至0.001m,图根点观测手簿及计算过程应整顿提交。

5.3.4图根点外业实测检查

图根点外业实测检查应满足:

坐标较差(相对于图上距离)≤±0.15mm,高程较差≤1/7基本等高距。

5.4技术方案

5.4.1新测某些技术方案

5.4.1.1技术流程

采用全数字照相测量技术完毕1:

500DLG数据采集,详见图5.4-1。

5.4.1.2作业办法

采用先内后外测图方式,通过立体影像模型进行要素判读与采集(涉及图形和属性),对难以确认要素内容进行标记;立体测绘地形要素按相应符号进行编辑,并加注各类注记。

数据按内业定位,外业定性原则进行采集,然后将调绘图返回内业进行编辑成图。

a.建立立体像对。

运用空三加密成果,使用用航天远景航测软件恢复立体模型。

b.内业数据采集。

使用航天远景数据采集软件,在立体环境中进行影像判读,使用原则数据格式和符号采集地图要素。

平面和高程精度采集符合规范规定,点、线、面采集符合规定规定,要素采集做到不移位、无漏掉;地貌采集要对的反映地貌形态、类别和分布特性,高程点采集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性点上,采集时保证测标切准模型,最后将采集数据生成DLG。

 

图5.4-1DLG生产技术流程图

d.外业调绘。

实地进行核查、补测和纠错,同步进行地理要素性质调绘,将成果标绘在外业调绘底图上交回内业,测绘某些地物点检查精度。

e.内业编辑、建库。

内业依照外业调绘底图和补测数据进行编辑整顿,依照原则数据库构造运用arcgis软件建立数据库。

5.4.1.3立体测图规定

a.在立体模型下只采集能看到要素,被植被阴影遮盖地方可不采集,但应进行必要标注,待外业调绘时补测。

b.不依比例尺表达地物测定位点、定位线。

c.点状要素采集时,应对的鉴定点位几何中心和方向;要注意有向线状符号采集时符号生成方向。

d.居民地各类建(构)筑物及重要附属设施应精确测绘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构造特性。

e.因多数房屋需要改正房檐,测标可按房檐外边沿测量。

f.像对之间DLG数据必要在立体模型中进行连接。

g.加强立测数据质量检查,每个像对测图完毕后,要由生产部门检查员在立体环境下进行检查,并记录签字。

5.4.1.4外业调绘规定

实地调绘前应对内业判绘数据进行分析,做好内外业技术上沟通,以保证地形图要素(涉及图形要素和属性信息)表达完整性和对的性。

调绘应判读精确、描绘清晰、图式运用恰当、注记精确;调绘人员应坚持“走到、看到、问到、绘清”原则;应在野外对航测内业成图进行全面实地检查、修测、补测、地理名称调查注记、房檐改正等工作。

a.对内业预判地形图要素进行核查、纠错、定性,对内业漏测和难以精确判绘图形信息(如遮盖区域)和无法获取属性信息(如地理名称等)进行调绘。

b.对影像清晰内业漏测地物不必补测,直接在图上标绘。

c.对重要街道被遮挡地物补测、标绘。

d.调绘房檐宽度。

e.对各类检修井进行定性。

f.外业清绘除地类界可使用简化符号外,其他按《图式》规定符号(符号大小、线粗)清绘;面积较大植被范畴线内可配备1-2个相应符号加文字阐明表达。

g.对于地物性质可采用符号化表达或者注记表达,如对于内业量测不明线,外业拟定后,可标注文字注记,不必再绘制符号表达,但文字注记应标注清晰,做到与地物一一相应。

h.变化区域以及新增区域用蓝色笔表达,并进行补测。

变化较小,人工能丈量区域,采用丈量补测法,并标注相应尺寸;变化范畴较大时,圈出范畴用仪器补测。

i.影像上有而实地已经消失地物用红色笔打叉去掉,涉及消失范畴用红色笔勾绘出范畴。

j.调绘完后要进行图幅接边,接完边后要在已接边处写上“已接边,接边人:

XX检查人:

XX和接边日期”,需两接边人签字承认,一人接边一人审核,接边原则是接东南送西北。

k.调绘完毕后在图幅右下角写上调绘时间、调绘员姓名等整饰信息。

并把调绘底图与补测数据一起提交内业,进行后续内业编辑。

5.4.2修补测某些技术方案

5.4.2.1作业流程

详见图5.4-2

5.4.2.2作业办法

采用外-内-外作业方式。

运用DLG数据套合最新DOM成果进行变化区域辨认,在调绘底图上标画出变化区域并到实地进行核查、补测和纠错,同步进行地理要素性质调绘,将成果标绘在外业调绘底图上,通过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方式进行修补测,再对修补测数据进行内业编辑整合,最后进行数据外业检查。

(1)资料收集。

收集DLG数据和新测制DOM资料,通过套合形成工作底图。

(2)变化区辨认。

在形成工作地图上,通过内业判读、分析,勾画出变化区域;并记录变化区域面积,核算外业工作量为外业数据采集做好筹划安排。

(3)外业补测。

对已有地形图要素进行核查、纠错、定性,变化区域以及新增区域用蓝色笔表达,并进行补测。

变化较小,人工能丈量区域,采用丈量补测法,并标注相应尺寸;变化范畴较大时,圈出范畴用仪器补测。

地形图上有而实地已经消失地物用红色笔打叉去掉,涉及消失范畴用红色笔勾绘出范畴。

(4)内业编辑、建库。

内业依照外业调绘底图和补测数据进行编辑整顿,依照原则数据库构造运用arcgis软件建立数据库。

 

 

 

 

 

图5.4-2地形图更新技术流程

5.4.3仪器设立及测站定向检查

(1)仪器对中误差不应不不大于5mm。

仪器高应精确量取至毫米。

(2)应以较远一侧站点(或其她控制点)标定方向(起始方向),另一测站点(或其她控制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平面位置误差应不大于0.2×M×10-3(m),M是检测距离。

(3)检查另一测站点(或其她控制点)高程,其较差不应不不大于1/6基本等高距。

(4)每站数据采集结束时,应对标定方向进行检测。

检测成果如超过

(2)或(3)所规定限差,检测前所测碎部点必要重测。

5.4.4测站点与碎部点观测记录

(1)数据采集所生成数据文献应便于检索、通讯与输出。

(2)外业数据记录文献应是一种文本文献,其格式可自行规定,但应具备通用性,便于转换。

(3)数据记录文献应及时存盘,并做好双备份。

5.4.5数据采集

外业数字测图普通以作业分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作业。

当作业分区较大或有条件时,可在作业分区内按自然带状地物(如街道线、河流线等)为边界线划分若干个相对独立社区。

各社区数据组织、数据解决和作业应相对独立,作业社区及社区间在数据采集和解决时不应存在矛盾,避免导致数据重叠或漏测。

当有地物跨越不同作业社区时,该地物应完整地在某一社区采集完毕。

应运用全站仪+小棱镜进行1:

500外业数据采集,采集可采用极坐标法、方向交会法、偏心测量法等办法进行。

要特别注意每站施测前都应对控制点数据(x、y、h)进行检校,并应随时对已测过明显地物点进行检测(即测量重叠点),以有效地减免错误。

(1)点状要素(独立地物)能按比例表达时应按实际形状采集,不能按比例表达时应精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线点。

有方向性点状要素应先采集其定位点,再采集其方向点(线)。

(2)具备各种属性线状要素(线状地物、面状地物公共边、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边界线重叠某些),只可采集一次,但应解决好各种属性之间关系。

(3)线状地物采集时,应视其变化测定,恰当增长地物点密度,以保证曲线精确拟合。

(4)为了对的反映地貌和精确绘制等高线,陡坎上、下、变坡处都需测量高程。

等高线上特性点、线都实测,只有等高线密集且等坡度状况下才容许内插。

(5)应注意不能漏掉所需属性数据。

(6)碎部点采集普通应在控制测量完毕后进行。

当用交会法测定地物点时,交会方向普通需三个,交会边长不适当不不大于定向距离。

(7)地形点平均间距为25m,地性线和断裂线应按地形变化增大采点密度。

(8)碎部点测距最大长度为200m,如遇特殊状况,在保证碎部点精度前提下,碎部点测距长度可恰当加长。

(9)草图绘制

1)采用数字测记模式时,普通应绘制草图。

绘制草图时,采集地物地貌,原则上按照图式符号绘制,对于复杂符号可以简化或自行定义。

但数据采集时所使用地形码,必要与草图绘制符号一一相应。

2)草图必要标注测点号,且应与数据记录中测点编号严格一致。

3)草图上地形要素之间互相位置必要清晰对的。

4)地形图上必要注记各种名称、地物属性等,草图上必要标注清晰。

5.4.6数据解决

(1)数据解决原则

1)外业原始测量数据不能修改。

2)数据应及时解决,并对照实地进行检核。

3)图廓数据,涉及图式规定用于图廓整饰内图廓线以外所有线划、注记文本、阐明、图例等和内图廓线以内直角坐标网应通过cass9.1软件生成。

4)图形、属性数据解决应以作业分区为单位统一进行,应依照规定建立拓扑关系。

5)数据分幅时,应保证地形要素在本图幅和相邻图幅中,几何图形要素属性和拓扑关系一致。

6)线划必要光滑、自然、清晰,无挤压,无重复现象。

7)图形数据:

a.面状要素应封闭,无悬挂或过头现象。

一种面状要素应能唯一标记。

b.线划应持续,线划相交不容许有悬挂,不容许有线划被错误打断现象,需连通要素应保持连通。

c.有方向性要素,其符号方向必要对的。

d.符号表达规格应符合图式规定。

8)属性数据

a.描述每个地形要素特性属性类型应完备,不应有漏掉。

b.点、线、面状要素属性表中,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字段顺序、属性与属性值均应对的无误。

9)注记

a.各种名称注记、阐明注记及其批示应对的,无错误或漏掉。

b.注记应尽量不压盖地物,其字体、字大、字数、字向、单位等应符合图式规定。

特殊状况下,可缩小字号,但最小不应不大于2mm。

10)接边

要素几何图形接边误差不应不不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平面、高程中误差2

倍,确应保证要素属性和拓扑关系一致。

(2)数据整顿和检查

1)外业数据应在一天或一阶段采集工作完毕后及时进行解决、检查。

2)当对照检查发既有矛盾时,如草图绘制有错误,应按照实地状况修改草图;如数据记录有错误,可修改测点编号、地形码和信息码,对于记录中水平角、垂直角、距离、觇标高、坐标和高程等观测数据不容许修改,必要返工重测。

3)检查修改后数据应及时存盘,并作双备份。

(3)数据分层

数据分层应严格按照cass9.1设定图层进行,不得擅自添加、更改图层。

所有要素分层须对的,无重复或漏掉。

(4)等高线解决

1)等高线及DTM构网应以作业分区为单位建立和解决。

DTM(或等高线)应持续无缝,不应因分幅而导致变形。

2)建立DTM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地形线、断裂线和微地貌表达,以保证地貌真实性。

3)生成等高线前必要认真细致地检查所有DTM,保证DTM严密、对的。

4)等高线生成后应对照实地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应及时改正。

5.4.7地形图内容表达

5.4.7.1控制点

地形图上应表达所有基本控制点和图根点。

各级别控制点在图上表达,按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某些:

1:

5001:

10001:

地形图图式》符号执行。

5.4.7.2水系

a.河流、湖泊、水库水涯线按测图时现状绘出,当水涯线与陡坎线在图上投影距离不大于1.0mm时以陡坎符号表达,当水涯线与岸边线在图上间距不不大于1mm时,应加绘陡坎或斜坡。

b.池塘水涯线按上沿边线绘出。

c.运河、沟渠应依照实地上边沿间距离拟定图上表达,图上宽不不大于0.5mm时用双线表达,不大于0.5mm用单线表达,均加绘流向。

灌溉渠系源头,抬高水道并有抽水设备用渠首符号表达,单线沟渠过密集时,取舍表达,间距普通控制在2cm左右。

d.河流与湖泊及其中包括桥、闸、码头等,除精确表达其实际位置外,当有名称时应调注。

调绘重要河流大型水闸时,要注建材性质,不注闸门孔数。

e.镇区内外正规公用水井,图上要表达。

河流两侧、大湖边上具备防洪作用大堤要精确表达,并每隔15cm—20cm测注一处高程注记点。

f.水库、湖泊、池塘不绘水晕线,池塘只注“塘”。

养殖塘注记养殖品种,例如:

“(鱼)”、“(虾)”等,水库、湖泊有名称注记名称,无名称不注,其他类推。

g.湖泊、池塘中有水生经济作物,应绘符号及注记名称;当符号与名称不能同步注下时,只绘相应符号,不注名称。

池塘内已绘水生作物符号,则“塘”字不注。

h.水库要测注坝顶高程并注记建筑材料。

5.4.7.3居民地

a.1:

500地形图上房屋按图式规定注记建筑构造和层数。

b.房屋层数按实际层数表达。

地下室、车库、人字形房顶、水箱以及单幢房屋中底层和顶层层高在2.2m如下房屋均不计层数。

c.房屋普通不综合,应逐个表达。

不同层次、不同高度(差值不不大于2.2m)房屋需分别独立表达。

d.有些楼房上部先后某些高度不一致,当前面某些(或背面某些)高度不不大于2.2米长度不不大于3米时应分别注记层次,若高度不大于2.2米长度不大于3米,则可合并到主楼。

e.房屋普通以墙基外角连线几何图形为准。

房屋凹凸拐角处,图上超过0.4mm时要表达,简易房屋超过图上0.6mm要表达。

f.阳台表达底层不封闭,底层以上全封闭按房子表达,多层住宅单个悬空阳台可不表达。

g.集镇街道两侧不正规石棉瓦小雨棚、暂时建筑物、售货亭等不表达。

机关、企事业单位内正规停车棚图上不不大于6mm²,用棚房符号表达。

h.室外楼梯宽度不不大于图上1mm时要表达,有转弯室外楼梯宽度超过图上2mm时在符号中间加绘一条竖线表达。

图上局限性三级符号台阶不表达。

i.正规公用厕所、牲口圈不不大于图上6mm²要表达,并注记“厕”或“牲”。

农村居民地房前屋后用于饲养和堆放杂物房屋不不大于图上6mm²要表达,普通用简易房表达。

依比例尺建筑正规粪池、肥气池应表达。

j.居民地内檐廊只表达有顶盖而无支柱,檐廊封闭综合到房屋。

k.居民地内图上6mm²如下天井、庭院可进行综合表达。

居民地周边小块空闲地不表达。

l.居民地内图上不不大于4cm²水泥地要表达,并注“水泥地”,不大于4cm²一律不表达。

企事业单位内水泥地一律不表达。

m.普通柱廊宽度图上不不大于1.5mm才表达,重要柱廊宽度图上不大于1.5mm也应表达。

建筑物悬空某些,均按建筑物外轮廓(投影)表达。

暂时性建筑物不表达。

n.街道两侧楼房悬空檐廊,宽度不不大于图上1mm时,可用悬空通廊符号表达。

有柱按柱廊符号表达,柱子按实地位置表达。

o.土墙、砖石墙、土围、垒石围等不分构造性质均用围墙符号表达,在图上宽度不不大于0.6mm时,用依比例尺符合表达;不大于0.6mm时,用不依比例尺符合表达,其符号黑块普通朝向院内。

独立栅栏、栏杆、篱笆、铁丝网等图上长度不不大于1cm时应表达。

单位间起围护和阻隔作用栅栏、栏杆(篱笆、铁丝网除外)视情取舍表达,居民楼邻里间小围墙不表达。

可供汽车进出围墙墙门应表达。

p.建筑物下通道,可通行汽车时才表达。

q.凡依比例尺烟囱、水塔、纪念碑、塑像、宝塔、微波传递塔等独立地物,依比例尺按实际范畴用实线表达轮廓,其内配备相应符号。

r.当抽水机站房屋不大于符号时,房屋不绘,只绘符号,其她类推。

s.公墓或大面积坟场用地类界表达范畴,中间配备符号,不注坟数。

重要独立坟要表达,有名称坟场要加注名称。

t.景观路段突出杆柱装饰性路灯应视图面负载状况择要表达,其她地区普通不表达。

单位内沿街起亮化作用照射灯普通不表达。

u.邮筒不表达。

季节性谷场不表达。

v.文物古迹应注意调查,挂牌名木古树应表达。

5.4.7.4交通

a.铁路依比例尺表达,并注记铁路名称。

b.公路按其行政级别分别用相应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其她公路,专用公路符号表达。

c.级别公路应绘出铺面线、路基线,并注记路名及路面性质。

如路边有路沟、路堤等时,路基线普通不能省略。

铺面线与路边线间距≤0.5mm,按0.5mm绘出,>0.5mm按实际绘出。

级别公路上双向隔离带(含快慢车分隔带)图上宽度不大于1mm时不表达。

d.公路及其附属建筑物,如:

桥梁、涵洞、路堤等应以相应符号表达、里程碑应加注里程数。

e.公路高架路桥墩应表达。

高架路、车行桥等桥梁有名称,应当调注并注记路面材料性质。

f.公路进入镇区或通过街区式居民地,公路符号不间断。

g.公路平面相交时,铺面与路基线相应相接。

级别公路与机耕路、双线乡村路相交时,级别公路铺面线不间断,相交接在级别公路路基线上。

h.公路通过依比例尺大堤时,边线用堤坝符号代替绘出。

i.大车路通过依比例尺大堤时,用堤坝符号代替绘出。

j.图上乡村路图上宽度在1.0mm以上,用依比例尺双线表达。

构成路网小路应表达,其她居民地内小路普通不表达。

k.各级别道路宽度变化不大时,内业制图时应尽量考虑双线路路边线互相平行,必要时可采用平行拷贝。

l.厂矿和大型单位正规内部道路要表达。

m.城区重要街道线以其与人行道交界线绘出,次要街道(涉及建制镇及如下村镇内不通汽车重要街道)普通以各类地物自然形成边线表达;快慢车分道隔离杆不表达。

n.红绿灯、路标、汽车停靠站表达。

o.低矮照射灯、路名牌一律不表达。

5.4.7.5管线

a.永久性电力线不论高压和低压都应表达,不不大于10KV(含10KV)要注记伏数到千伏;电力线杆应精准绘出。

低压电力线进入居民地支线,电杆位置应精准绘出,线杆之间不连线只表达方向。

b.通讯线都应表达,每一种通讯线杆都应绘出,通讯线进入居民地支线,只绘到居民地边为止。

通过居民地通讯线,其线杆均应绘出。

测图范畴内地下通讯光缆表达桩位,不连线。

电视线及宽带网线表达办法与通讯线相似。

c.当35KV以上(含)电力线穿过本图幅,而本图幅内又无电杆时,编辑时应绘出线路走向。

d.电线杆上变压器、变电室(所)按图式4.5.4—4.5.5表达,输电线入地口按图式4.5.1.3表达、配电线入地口按图式4.5.2.3表达,通信线入地口按图式4.5.6.3表达。

e.电力线、通信线杆架符号绘完整,走向必要精确。

各种线路共杆时,只表达高档线路符号。

通信线在空中相交,连接到近来通信杆。

f.管道用相应符号表达,架空管道支柱或墩密集时,可以取舍,跨越建筑物或转折处支柱必要精确表达。

多根管道并列时,只表达重要管道,不注记管数,注重要管道性质。

围墙上管道可省略不绘。

g.地下管线检修井择要表达镇区重要道路及两旁上水、下水检修井和电信、电力检修井。

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内部及学校内只表达重要内部道路及两旁,楼前、楼后择要表达。

h.电话亭不表达。

废弃和无线相连电杆不表达。

i.燃气桩、石油桩、供水桩一律不表达,也不连线。

5.4.7.6地貌

(1)等高线表达

a.地貌以等高线配合地貌符号表达,城乡、居民地及工矿企事业单位内不绘等高线。

b.等高线遇到房屋、窑洞、公路、双线表达河渠、冲沟、陡崖、路堤、路堑等符号时应表达至符号边线。

c.对于田角路边仅几种毫米长零星短小等高线,在保持图面清晰可读前提下,可以合理取舍。

d.计曲线数字注记字头需指向高处。

依照等高线密度注记计曲线。

(2)高程点测注

a.高程点可依照图面状况取舍,高程点数量原则规定应以能满足地貌规定表达,特别平坦地区,数量可减少到每个方格网内6-8个。

所有高程点均要表达点位。

b.铺装路面应在图上每3~4cm间隔内测注高程注记点,级别公路车行桥顶部应测注高程注记点。

c.一、二类方位物上应测高程点;铁路、公路、简易公路每隔15~20厘米测一种高程点,注记到路中心位置。

(3)其他地貌

a.路堤、路堑、陡坎、斜坡、陡岸和梯田坎等,当图上长度不不大于10mm和比高不不大于0.5米时必要表达。

b.斜坡、陡坎应区别未加固和加固两种,陡坎是70度以上陡峻地段。

70度如下用斜坡表达,斜坡符号长线普通绘至坡脚,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不大于2mm时,用陡坎符号表达。

c.区别依比例尺和不依比例尺土堆、坑穴、洼地,不不大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