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65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

1.能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朗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重点

1.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

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难点

1.分析、交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1.回顾旧知,读出感悟。

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读小说时,一定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在“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小说所表现的情感及人物形象;通过朗读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犹豫不决的复杂内心世界。

在“日积月累”中,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家乡的古诗,借助图画,反复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情。

2.方法渗透,学会阅读。

本单元主要通过小说的学习,明白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本组课文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方法,人物形象主要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突显出来。

掌握这一点,学生今后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这些要素中理解人物特点。

特别对于一些比较长的小说,更能通过这些细处的描写发现小说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通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

1.预习提纲

(1)温习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语段。

(2)读《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初识人物形象。

(3)整理诗人贺知章的资料,搜集思乡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生1:

《桥》这篇课文中,老村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生2:

《穷人》这篇小说写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生3:

《在柏林》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课件出示课文内容概要。

2.交流:

本单元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预设:

生1:

《桥》中面对凶猛的洪水时,人们的恐慌,老汉的镇定。

生2:

《穷人》中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时那忐忑不安中透出来的善良与质朴。

生3:

《在柏林》中老兵的话不仅揭露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更让列车上所有人反思,其结局出人意料。

老兵的话不仅仅是在制止小姑娘的不谙世事,更体现出老兵的善良。

生4:

《桥》中山洪到来时,那种天崩地裂的环境让人害怕,可老汉在暴雨中的喊话盖过了一切。

……

3.小结引导。

印象深刻的地方往往都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心情随之起伏,心灵为之震颤。

小说《穷人》中桑娜的质朴、善良打动了很多人,那么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怎样理解桑娜这一人物形象呢?

4.出示句子,交流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

(1)出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现在在哪儿?

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

”她自言自语着。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进去看看吧!

①指名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交流:

从桑娜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感受到她对外出打鱼的丈夫的担忧和对邻居的关心。

③老师小结:

读小说,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板书: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出示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

课件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指名读,抓住画横线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交流:

桑娜一家生活本来就很困难,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会难上加难。

但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非这样做不可”。

说明她明白救助苦难不需要理由,即使是受到丈夫的责骂,甚至是挨打。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关心邻居,更透露出人物的善良、伟大: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

③老师小结:

通过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板书:

故事情节)

(3)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

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①指名读,抓住带点字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引导学生交流: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用环境描写衬托出桑娜夫妇的热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③老师小结:

小说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鲜明的特点。

(板书:

环境描写)

5.总结。

我们通过对《穷人》一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的感悟,故事情节的回顾,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小说中桑娜的形象。

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

”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组织学生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进行细致描写的句子。

这样做,既是要学生在温习旧知的过程中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丰富语文的思维,更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和思维的过程中习得新知,提高语文素养。

二、词句段运用

1.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

(1)出示语段,老师范读一遍。

课件出示: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2)学生说说语段介绍的故事情节。

(检查学生预习《三国演义》中对关羽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3)指名读,说说这一经典情节突出人物怎样的形象。

预设一: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讲述关羽在汜水关前斩杀董卓部将华雄的故事。

从故事中感受到关羽的英勇。

预设二:

抓住“酒”这一关键字在语段中的作用体会:

关羽斩杀华雄的快、狠、准。

(4)指导朗读。

指名读、师生共读、对比读。

提示:

读出关羽的神勇之气。

(5)学生简要说说自己预习时从故事中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关羽。

预设:

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走向课外,从阅读课本到遨游书海,不仅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更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围绕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出示第一个语段,指名读,说说桑娜此时的心情以及你对桑娜人物的理解。

(课文已学知识的回顾)

预设:

桑娜先是非常不安、紧张、犹豫不决,后来又下定决心要收养。

从她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中,看到桑娜的朴实、善良、有同情心。

(2)出示第二个语段,迁移学习。

课件出示: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这怎么忍受得了呢?

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

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

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

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3)自由读第二个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1.“我”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2.从对“我”的心理描写中,你如何理解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

(4)同桌交流。

(5)反馈。

预设问题一:

从“绷”“怎么忍受得了”“不敢”“不忍”“忍不住”“盼望”等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看出“我”的想救却不能救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希望他跳起来离开火场,一方面又不希望他跳起来,一方面想看,又害怕看,一方面又期待发生奇迹。

预设问题二:

语段中没有直接写邱少云,但从“我”矛盾的心理活动中,看到邱少云正忍受着常人无法遭受的痛苦与煎熬,看到邱少云宁愿被活活烧死也不暴露位置的决心,看到他在危急时刻也要一动不动遵守纪律,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6)学生齐读,老师小结。

语段中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侧面衬托出邱少云的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英勇以及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围绕“我”的心理活动展开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物高尚的品质,理解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感悟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试写。

(1)回顾语段,明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忐忑不安和犹豫不决。

生1:

第一个语段直接从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

生2:

第二个语段从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形象。

(2)学生练笔,试着写一段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自己写的语段,师生一起点评。

【设计意图】

练笔为学生创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升华学生对心理活动的学习理解,同时又积累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通过实践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小结

本节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语段,学会如何进行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

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能认识更多的有特点的人物。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老师谈话:

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却常常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

回乡偶书)

2.教学“偶”字。

教师在板书课题中“偶”字时,释字形,引导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老师带读“偶”,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理解题意,教师点拨。

偶:

偶然。

偶书:

偶然间写下的诗。

4.过渡: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

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又有什么感受呢?

让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从春节人们期盼的团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以“偶”引发学生思考、质疑,诗人为什么会在偶然间写下这首诗,带着问题引入本次学习的内容,水到渠成。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不清楚的可同桌间相互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认读“鬓”,强调发音;认读“衰”。

偶乡音无改鬓毛衰相识笑问客

(2)出示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哪几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

鬓: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鬓毛衰:

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4)读古诗。

指名读,小组读。

(5)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点拨。

课件出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4.齐读古诗。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读诗为主,给学生以充分的读的空间,在读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2.指导读第一句。

(1)学生自由读第一句。

(2)出示年老而归的画面。

显示年少与年老的对比图,出示两行诗。

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配图)

(3)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

预设:

带着有些难过的心情来读这句诗。

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了,很伤感。

3.体会情感,引导齐读第一句。

这时候的贺知章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

他不由地发出感叹——(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过渡:

诗人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激动的诗人回到家乡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4.指导读第二句。

(1)课件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

(3)教师扮演诗人,学生们扮演孩子们,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4)引导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5)指名三到五名学生读,注意读出诗人心中的难受,以及声声叹息。

(6)男女生读,感悟诗人此时此刻又悲又喜的心境。

过渡:

《回乡偶书》把诗人重回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现得亲切自然。

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读出来。

5.齐读古诗《回乡偶书》。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又喜)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又悲)

笑问客从何处来。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指导朗读,师生融入诗人回家时的情景角色中,师生之间形成亲朋式的对话交流,入诗、入情。

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诗人从远方回来的喜悦,以及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变了样,家乡儿童不识自己的悲哀。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1.创设情景,体会思乡。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

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

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

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组员。

2.小组探究,想象体会。

3.指名反馈,师生点评,以情引读诗句。

预设一:

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对着明月想象家乡的月亮是否和离开时一样。

预设二:

九月重阳节,登上山顶,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儿时的伙伴是否也和他一样在登高。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预设三:

除夕夜,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想到曾经一家其乐融融,现在却不能和他们团圆,多么伤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想象变化,体会诗情。

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朋友?

亲人?

诗人自己……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全诗。

预设:

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

诗人不由感叹起来——(引读全诗)

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

诗人不禁叹息起来——

如今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物是人非,诗人不由得伤感起来——

【设计意图】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语言文字中的情感里去,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景的朗读,体会诗人回乡时又喜又悲的情绪。

五、配乐朗诵,升华诗情

1.创设意境,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一诗。

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

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化,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2.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齐读全诗。

3.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4.配乐朗诵全诗。

【设计意图】

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乐曲中充分地读,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已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六、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课件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首的基础上,拓展朗读第二首,不仅丰富学生的积累,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写下《回乡偶书》时的情景,以及在外游子的悲伤、叹息之情。

七、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通过诵读诗句,体会了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

第二首《回乡偶书》就请大家回家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好吗?

【设计意图】

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生活,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眷恋家乡之情,还要知道自己的所学所得。

“语文园地”共有三个板块内容,教学中分成两课时进行。

前两个板块学习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练习。

第二板块进行古诗积累教学。

三个板块的教学都注重了“读”。

1.读人物形象。

“交流平台”中,本单元课文中关于小说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等语段非常丰富,这些语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再读、反复读,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为学生读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准备。

2.读情感表达。

“日积月累”准备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语句意思学生容易理解,但在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需要细细体会。

因此,“读”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情、以读传情,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爱、浓浓的情,通过师生共读,表达出诗人回乡时又喜又悲的心情。

3.读表达技巧。

“词句段运用”要求运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两个片段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读出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中展现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可以从正面描写人物心理来体现,也可以从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

本单元要求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对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情节的指导还不够深入,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思考该情节是如何展现人物的神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