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272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

26 忆读书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老人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教学时,我重点采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感知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冰心的读书主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预习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明确采访对象

1.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一次采访活动,采访的对象就是著名作家冰心。

2.交流:

在采访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

对于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你了解到了哪些相关的信息?

3.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冰心简介:

冰心,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又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俊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其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风格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设计意图 借助采访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同时在交流中对作家冰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做好采访准备

1.过渡:

我们要想采访一个人物,必须先明确自己要采访的内容。

就让我们到课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这次采访活动呢?

2.展开小组合作,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借助音节读准每一个生字。

(2)自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努力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同伴要针对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进行示范。

(4)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针对大家都读得不太好的字、词、句、段进行练读。

3.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词语:

舅父、斩杀、凯歌、诸葛亮、水浒传、着力  鲁智深、地煞、荡寇志、贾宝玉、万卷书、书刊、烦琐、栩栩如生、无病而呻、某年某月。

4.教师将课件中其他字去除,只剩下加点的本课生字,指名逐一认读生字,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5.集体交流,识记多音字“传”“着”“卷”。

(1)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这三个生字的不同读音。

(2)大声地读一读不同读音后面列出的词语。

(3)汇报这三个生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并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6.指名朗读课文,要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 借助采访准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认读生字,提高识字的兴趣。

三、再读课文,准备采访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与读书有关的内容。

2.小组展开合作,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

如果你是去采访冰心的记者,你要怎样设计采访问题?

如果你是冰心,又该怎样回答?

小组同学试着列出采访的提纲。

设计意图 学生列出采访提纲的过程就是体会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过程。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逐一观察每一个生字,看清楚每一个生字的字形,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或者部首。

2.小组展开交流,把自己圈出的容易写错的部分讲给同伴听,如果你有好的识记这些难写笔画或者部首的方法也要告诉小组同伴。

3.集体汇报交流,把你们小组公认的容易写错的字板书在黑板上,一边板书一边告诉大家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重点指导:

“凯”左下部最后一笔是竖提,不要写成横折弯钩。

“贾”上面是“覀”,不是“西”。

“衰”要与“哀”区分开,不要丢掉“口”中间的一横。

4.学生根据集体交流得来的建议,书空生字难写的笔画或部首。

5.学生自主观察生字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找出主笔,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学生集体交流和评议。

设计意图 本课生字比较难写,教学时充分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将个体的细致观察和集体的交流互动相结合,提高书写质量。

五、布置作业,完善采访提纲

回家后认真朗读课文,再次思考“冰心”介绍了哪些内容,丰富自己的采访提纲。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课外阅读,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节课的汇报交流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入课,明确采访任务

1.教师导入:

请大家拿出我们的采访提纲,做好采访准备。

2.布置要求:

采访时,我们请一个同学担任记者,其他同学扮演冰心,举手回答记者的提问,当“冰心”回答采访问题有困难的时候,同学们要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 明确主要任务和要求,为后面的采访活动做出准备。

二、互动交流,展开采访活动

1.教师指一人扮演记者,利用采访提纲进行采访,针对学生采访的问题,教师相机补充。

预设:

记者:

您好,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

冰心:

(结合第2自然段内容回答)如果不算国文教科书的话,是从七岁开始看的。

记者:

您记忆中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

冰心:

(结合第3、4自然段回答)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一开始我舅父给我们讲,后来我就自己读了。

记者:

那时候的您能读下来吗?

冰心:

(结合第4自然段回答)没认识多少字,只能读个一知半解,还经常把字念错。

记者:

这本书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冰心:

(结合第3、5自然段回答),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哭过三次。

记者:

哪三次,能给我们详细地说一说吗?

(此时,学生们画书中内容,结合画出的语句进行回答)

冰心:

(学生结合第3、5自然段内容回答)我妈赶着我睡觉,而我想接着听“桃园结义”的故事,想知道下边都发生了什么事,哭过一次。

后来看书的时候,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次;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次。

自己喜欢的人物死了,伤心,当然要哭。

记者:

您还看过其他的书吗?

冰心:

(结合全文回答)我还读过《荡寇志》《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等。

记者:

四大名著不是还有一个《红楼梦》吗?

您看过没有?

冰心:

(结合第7自然段回答)看了。

十二三岁的时候看的,当时不太喜欢,后来才看出滋味。

记者:

您觉得看书有什么好处?

(学生浏览全文,圈出读书的好处)

冰心:

(结合圈画的语句回答)读书能让我认识很多人物,知道很多事情,体会很多道理。

记者:

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课外书?

冰心:

(结合第9自然段回答)读书要学会挑选和比较,要选择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记者:

对于读书,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

冰心: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采访结束,教师点拨:

按照冰心老人的观点,读书到底好不好?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又该读什么样的书?

请同学们运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设计意图 学生回答采访的过程,就是借助文字领略文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主张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拓展采访活动

1.对于冰心的主张“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你有什么体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

2.请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做成书签,激励我们自己读书。

3.读一读冰心的《再寄小读者》或者《繁星》《春水》。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会文章主题,通过拓展读书,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关注文字内含的情感。

文字本身是富含情感的,我们只有走进文字,仔细品读与思考,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提到“冰心因听书而哭”时,我引导学生圈画重点句,并联系个人体验进行思考,从“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中可以看出冰心奶奶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

尤其“含泪”一词清楚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这表现出冰心奶奶读书时的入情入境,读懂了情感,才能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关注品读形式的优化。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借助“冰心”这一角色接受记者采访,回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教案设计

26 忆读书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老人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教学时,我重点采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感知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冰心的读书主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预习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明确采访对象

1.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一次采访活动,采访的对象就是著名作家冰心。

2.交流:

在采访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

对于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你了解到了哪些相关的信息?

3.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冰心简介:

冰心,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又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俊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其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风格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设计意图 借助采访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同时在交流中对作家冰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做好采访准备

1.过渡:

我们要想采访一个人物,必须先明确自己要采访的内容。

就让我们到课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这次采访活动呢?

2.展开小组合作,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借助音节读准每一个生字。

(2)自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努力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同伴要针对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进行示范。

(4)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针对大家都读得不太好的字、词、句、段进行练读。

3.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词语:

舅父、斩杀、凯歌、诸葛亮、水浒传、着力  鲁智深、地煞、荡寇志、贾宝玉、万卷书、书刊、烦琐、栩栩如生、无病而呻、某年某月。

4.教师将课件中其他字去除,只剩下加点的本课生字,指名逐一认读生字,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5.集体交流,识记多音字“传”“着”“卷”。

(1)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这三个生字的不同读音。

(2)大声地读一读不同读音后面列出的词语。

(3)汇报这三个生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并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6.指名朗读课文,要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 借助采访准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认读生字,提高识字的兴趣。

三、再读课文,准备采访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与读书有关的内容。

2.小组展开合作,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

如果你是去采访冰心的记者,你要怎样设计采访问题?

如果你是冰心,又该怎样回答?

小组同学试着列出采访的提纲。

设计意图 学生列出采访提纲的过程就是体会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过程。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逐一观察每一个生字,看清楚每一个生字的字形,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或者部首。

2.小组展开交流,把自己圈出的容易写错的部分讲给同伴听,如果你有好的识记这些难写笔画或者部首的方法也要告诉小组同伴。

3.集体汇报交流,把你们小组公认的容易写错的字板书在黑板上,一边板书一边告诉大家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重点指导:

“凯”左下部最后一笔是竖提,不要写成横折弯钩。

“贾”上面是“覀”,不是“西”。

“衰”要与“哀”区分开,不要丢掉“口”中间的一横。

4.学生根据集体交流得来的建议,书空生字难写的笔画或部首。

5.学生自主观察生字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找出主笔,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学生集体交流和评议。

设计意图 本课生字比较难写,教学时充分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将个体的细致观察和集体的交流互动相结合,提高书写质量。

五、布置作业,完善采访提纲

回家后认真朗读课文,再次思考“冰心”介绍了哪些内容,丰富自己的采访提纲。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课外阅读,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节课的汇报交流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入课,明确采访任务

1.教师导入:

请大家拿出我们的采访提纲,做好采访准备。

2.布置要求:

采访时,我们请一个同学担任记者,其他同学扮演冰心,举手回答记者的提问,当“冰心”回答采访问题有困难的时候,同学们要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 明确主要任务和要求,为后面的采访活动做出准备。

二、互动交流,展开采访活动

1.教师指一人扮演记者,利用采访提纲进行采访,针对学生采访的问题,教师相机补充。

预设:

记者:

您好,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

冰心:

(结合第2自然段内容回答)如果不算国文教科书的话,是从七岁开始看的。

记者:

您记忆中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

冰心:

(结合第3、4自然段回答)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一开始我舅父给我们讲,后来我就自己读了。

记者:

那时候的您能读下来吗?

冰心:

(结合第4自然段回答)没认识多少字,只能读个一知半解,还经常把字念错。

记者:

这本书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冰心:

(结合第3、5自然段回答),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哭过三次。

记者:

哪三次,能给我们详细地说一说吗?

(此时,学生们画书中内容,结合画出的语句进行回答)

冰心:

(学生结合第3、5自然段内容回答)我妈赶着我睡觉,而我想接着听“桃园结义”的故事,想知道下边都发生了什么事,哭过一次。

后来看书的时候,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次;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次。

自己喜欢的人物死了,伤心,当然要哭。

记者:

您还看过其他的书吗?

冰心:

(结合全文回答)我还读过《荡寇志》《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等。

记者:

四大名著不是还有一个《红楼梦》吗?

您看过没有?

冰心:

(结合第7自然段回答)看了。

十二三岁的时候看的,当时不太喜欢,后来才看出滋味。

记者:

您觉得看书有什么好处?

(学生浏览全文,圈出读书的好处)

冰心:

(结合圈画的语句回答)读书能让我认识很多人物,知道很多事情,体会很多道理。

记者:

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课外书?

冰心:

(结合第9自然段回答)读书要学会挑选和比较,要选择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记者:

对于读书,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

冰心: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采访结束,教师点拨:

按照冰心老人的观点,读书到底好不好?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又该读什么样的书?

请同学们运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设计意图 学生回答采访的过程,就是借助文字领略文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主张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拓展采访活动

1.对于冰心的主张“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你有什么体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

2.请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做成书签,激励我们自己读书。

3.读一读冰心的《再寄小读者》或者《繁星》《春水》。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会文章主题,通过拓展读书,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关注文字内含的情感。

文字本身是富含情感的,我们只有走进文字,仔细品读与思考,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提到“冰心因听书而哭”时,我引导学生圈画重点句,并联系个人体验进行思考,从“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中可以看出冰心奶奶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

尤其“含泪”一词清楚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这表现出冰心奶奶读书时的入情入境,读懂了情感,才能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关注品读形式的优化。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借助“冰心”这一角色接受记者采访,回答记者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全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7《我的“长生果”》教案设计

27* 我的“长生果”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积累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逐步学会学习。

本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开头设计了《西游记》中妖魔想吃唐僧肉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去了解文题中的“长生果”为何物。

在找寻到答案后和学生一起总结以往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对本文所涉及的读书和写作方法,通过学生深入地讨论和交流得以深化,进而帮助学生真切理解“长生果”和“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作者叶文玲的资料,了解作者的主要创作经历和重要作品或名言。

2.阅读课文中所涉及的书籍,或做必要的了解。

3.准备课文插图、课文朗读用的音频文件,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

2.搜集读书名言,阅读本课中所提到的有关书籍(重点阅读其中的一两本,其他大致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在《西游记》中,众妖魔都惦记吃唐僧的肉,知道是为什么吗?

谁都想长生不老,老师这里有一种长生果,吃了也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

2.过渡: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果子能让人长生不老呢?

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以趣激趣,联系学生熟知的《西游记》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使学生以非常积极的状态开始对课文的学习。

二、快速读文,找寻答案

1.学生自由速读课文,思考:

我的“长生果”究竟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如果只用两个字或词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你认为是什么?

(“读”和“写”。

4.总结:

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对题目质疑和思考,并循着自己的疑问在文中寻找答案,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设计意图 根据题目质疑,快速浏览解疑,是为了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弄清文章的脉络、对文本进行综合分析的阅读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高学段的学生来说,快速浏览的读书能力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的保障。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再仔细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自学情况,教师随机点拨。

(1)出示会认字。

①指名认读,纠正错误读音。

②理解字义,给生字组词。

③小组合作,说说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

(2)出示多音字:

差、奔。

①学生查字典了解读音和字义,根据不同读音分别组词语。

②尝试根据语境选择不同的读音。

(3)教师小结学生自学情况。

3.作者围绕着“读”与“写”讲了哪些事?

请小组或同桌合作,用树状图的形式画出来。

4.学生读课文,并合作画树状图。

5.交流展示树状图,小组再次合作,介绍本组成员的树状图,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补充。

设计意图 用小组合作画树状图的方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是阅读中与文本对话的重要环节。

用树状图来反映文章的思路,形象直观。

四、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教师课件出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在“阅读提示”中了解阅读重点、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围绕“阅读提示”的重点问题展开自学、探究,和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圈画、批注等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

(4)将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等待全班汇报交流,注意有礼貌地倾听和表达。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

(1)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作者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11、14自然段来体会。

(2)作者写了童年读“香烟人”小画片,读连环画,在小镇的文化站读文艺书籍,在学校图书馆读小说。

3.理解读写关系,学习读写方法。

(1)细读课文,思考:

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

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联系实际说一说读书和作文的关系。

(2)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①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

(“我”读了许多的书,使“我”的作文写得很好,书就像是“我”的营养品一样。

②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作者就是因为读了巴金的《家》这本书,很喜欢里面的句子,念念不忘,自己作文中不仅用了“嵌”字,而且用得非常恰当,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可结合读书、写作的体验来理解和感受。

(3)反复读一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想一想:

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4)讨论:

在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哪里?

你学会了哪些读书和习作的好方法?

(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4.深入探究,升华主题。

(1)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2)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

(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3)小结:

书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让我们知道很多过去发生的事,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营养,受用一生。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更重要,所以联系学生的实际和以往的学习经验一起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习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体会“长生果”的寓意,明白读写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这些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点拨下,抓住重点词句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了读写的关系,学会了一些习作方法。

五、总结归纳,明确方法

1.导学: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品尝了阅读的快乐和情趣,也懂得了重要的作文方法,还明白了读与写之间的亲密关系。

请再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还用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呢?

2.引导学生回顾、讨论,明确阅读方法:

快速浏览法、画树状图理清脉络法、品词赏句法、交流合作法等。

希望我们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和作者一样,品尝到“长生果”的美妙滋味。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的主要理念就是学习课文和掌握读书的方法相互渗透,彼此融合,所以有必要再次明确阅读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变“要我学”为“我会学”。

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给每个学生一个自主思考的平台,让个性得以彰显。

2.拽“主线”,悟全篇。

把“阅读提示”作为研究文本的明线,把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和明白读写的关系作为一条暗线,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