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73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6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定义(选择填空):

1、定义:

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含义:

(1)研究范围:

学校学与教情境中

(2)研究对象:

教师和学生

(3)研究过程:

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4)研究目的:

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填空、简答)

1、学与教的五要素(填空)

(1)学生:

学生的特征是差异,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2)教师:

教师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简答)

(1)学习过程:

加涅的八阶段学习过程

<1>动机阶段:

为何学习

<2>选择阶段:

学习志向

<3>获得阶段:

获得信息

<4>保持阶段:

记住

<5>回忆阶段:

能回忆

<6>概括阶段:

提炼概括

<7>作业阶段:

解决问题

<8>反馈阶段:

完成作业

(2)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教学评价

(3)评价/反思过程:

对整个教学过程效果和价值进行评估

 

三、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选择填空)

1、初创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

2、教育心理学里程碑(选择填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简答)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从学习问题转向教学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五、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填空、简答)

1、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选择填空)

1、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

2、发展性原则:

心理现象是变化发展的过程,强调在发展中研究教育心理学现象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关注教育教学实际活动

4、教育性原则:

在研究实验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影响,避免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择填空)

1、观察法

(1)定义:

有目的计划研究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外显变化并记录

(2)种类:

<1>从观察时间:

长期观察、定期观察

<2>从观察内容:

全面观察、重点观察(选择观察)

<3>从观察者和被试关系:

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4>从观察对象:

客观观察、主观观察

2、实验法:

(1)定义: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引起或改变被试心理活动,再进行分析研究

(2)种类:

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3、调查法:

(1)定义:

搜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间接研究被试心理规律

(2)种类:

谈话法、问卷法

4、行动研究法:

(1)定义: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环节: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练习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分支学科,诞生于()

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桑代克

4、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

行动研究法

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的是()的研究原则

教育性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

7、学习与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等三种活动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或反思过程

8、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和教学环境等5个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9、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

首先是,学与教的五要素。

包括: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其次是,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包括:

学习过程:

加涅的八阶段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0、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第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第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第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第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选择填空)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简答)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从人的一生看,发展是连续的,会因为持续发展而出现突发性阶段性变化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有先后顺序,该顺序不可逆

3、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有不同的速率

4、差异性:

心理发展有快慢有高低

 

三、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填空、简答)

1、学习准备:

(1)定义: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适应性的含义:

<1>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保证学生在新学习中成功、

<2>高效学习——保证学习时间和精力消耗合理经济

(3)影响学习准备的要素(填空):

成熟——日常生活能力自然成长

学习——在学校条件下学习

2、关键期(简答)

(1)提出人:

康拉德。

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的。

(2)关键期定义:

无须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

印刻发生的时期就是关键期

(3)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

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

才会出现,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

(4)关键期的作用:

<1>抓住关键期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恰当教育,就能事半功倍

<2>、人类与动物关键期区别:

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也可经过后天补偿学习获得,只是难度加大

 

四、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概述(填空)

1、提出人: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2、阶段理论内容:

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像走楼梯而不是走缓坡,每个阶段的成就建立在前一阶段上,但每一阶段都不相同

3、认知发展的机制(填空)

(1)图式:

<1>定义:

图式是个体对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2>作用: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顺应:

<1>同化——根据已有图式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2>顺应——当已有图式不能奏效,根据新信息修改已有图式的过程

<3>作用:

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的

(3)平衡:

<1>定义:

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作用: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智慧的实质

<3>特点:

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

4、认知发展的阶段(简答、填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表现:

儿童通过感知觉动作适应环境

<2>思维特征:

初期区分主体和客体、中期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后期有了表象,获得了“客观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1>表现:

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进行“表象性思维”

<2>思维特征:

思维单向性、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儿童没有获得物体守恒概念,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表现:

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2>思维特征:

思维多向性、可逆性、去自我忠心、具体逻辑推理,标志是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11-16岁):

<1>表现:

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儿童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

<2>思维特征:

思维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接近成人水平

 

五、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论述)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1)认知发展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2)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2)教师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3、教学要适应最近发展区(简答、填空)

(1)提出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2)定义: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种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意义: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六、人格的发展(填空、简答)

1、人格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弗洛伊德人格精神分析理论

(1)基本观点: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1>本我:

原始的自己,按快乐原则行事,无意识的,不被个体察觉

<2>自我:

自己可意识到,按现实原则行事,为本我服务

<3>超我:

监督、批判、管束自己行为,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则行事

(2)特点:

强调生物性本能和婴幼儿早期经历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分类: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1)基本观点:

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把自我意识形成发展分为8个阶段,顺序是按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是否顺利渡过是由环境决定的

(2)婴儿期(0-1.5岁):

<1>核心问题: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主要任务:

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着希望实现,父母应该给予婴儿良好照顾和爱抚

(3)儿童早期(1.5-3岁)

<1>核心问题:

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

<2>主要任务:

培养自主感、体现意志的实现,父母应该允许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避免过分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

(4)学前期(3-6、7岁)

<1>核心问题:

主动感对内疚感

<2>主要任务:

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父母应该认可儿童的活动并进行恰当的指导,避免嘲笑或过多干涉

(5)学龄期(6、7—12岁)

<1>核心问题:

勤奋感对自卑感

<2>主要任务:

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成功的机会,对儿童的努力和成就应及时鼓励

(6)青年期(12-18岁)

<1>核心问题: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2>主要任务:

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教师是最适合帮主学生处理危机,获得同一性的人

(7)成年早期

<1>核心问题:

亲密感对孤独感

<2>主要任务:

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

(8)成年中期

<1>核心问题:

繁殖感对停滞感

<2>主要任务:

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9)成年晚期

<1>核心问题: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主要任务:

获得智慧品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七、自我意识的发展(填空、简答)

1、自我意识的含义:

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3方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自我意识最原始状态

(2)社会自我:

客观化时期,获得社会自我的阶段

 

(3)心理自我:

青春期开始发展内心品质和个性特点,在心理上将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八、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填空、简答)

1、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方式

(2)认知方式分类

<1>场依存:

偏爱社会科学、依赖外部反馈

场独立:

根据自身参照,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偏爱自然科学、数学

提出人: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

<2>冲动型:

想到就说,错误较多

沉思型:

深思熟虑,想好才说,比较准确

提出人:

杰罗姆。

凯恩

<3>辐合型:

只注意问题的某一方面,局限在特定领域内,找到唯一正解答案

发散型:

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答案

<4>立法型:

喜欢创造、制定计划方案,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做事

执法型:

喜欢执行计划,遵守规范

司法型:

喜欢评价规则、程序、结果

提出人:

斯腾博格

2、学习风格的差异

(1)定义: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2)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选择、填空):

<1>视觉型:

以看为主

<2>听觉型:

以听为主

<3>动觉型:

以动手为主

<4>小组型:

以小组学习为主

<5>个人型:

以个人学习为主

(3)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简答):

<1>感官——思考型:

又称为“掌握型学习者”,追求实际效益和结果,有组织、有效率完成任务;关注事实而不是观念;喜欢有明确答案的任务,不喜欢开放性任务

<2>感官——感受型:

又称为“人际型学习者”,重视人际关系,喜欢学习能够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事物;当他们把情感投入到任务中去,他们学的最好;喜欢倾听谈论他人感受,可以取悦他人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去完成任务,

<3>直觉——思考型:

又称为“理解型学习者”,追求理论知识,喜欢对智力具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喜欢独立思考逻辑关系

<4>直觉——感受型:

又称为“自我表达型学习者”,好奇、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喜欢开放的问题;兴趣是最大动力;富有创意的方式表达自己

<5>区别:

掌握型强调记忆

人际型强调关系和感受、

理解型强调推理解释、

自我表达强调想象创作

(4)意义:

教师应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试图消灭这种差异。

研究学习风格,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因风格而教”

3、智力差异

人与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的差异

4、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差异)(简答)

(1)提出人: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

(2)内容:

<1>语言智能:

听说读写能力、左脑

口头语言:

女性发展早,2-3岁关键期

书面语言:

4-5岁之后

内部语言:

8-9岁

<2>数理逻辑智能:

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左脑

<3>空间智能:

处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右脑

<4>身体运动智能:

运动、动手能力

<5>音乐智能:

音乐、节奏

<6>人际交往智能:

交往、察觉他人情绪

<7>内智智能:

把握自身、了解自己

<8>自然观察者智能:

观察自然、好奇

 

九、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简答、辨析)

1、认知差异没有好坏之分

2、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应包含:

(1)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2)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3)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十、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填空、简答)

1、定义:

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2、性格差异分类:

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3、教育含义:

性格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却会对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

 

十一、特殊儿童(选择、填空)

1、特殊儿童定义:

特殊儿童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身心特质的过分特殊,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协助,否则将无法满足其教育的需要

2、分类:

(1)智力超常儿童:

智商在130以上

(2)智力低常儿童:

智商在50——70

(3)存在各种形式学习障碍的儿童

 

练习

1、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皮亚杰

2、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阶段

具体运算

3、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他认为()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实现

学龄期

4、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阶段

前运算

5、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青年期

6、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草诏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

场独立型

7、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以系列心理变化。

他具有4个基本特征()()()()

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有()()

成熟;学习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到()再到()的过程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1、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2、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4种基本的学习风格,分别是()()()()

掌握型;人际型;理解型;自我表达型

13、什么是关键期(简答)

康拉德。

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无须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

印刻发生的时期就是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

关键期的作用:

第一,抓住关键期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恰当教育,就能事半功倍

第二,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也可经过后天补偿学习获得,只是难度加大

14、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简答)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种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意义是: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15、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答)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像走楼梯而不是走缓坡,每个阶段的成就建立在前一阶段上,但每一阶段都不相同

认知发展的机制有: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首先,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其次,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的

最后,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实质

认知发展的阶段有: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11-16岁):

16、什么是自我意识?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简答)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3方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7、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哪些(简答)

场依存——场独立

冲动型——沉思型

辐合型——发散型

立法型——执法型——司法型

18、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简答)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包括:

语言智能、听说读写能力、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智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19、论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论述)

首先,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因为认知发展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其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因为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最后,教学要适应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种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所以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选择、填空、简答)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实质(简答):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3、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1)人类学习:

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收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简答)

1、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在刺激反应链接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4)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2)学习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

(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三、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选择、填空、简答)

1、基本观点:

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原本不能诱发反应(唾液分泌)的中性刺激(铃声),与能够诱发反应的刺激(食物)多次配对后,使中性刺激也能够诱发同类反应的学习过程

2、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1>获得:

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2>消退:

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1>刺激的泛化:

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刺激的分化:

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反应

 

四、桑代克尝试错误说(选择、填空、简答)

1、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即尝试错误的过程)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结果会影响未来的行为

2、基本规律:

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

 

五、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选择、填空、辨析)

1、基本观点:

(1)斯金纳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引发反应)和操作性行为(自发反应)

(2)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某种情境中,个体自发反应产生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频率增加的结果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1)强化定义:

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叫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