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274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docx

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2011年—2015年)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循环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的根本途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康市产业振兴和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兴安富民为第一要务,坚持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城乡统筹、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一)产业发展的现状

1、产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

全市经济总量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3.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06亿元,年均增长13.7%。

以安康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月河谷地为主体,以旬阳和平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空间格局初具构架。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5年的25.5:

29.8:

44.7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20.5:

39.6:

39.9。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一产继续下降,三产基本保持稳定,二产继续大幅上升,初步构建与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结构。

2、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全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植结构、普及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粮油生产连续七年丰收。

2010年粮食总产达93.1万吨,比2005年增加22.1万吨,增长31.3%;油料总产11.85万吨,比2005年增加4.5万吨,增长61.6%。

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产业连续5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质量效益显著提高,饲养量、肉类总产、猪肉产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畜牧产值由2005年的16.5亿元增长到40亿元,增长幅度达142.42%。

设施蔬菜、魔芋等高效产业成为现代农业新亮点。

2010年蔬菜产量108.3万吨,比2005年增加45.28万吨,增长71.85%;鲜芋产量达到19万吨,比2005年增加6万吨,增长43%。

水产养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十一五”末,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8.16万亩,网箱养鱼2万口,水产品总产量1.8万吨,渔业总产值达5.1亿元。

3、 新型工业快速攀升。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25.3亿元,增加值84.7亿元,分别增长33.3%和23.3%;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到25.9%,规模以上企业达238户,产值过亿元企业48户。

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丝绸纺织五大特色产业完成产值149.2亿元,增长37.3%,其中:

清洁能源产值2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4%;新型材料产值73.3亿元,占49.1%;富硒食品产值24.6亿元,占16.5%;生物医药产值15.0亿元,占10.1%;丝绸纺织产值8.8亿元,占5.9%。

建立在优势资源开发基础上的五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安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30.48亿元,比2005年增加67.75亿元。

整个“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虽然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但仍处在较快的发展阶段,且呈现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是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产业,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十一五"以来,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经济规模弱小,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为3.2%,在全省十一市区排名倒第四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13.7%,低于全省水平14.9%,工业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工业基础薄弱,占经济总量比重偏小,缺乏核心主导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以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为主,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

三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以矿产开采、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配套率低,技术层次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循环利用率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仍然存在,资源开发、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协调压力较大。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安康发展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起步阶段;同时,安康正面临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不断拉大以及土地政策约束从紧、环保要求高等诸多困难和新的挑战,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如何借助国家投资和交通设施改善,拉动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后续发展力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是摆在安康循环发展面前的重大课题。

安康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有认清形势、科学决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与困难。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安康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国家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国家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努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为西部重要城市,安康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2、 国家实施秦巴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安康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国家提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战略,组织编制实施秦巴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安康等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安康作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3、 省政府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将有力助推安康发展

陕南与陕北、关中地区相比,发展差距较大,发展任务艰巨,为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陕南发展步伐,全力构建和谐陕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若干意见》,通过增加陕南发展专项资金,发展“一县一产业”,倾斜各类投资及有关政策措施,帮助陕南在发展的进程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更快的跨越。

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区位优势的安康将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

4、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使安康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更加凸显

安康位于西安、成都和重庆“西三角”经济圈内,是连通关中、江汉、成渝三大经济区、耦合中西部地带和南北方地域的重要战略区域。

随着西康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武汉-重庆、西安-安康、安康-阳平关铁路复线、安康-张家界铁路、安康机场迁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和开工建设,制约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将彻底被打破,安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5、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多元化,为安康发展绿色产业提供良好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新的变化。

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由供给式、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人们更加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消费,更加注重休闲和养生,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将为安康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实施“产业兴市、项目第一”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做大工业、做强旅游、做优农业。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推动、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方针,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构筑全市“一体两翼”的产业集群,全面推进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安康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既定目标。

(二)基本原则

我市处在全面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城镇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既要立足市情和解决结构矛盾,更要着眼于更长时期的结构升级,应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循环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调整结构与科学发展相结合。

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资源的深度转化、综合利用,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由传统模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走具有安康特色的产业兴市之路,鼓励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

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型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巩固、发挥和提升现有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新产品和先进工艺技术。

把增强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通过创新发展、淘汰落后技术,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突出重点与统筹协调全局相结合。

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做大做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新兴产业,迅速提升经济总量,跟进全省发展步伐。

统筹协调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三)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新型工业发展,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4:

47:

39,形成以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壮大、服务业为支撑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态势;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单位产出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产业布局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全省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20%。

农业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长8.3%;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270亿元,年均增长14.6%。

发展速度保持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跟进全省发展步伐。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到14:

47:

39左右,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阔步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方向和领域

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以稳定优势传统产业为前提,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为重点,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推动、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方针,推动产业融合和区域错位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丝绸纺织、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强化金融、文化创意、科技、信息服务等服务支撑,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群体。

(一)突出特色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实施“稳粮、强牧、扩蔬、增渔”战略,大力实施百亿增收工程,围绕畜牧产业、设施蔬菜和渔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以蚕桑、茶叶、魔芋,烤烟、木本油料、干鲜果品等农产品加工和绞股蓝、葛根、黄姜、厚朴等道地中药材种植为重点,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路子,突出发展山林经济。

以月河川道和“一县一业一园”为重点,精心打造一批设施装备现代、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园区。

注重规模、特色、效益,在实现园区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结构调整。

专栏1 农业重点领域

粮食。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其中:

小麦75万亩,水稻45万亩,玉米125万亩,洋芋8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80万吨;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其中:

油菜面积80万亩,其他油料面积10万亩,油料总产10万吨。

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大良种推广、配方施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建立健全粮食应急机制,增强市场供应和调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畜牧业。

以福润、大红门、阳晨、鸿盛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陕西最大的绿色无公害商品猪生产基地。

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力工厂化养殖和适度规模养殖,构建畜牧养殖和深加工产业体系。

建设500万头商品猪基地,牛、山羊、家禽出栏分别达到8万头、100万只、1200万羽以上;肉类总产达到30万吨以上,禽蛋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

蔬菜■在月河川道、山谷盆地和丘陵地带,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组织经营模式,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集中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特色瓜果、名优花卉、食用菌等产业。

发展设施蔬菜10万亩、特色瓜果5万亩、名优花卉1万亩、食用菌8000万袋。

渔业。

大力发展网箱和拦网养鱼,规范提升渔业设施标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施瀛湖渔业综合开发,发挥大水面生产效益,快速提高水产品总产量。

扩大以大貌、名贵冷水鱼养殖为主的特种水产品养殖规模;开展鱼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水产品冷藏、运输、包装和深加工建设,打造“秦巴大猊”“安康水鲜”水产品品牌,引导企业牵头对水产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批量销售,叫响“陕西最大水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安康特色的水产品产、供、销发展模式-结合渔业和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设施农业,延伸设施农业产业链条。

水产养殖面积31万亩,产量6.6万吨

林特业。

稳步发展蚕桑,加快发展茶叶、魔芋,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和干鲜果品,稳定优质烤烟种植面积,建设绞股蓝、葛根、黄姜、厚朴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突出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稳定高产桑园面积50万亩,产茧2.2万吨;密植茶园40万亩,产茶1.3万吨;魔芋种植25万亩,产鲜芋26万吨;优质烤烟种植20万亩,产量2.2万吨;核桃、柑橘、木瓜、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300万亩。

(二)狠抓重大项目,做大做强新型工业

牢固树立“产业兴市,项目第一”的理念,把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放在首位,每年开工建设15个以上投资过亿元、2个以上投资过5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

捆绑使用中、省各类扶持发展资金,加强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原料基地建设,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尽快达产达效。

1、发展清洁能源工业:

大力发展清洁燃煤电力、生物质能、风能和核电产业。

建成汉江旬阳、白河水电站,完成南江河、旬河水电梯级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

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兼具的全国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专栏2 新型工业项目一清洁能源

1、 汉江旬阳水电站工程:

建成装机32万千瓦水电站。

2、 汉江白河水电站工程:

建成装机18万千瓦水电站。

3、 南江河、旬河水电梯级开发工程:

完成镇坪南江河和旬阳旬河水电梯级开发。

4、 华电集团安康火电厂一期工程:

建设装机2x100万千瓦一期工程。

5、 中电投集团安康火电厂一期工程:

积极推进装机2x100万千瓦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6、 陕煤化工集团余热发电工程:

建设装机2x30万千瓦余热发电项目。

7、 风力发电工程:

在平利、镇坪、岚皋建成4个装机4.9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

8、 年产40万吨甲醇汽油工程:

建成延长中立公司年产40万吨甲醇汽油项目。

9、 生物质发电工程:

在平利、宁陕、镇坪建设3万千瓦生物质电厂及配套生物质能源项目。

10、 安康核电站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中广核集团装机4x100万千瓦核电站前期工作。

2、发展新型材料工业:

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领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产业链的关联和延伸,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建成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

专栏3 新型工业项目一新型材料

1、 年产10万吨金属镣循环产业项目:

在白河、平利、宁陕、岚皋建立硫铁矿资源供应地,在安康高新区建设年产500万吨硫酸/10万吨金属竦循环产业项目。

2、 年产1万吨五氧化二钮循环产业项目:

利用石煤型锐矿资源,在汉滨建设年产1万吨五氧化二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3、 年产1万吨钮氮合金生产线项目:

在高新区建设年产1万吨机氮合金生产线项目。

4、 年产15万吨硅镁循环产业项目:

在旬阳建设年产10万吨光伏刃料、5万吨高纯金属镁铸件循环产业项目。

5、 硫铁矿采矿制备硫精砂项目:

在白河县建设圣母山硫铁矿采矿制备硫精砂项目。

6、 年产5万吨纳米氧化锌循环产业项目:

在旬阳建设年产5万吨锌焙砂、5万吨纳米氧化锌项目。

7、 2500T/D铅锌矿选矿工程项目:

在旬阳县建设日处理铅锌矿2500吨工程项目。

8、 年产5万吨镒制品加工项目:

在紫阳建设年产2万吨电解镒、3万吨硫酸镒项目。

9、 年产10万吨颂盐深加工项目:

在汉滨、旬阳、平利、紫阳建设重晶石(毒重石)资源供应地,在汉滨、平利建设年产10万吨重晶石超细粉、5万吨沉淀硫酸钥和1万吨超细硫酸颂项目。

10、 年产15亿块新型建材制品项目:

利用优质陶土,在汉阴建设年产1亿块仿古建材、2亿块行道砖、2亿块波化陶瓷、5亿块陶瓷砌块和5亿匹琉璃瓦项目。

11、 年产6000吨铜但矿采选项目:

在平利建设年产金属<5000吨、金属<01000吨项目。

12、 年产5000吨钥矿资源开发项目:

利用宁陕钥矿资源,建设年产5000吨钳精砂项目。

13、 年产10万吨生物防锈颜料项目:

在汉阴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防锈颜料项目。

14、 年产12万吨石墨资源开发项目:

在石泉建设年产6万吨核电石墨、4万吨石墨电极和2万吨石墨外珊项目。

15、年产10万吨硅材料项目:

在岚皋建设年产10万吨硅材料项目。

材料项目,使之成为安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3、发展富硒食品工业:

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水果及粮油豆等资源开发。

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健全生产、加工、研发、市场营销体系,以品牌整合为重点,着力打造“富硒”品牌;进一步提升烟草产业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民间传统酿造工艺,做大做强酿造业;推进标准化养殖,加快畜牧业和库区水产业发展;建设秦巴山区绿色富硒食品产业基地。

专栏4 新型工业项目一富硒食品

1、 富硒粮油:

在汉滨、紫阳、岚皋建设富硒杂粮加工厂;扩大汉滨、石泉、汉阴富硒大米生产线规模;建设硒源油脂富硒油小包装和汉阴金福海富硒菜油生产线-在全市建成17个富硒粮油加工企业。

2、 富硒茶业:

整合资源,打造“安康富硒茶”知名品牌。

在紫阳建设富硒茶饮料开发项目和富硒茶多酚及速溶茶深加工项目。

在平利建设800吨富硒茶多酚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3、 富硒肉类:

建成福润公司和大红门公司年屠宰200万头和100万头生猪及深加工项目,建设石泉年加工3000万只肉鸡项目,继续做好富硒腊肉系列食品开发。

4、 富硒魔芋:

建设汉阴富硒优质无硫白魔芋深加工项目、汉滨年产4万吨魔芋速冻食品项目、岚皋雪魔芋和紫阳、旬阳魔芋系列食品开发项目。

5、 富硒果蔬:

建设中国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镇坪富硒马铃薯食品开发项目。

6、 富硒饮料:

建成陕煤化工集团年产60万吨富硒矿泉水项目、镇坪五味子貌猴桃饮品项目、平利富硒果蔬汁项目,扩建白河富硒木瓜饮品项目。

7、 保健食品:

建设秦东公司年产4亿粒魔芋刺五加胶囊、紫阳康源公司年产5万盒金元硒肽等项目。

8、 优质烟草:

建设旬阳烟厂60万担打叶复烤、制丝和20万大箱卷烟生产。

4、发展生物医药工业:

充分利用安康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提高黄姜、绞股蓝、葛根、杜仲、丹参、黄连、党参等资源的利用;加大科研投入,突破关健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规范化药源基地,做大做强医药龙头企业;加强生物医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

重点以黄姜为原料建设200吨黄体酮生产线,在石泉建设年产300吨薯菠皂素高效提取及清洁生产技术创新项目及黄姜皂素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旬阳、白河建设黄姜综合加工项目;在工业园区建设生产股蓝泼尼松、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生产线;在汉滨建设葛根素注射液、胶囊、滴眼液、汤颗粒生产线。

5、 发展丝绸纺织工业:

创新制种、收烘经营管理体制,按照“企业+协会+蚕农”的经营模式,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

同体;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蚕种,发展工厂化养蚕新模式,确保原料供应;重点发展织绸、炼染、服装等深度加工项目,充分开发蚕蛹、蚕沙、桑枝、茧丝下脚料等副产品,延长和拓宽茧丝绸产业链,促进产业提等升级,打造安康丝绸品牌。

在汉滨、汉阴、石泉建立蚕桑资源供应地,在石泉建设年产500万米丝绸服装生产线和鎏金蚕丝绢生产线。

在汉阴县建设年产10万锭特种纺纱项目。

6、 发展装备制造业:

加快旬阳宝通特种汽车、白河力神和圣宝汽车、安康通用汽车配件、平利汽车半轴、石泉汽车配件、汉阴电动自行车、节能烘干设备等项目建设,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

7、 发展电子信息业:

依托关中、成渝、江汉国家信息产业制造研发基地和安康优良的自然环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积极谋划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在月河川道地区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积极发展两头在外、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元器件、LED照明、电子表机芯等污染小、产值高、就业充分的信息产业项目。

(三)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服务发展与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相结合,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物流、金融、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传统服务业为补充,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