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82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docx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

一、绪论

·哲学中派别分类

(1)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回答世界是否可知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3)回答社会历史观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回答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及其继承者发展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无产阶级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总命题:

依据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故无产阶级一定能够得到解放和发展。

二、世界的物质性与人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客观性

·世界与人的一般关系

⑴、自然物质关系,即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⑵、认识、心理关系。

⑶、实践关系。

⑷、价值与审美关系。

·世界与人一般关系的基础是认识或精神?

实践?

还是自然物质关系?

答案一:

唯心主义的观点:

以精神为本原或基础,以自我为中心。

答案二:

唯物主义观点:

以物质为基础,以世界为中心。

答案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以物质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

·意识内容:

⑴观念;⑵知识体系;⑶情感、情绪、意志等心理;⑷潜意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

指意识的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即意识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作用和特性。

·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

⑴、意识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⑵、能动的创造性认识和能动创造能力,形成思维的主观性。

⑶、在实践基础上影响人的行为,改造世界的同时构成了人特定的存在方式,塑造了自我。

⑷、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

决定意识的产生、内容、本质、统一的规范、客观标准、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条件以及意识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2、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反作用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

(即世界对人的意识具有先在性、独立性、外在性、决定性、基础性、规范性、客观性)

1、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世界具有共同的起源和物质基础。

3、世界具有共同的演化机制和规律:

无秩序的非平衡→自组织的平衡系统→熵增加→无秩序的非平衡

4、意识是生命的一种特殊机能和属性

5、世界各种事物具有共同的规定性或本质,即具有客观物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2、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条件和目的。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世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整体,或者,世界事物在联系基础上变化发展。

1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世界事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一般存在方式。

1)联系是事物之间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

2)事物的内外联系共同决定了事物的存在。

外部联系——事物之间的同与异关系——事物特征;

内部联系——内在动态结构关系——内在本质。

事物特征与本质形成事物存在状态和方式。

3)事物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有序结构和特定的自组织功能的整体或系统,即是关系的集合。

4)联系是世界事物的一般状态和一般方式

2、发展的观点:

⑴发展的含义:

指事物整体的自我展开、自我实现和完善的前进性运动总趋势和方向,

即事物从潜在到现实的变化趋势。

⑵发展的观点:

①发展史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动力是矛盾。

即发展是什么?

②发展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总趋势。

③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资本主义必定被一种更文明的社会形态替代。

④社会大多数人将得到更充分的自由发展。

·矛盾规律

矛盾:

不同双方按照相同规则相互斗争的关系。

矛盾规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事物特殊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普遍矛盾的制约之下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规律。

⑴、事物内外矛盾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⑵、事物特殊矛盾(或矛盾特殊性)与普遍矛盾(矛盾普遍性)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

指矛盾的共性或共同的矛盾存在的广泛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或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或一般规律与个别事件的关系)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普遍性作为一般必然规律规定了特殊性发展的一般趋势、方向和过程。

③、互相转化

三、认识论

·辩证思维方式(认识的方法)

(一)辨证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1、整体思维原则(关系思维方式)

1整体观(合二为一或相反相成);

2整体联系观(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大局观;立体联系观);

③系统整体观。

2、动态思维原则:

(1)相对原则;

(2)互变原则(即相互作用);

(3)自我否定和完善的原则,即发展原则;21/10

(4)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原则或事物变化过程、规律与认识事物的逻辑关系一致(事实、过程与理论、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原则,摆事实与讲道理结合的方法原则)

3、矛盾分析法

①、辨证否定的整体分析法(一分为二法)

②、内外结合的因果关系分析法。

③、矛盾结构分析法(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Ⅱ、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原则的基础和方法原则;

Ⅳ、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⑤、矛盾普遍性或共性(必然性、规律性)与矛盾特殊性或个性(偶然性)结合的分析法(矛盾问题精髓)

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及其局限

唯心史观:

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和根本发展的动力的历史哲学。

(1)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①、神学史观(上帝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并且规定人类社会的一切);

②、思辨历史哲学;

③、英雄史观。

(2)唯心史观局限:

①、没有发现历史动因(精神因素)背后的真正动因(物质因素)。

②、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和决定作用,鼓吹英雄史观,从而否定了人民群众应有的权力和利益。

2唯物史观的意义:

(1)批判了唯心史观;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和哲学基础(没有唯物史观就没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3)论证了工人阶级革命和实践的可能性,从而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4)为我们认识、解决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方法原则和理论指导

(5)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3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唯物史观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含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因素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社会历史哲学。

2、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辩证性;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自然科学方法精神。

㈡、主要观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1、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⑴、社会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一,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以自然界作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例如,假设中国政府不犯大错,中国在未来50年内能否赶上甚至超越美国的生活水平?

⑵、社会发展与自然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是一个客观辩证的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的合力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社会的客观必然性与辩证过程。

⑶、社会研究方法与研究自然的方法一样具有精确性。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和规律)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国家、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4、群众史观

5、无产阶级和社会大多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

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方式:

生产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即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包括人与物结合的生产技术结构形式和人与人结合的生产关系,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生产活动)的决定作用。

⑴、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形成人和人类社会。

⑵、生产方式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手段,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⑶、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状态,形成具体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的逻辑:

人与自然矛盾→劳动→【生产技术创新和运用(人与物结合形式)→分

工协作形式(生产中的人与人结合形式)→生产关系(分工协作→交换活动→财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和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社会状态或社会形态。

⑷、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源。

·群众史观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期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人们群众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们群众力量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作用的体现者。

4、人民群众力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与民主

⑴、人民群众的数量不断增加。

⑵、先进生产力、生产方式的代表

⑶、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民群众素质和觉悟的提高

⑷、社会交往的进步,使人们群众更紧密联系起来和团结起来。

四、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以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

一、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和内容构成

1、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通过劳动来解释商品价值的形成、交换和实现的一般运动规律

及其内在矛盾的理论。

2、劳动价值论的构成:

⑴、劳动二重性;

⑵、商品二因素;

⑶、价值与价值形式;

⑷、价值规律;

⑸、商品生产的矛盾。

·价值规律

⑴、价格的影响因素:

①、供求关系;

②、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

③、垄断等限制条件;

④、风险;

⑤、成本

⑥、货币发行量等等。

众多影响因素都以社会必要劳动为基础。

⑵、价值规律:

劳动创造价值并且等价交换的规律,即等量的劳动交换等量的劳动。

⑶、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价格关系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

②、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④、导致垄断等恶性竞争,阻碍技术进步,破坏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的市场。

⑤、可能引起贫富两极分化,形成马太效应。

⑥、可能导致比例失调和资源浪费,即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⑴、私人劳动

⑵、社会劳动

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价值交换和实现的矛盾);私人劳动不能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影响(即为什么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⑵、是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的基础

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⑷、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扬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完善了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基础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3、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

4、揭示商品经济本质关系有和一般规律,可以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1、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

3、劳动力成为商品。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生产效率提高

②、其影响:

推动技术竞争和发展;缓和劳资矛盾;更具有可行性;并没有改变工人剩余劳动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⑴、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⑵、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①、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

②、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③、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④、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依据它,才可能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

1、⑴、资本积累

⑵、资本积累的形式: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⑶、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⑷、资本积累的制约因素:

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生产率的高低;

③、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④、资本家垫付的资本.

2、⑴、资本原始积累

⑵、资本原始积累方法

⑶、资本原始积累的原罪

3、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V]→相对过剩人口(失业)→无产阶级的贫困(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贫富两极分化→劳资矛盾、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1、原因:

⑴货币流通和支付的信用关系脱节与破坏。

⑵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市场有效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其中资本投机吹大经济泡沫

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效率性、投机性、贫富分化)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秩序盲目性的矛盾。

2、经济危机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⑴、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⑵、使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

⑶、激化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甚至导致战争。

3、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⑴、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极大混乱。

⑵、造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

⑶、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4、经济危机的出路:

资本主义的历史过度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战友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以前考试试题A试卷

得分

评阅人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C)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念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C)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9.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0.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B)

A、劳动对象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能源动力系统

11.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3.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

A、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B、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14.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C)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15.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是(B )

A、道德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哲学

D、艺术

得分

评阅人

二、双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E)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意识的本质是(B、C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

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3.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B、C)

A、全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

E、主要联系

4.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A、E)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E、唯心主义真理论

5.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

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D、E)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得分

评阅人

三、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B、D、E)

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E)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3.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这是由于(C、D、E)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E、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4.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A、C、D)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思想僵化

E、不可知论

5、人民群众(A、C、E)

A、是一个历史范畴

B、仅仅指劳动人民

C、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D、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

E、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

 

得分

评阅人

四、判断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政治制度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答:

错(3分)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政治制度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如果它所适应的经济基础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3分)

只有政治制度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如果它所适应的经济基础又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分)

2、人的思维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答:

正确。

(3分)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思维能力来源于实践。

(3分)

而人类的实践的发展总体上是无限的,具有至上性,但是具体社会时代人们的具有实践又是有限的,具有非至上性。

(3分)

因此,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1分)

得分

评阅人

五、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既要讲“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

答:

“两点论”是指分析和解决事物的矛盾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抓住次要矛盾、非基本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在“两点论”基础上重点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3分)

它们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的方法原则之一,体现了矛盾和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1分)

矛盾和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认为,事物都是有矛盾的,事物的矛盾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它们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事物矛盾的变化发展,因此,要坚持“两点论”。

(3分)

但是,矛盾的发展主要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要突出“重点论”。

(3分)

2、简述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源及其理由?

答:

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是生产的各要素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包括生产的物质技术结构形式和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形式及相应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分)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动力。

(1分)因为

⑴它构成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是人和人类社会区分于自然物的根本标志。

(2分)

⑵它是社会存在发展的现实基础。

它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基础,为社会存在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2分)

⑶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状态,形成具体社会形态。

(2分)

⑷它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2分)

3、简述主观能动性实现的条件?

答: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的自主性、创造性及相应的能力,即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改造世界与自我的能力、作用和特性。

(2分)

它的实现条件,首先,要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守客观规律。

再次,要依靠人的实践活动。

第四,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

4、5题是B卷的。

4、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

答: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