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302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论文-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docx

敦厚勇毅大爱融和务实求新

——新时期“镇江精神”研究*

李金坤邵利明李莹

一、引言

城市精神,实即城市人文精神之谓也。

那么,何谓人文精神呢?

一般而言,“人文精神是特定区域内的主流群体所信奉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先进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及其生存方式,包括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态度,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理想追求等,这种思想观念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化来养成、传播和推广并世代传承......人文精神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包括了一定地域的人的民族精神(往往以国家为代表)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为表征)°”⑴由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可知,人文精神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通过历代人们长期实践奋斗而逐渐累积凝练而成的一种意志力量与个性品格。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核心,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

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

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就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

只有熔铸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城市精神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

•镇江市2016年度社科应用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核心提炼与准确概括,并用恰当的表述语加以定位,就能焰铸出城市精神。

若要科学地熔铸城市精神,窃以为,大致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 熔铸城市精神应遵循“古为今用、引领未来"的原则。

城市精神是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贯穿于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城市精神只有植根历史,才能内涵丰富、根基深屋只有基于现实,才能形象生动、焕发活力;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承前启后、引领未来。

2、 熔铸城市精神应遵循“形神合一、相得益彰”的原则。

城市精神要定位准确,就必须与城市的客观环境相符合、与城市的外部形象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使城市精神与城市本身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3、 熔铸城市精神应遵循“独树一帜、突出特色”的原则。

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每一种城市精神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其所属城市本身特有的。

4、 熔铸城市精神应遵循“彰显个性、体现魅力”的原则。

城市个性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支撑。

因此无论是城市精神的内涵还是文字表述都要深刻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5、 熔铸城市精神应遵循“内外兼顾、双重导向”的原则。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一面旗帜,对内能够凝聚人心,对外可以树立形象,具有双重导向作用。

熔铸出来的城市精神一定要能够引导市民团结奋进、引领城市不断发展,同时要能够引导外界全面准确地了解城市、加深对城市的印象,从而提高城市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

如此遵循五项原则熔铸出来的城市精神,它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代表性、可行性、引领性等鲜明的“这一个”特征便自然彰显出来,从而在“一方水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镇江精神”的熔铸,便是遵循上述五项原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研究的结晶。

二、镇江精神之熔铸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旗帜与灵魂。

这已成为当下人们毋庸置疑的一个共识。

它如一股春风,鼓荡着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

它似一眼甘甜的清泉,滋润着人们壮志凌云的心田;它像一把嚎亮的号角,鼓舞着人们勇攀高峰的步伐。

江苏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委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由“三创”深化拓展为“三创三先”,即: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

创业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创优是追求。

争先是勇气,领先是实力,率先是使命。

“三创三先”有机统一,逐步递进,现实精神状态与未来发展要求全面体现,相互贯通,倡导指向十分鲜明。

“三创三先”既体现了江苏“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江苏人的“精气神”,又通俗易憧、便于传诵,利于践行。

如此精准美妙的十二字“江苏精神",委实是引导和鼓舞全省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加油站与推进器,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而又难以估量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江苏精神”的激励下,全省各市也都纷纷出炉了切合市情、特征鲜明的城市精神名片。

如“南京精神”:

“务实奋进博爱幸福”;“苏州精神”:

“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无锡精神”:

“尚德务实、和谐奋进”:

“常州精神”:

“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

"扬州精神”:

“崇文尚德、开明开放、创新创造、仁爱爱人”;“徐州精神”:

“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等等。

真乃百花齐放,姓紫嫣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镇江市委、市政府在提炼“镇江精神”方面也不甘落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展了“90年代镇江精神”大讨论,形成了“团结奋进,顽强崛起,科学文明,强市富民”的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镇江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亦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全省“两个率先”的要求与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态势,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了“立志两率先,奋力两步走,争当苏南后起之秀”的奋斗目标。

在“两率先、两步走”的进程中,迫切需要赋予时代气息和内涵的新时期"镇江精神”的激励和引领。

经过全市上下广泛深入的讨论,“创业创新,开放文明,务实诚信”新时期“镇江精神”终于诞生了。

应该说,如此之“镇江精神”,基本传承了镇江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也蕴涵了较为鲜明的时代元素,具有一定的鞭策力、凝聚力与向心力。

但与上述兄弟城市的精神名片内涵相比较,镇江地方文化特征与地域文化精神尚不够鲜明,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的“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花非花》)的朦胧感觉。

似乎将其冠于哪座城市皆无不可,缺乏别开生面的独特的“这一个”典型精神风貌。

继承优秀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

新时期“镇江精神”应该是镇江深厚传统文化根脉的自然延伸,我们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厚土上,全面吸收新时代的雨露阳光、水分养料,才能精心培育出“历史与当代呼应”、“传统与新潮交融”的真正的新时期“镇江精神”。

以笔者愚见,新时期“镇江精神”当以“敦厚勇毅、大爱融和、务实求新”十二字较为合乎镇江地情、人情与市情,其城市文化个性、特征、风貌都将较为全面而深刻地彰显出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谨就''敦厚勇毅、大爱融和、务实求新”十二字“镇江精神”之来由及熔铸情况逐一简论之。

敦厚勇毅镇江是一座具有三千余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江南名城,素享“天下第一江山”(南朝梁武帝萧衍当年登临北固山所题赞)之美誉。

梁武帝所题六个字,是对镇江这座滨江山水城市最早、最精当、最权威的评价。

米芾酷爱镇江山水,称其为“城市山林”,所题匾额,至今仍然高悬于南山风景区牌楼之上。

元代著名学者俞希鲁高度赞美“京口江山,为天下冠”・•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词云: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又称“南徐州”,即镇江)。

连山如画,佳处缥缈危楼”°陈亮登上多景楼之后,对镇江的地理形势,则另有一番深沉感慨: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O(《念奴娇•登多景楼》)又云“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藏穴之虎”O突出了镇江这块风水宝地雄峻险要的独特地理形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面对镇江如此壮观雄奇的“千古江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更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由衷赞叹,将对镇江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的热爱赞美之情推向了顶峰。

康熙南巡登金山顶峰时曾慨然留下“江天一览”四字御笔,气势豪迈,直干云霄。

陈毅元帅当年登上北固山,曾情不自禁地颂赞“这是一幅美极了的天然长江画卷”。

真所谓“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清沁园春•雪》)、“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会昌》)也。

千古江山,百世风流。

镇江因此而成为得天独厚的典型滨江山林城市。

镇江人素喜以“三山六岭七十二岗”来称颂城中多山的独特风景名胜。

在市区及近郊的15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小山体60多座,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

单就城南的南山名胜风景区,就有黄鹤山、磨笄山、夹山、招隐山、九华山、回龙山、观音山、幌山、黄山等多达20余座山峰。

尽管因道路建设与房地产开发而减少了一些山岭,但现在城内尚留有20余座。

加之城中蜿蜒之运河与城北浩荡之长江的无私滋养,镇江人祖祖辈辈身处山水之间,久而久之,便熏染而成为敦仁诚厚的淳朴民风。

孔子尝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孔子对仁者和智者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所作的分析,言简意明,颇具对比感。

从审美情趣而言,智者爱水,喜爱行云流水,悠然自得;仁者爱山,喜爱崇山竣岭,伟大宁静。

从心理活动而言,智者向外,爱好热烈的生活:

仁者内向,爱好生活的宁静。

从生活情趣而言,智者生活乐观进取,积极向上仁者安谧静穆,健康长寿。

”口智慧灵动的人喜欢水与仁厚稳重的喜欢山,孔子从水流的活泼多变与山体的沉静稳固的形象特征来比附于人的个性现象,这是他乐于以“比德”的审美思维习惯来借以演说、宣传其思想的一种手段。

他用''山”、“水”这两个最为常见的自然事物来比附人类主体的个人性格与内在德行,甚合先秦儒家“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传》)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的。

返观之,作为得天独厚的滨江山水城市镇江,生生不息繁衍、劳作、生活期间的儿女们,自然而然便会呈现出像山一样敦厚稳重与水一样聪慧灵动的个性特征及品德魅力。

此真乃得“江山之助”(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也。

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三册)卷二十五《南直七•镇江府》与“(镇江)府内控江湖,北据淮、泗,山川形胜,自昔用武处也。

杜佑云'京口(今镇江)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

'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至。

六朝时以京口为台城门户,锁钥不可不重也。

”同由于镇江独具东南锁钥、江防重镇的特殊军事地位与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地烈火考验,便因此而孕养了镇江人骁勇善战、刚毅不屈的英雄气概与顽强精神。

从三国孙吴铁瓮城的巍巍雄姿、东晋北府兵的虎虎生气、祖逖闻鸡起舞的战斗意志、刘裕横扫千军的赫赫功勋,到民族英雄宗泽临终三呼渡河的爱国赤诚、梁红玉金山击鼓助夫战金兵的巾帼英姿、圆山焦山炮台的愤怒吼声、海龄将帅至死抗英率领妻小为国殉难的悲壮义举、辛亥革命上将军赵伯先奋擎义旗的献身精神,还有韦岗、茅山军民抗日的熊熊烽火,等等。

英雄人物层出不穷,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赵翼《论诗五首》其二)正是镇江这片洒满历代英杰鲜血的江山热土,才得以铸就了镇江人敦厚勇毅的可贵品质。

从镇江历代无数战事中,仅举震惊中外的镇江人民奋不顾身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就足以为镇江人民那种视死如归的顽强战斗精神所震撼而惊叹不已了。

那是1842年6月,英军攻陷长江口吴淞炮台后侵占上海。

7月沿江到达镇江江面。

当时英军舰队由装备724门大炮的76艘船舰组成,士兵12000多人,指挥官是英国政府驻华全权代表璞鼎查和侵华英军总司令兼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

如此庞大的阵容与嚣张的气焰,大铲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兵临城下的千钧一发之危急形势。

而镇江方面的军事力量呢,却远远不如。

情况是这样的:

原有世袭的蒙古籍骑兵1200A,绿营兵600人,鸦片战争打响后,清政府又从山东青州调来骑兵400人协防,绿营兵大部调去防守上下游的小口岸。

英军抵镇后,有紧急调来浙江参赞大臣齐慎部2000人与河北提督刘允孝部2000人,分驻城外,旗军总数1600人,汉军4000人左右,守城统帅是旗军副都统海龄。

海龄,字蓬山,郭洛罗氏,满州镶白旗人,军伍出身,长期随营在京津地区驻防。

由山海关驻防骁骑校升任张家口协办中营守备,继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

道光十二年(1832)被擢为大名镇总兵,后调正定镇总兵。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八月被授予西安右翼副都统,旋于九月调江宁副都统,十二月调京口副都统。

在敌强我弱的极大悬殊下,以海龄为首的全体将士们保家卫国,众志成城,无所畏惧,奋勇抗击,殊死搏斗,浴血奋战。

尤其是副都统海龄,指挥旗兵战斗到最后一刻。

眼见寡不敌众,大势已去,但他誓死不当俘虏,便在都统署内举火自焚,其妻也怀抱3岁的孙儿一同殉难。

其余旗兵在做了最后的顽强抵抗之后,也大多携全家自杀殉难。

如此惨烈悲壮之场面,恰如李贺《雁门太守行》诗所描写的一样: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镇江之战,英国侵略者虽然侵占镇江城76天,但也遭到沉重打击。

据英方公布,此次战役英军被打死185人,其实远非止次数。

仅英军98团就埋葬60人,贮藏船欧琴号除3个水兵和1个侍者活着回国外,从船长到士兵全部死亡。

可见,“镇江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镇江人民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敌、誓死血故的英雄气概,气贯长虹,彪炳史册,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镇江守军面对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国家英国的坚船利炮,用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

他们的悲壮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也震慑了侵略者。

侵略军利洛在《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中也承认:

'不论是汉兵或满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令我们钦佩......从他们的行动可以看出,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是不肯屈服。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也高度评价了镇江守军的英勇抵抗,他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赞扬镇江:

'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个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间可见,悲壮惨烈的镇江之战,不仅在镇江战争史上乃至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代战火的熏染,无数英雄的热血,无疑熔铸了镇江人坚毅顽强、敢于牺牲的英勇品质与顽强精神。

这是一方由千万英雄热血浇灌而鲜花遍地开放的革命圣土,是一方英雄辈出、百世风流的赫赫战地。

二、大爱融和令人惊叹的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又称《天仙配》)、《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除《孟姜女哭长城》夕卜,其他三个故事都与镇江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

如此之多充满着爱情传奇色彩的大爱故事,这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当是独一无二、极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牛郎织女》的仙凡爱情故事发生地在丹阳,至今仍存有董郎村、萤永庙、望仙桥等纪念胜逃《白蛇传》的人神爱情故事发生在金山寺,白素贞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的故事闻名遐迩:

《梁山伯与祝英台》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化蝶的凄美爱情故事的最早蓝本是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

这些千百年来依然焕发着大爱精神光彩的爱情故事,对镇江这座大爱城市精神的哺育自然是潜移默化而蔚然成风的。

这里,侧重介绍一下《华山畿》男女双双殉情的凄美动人的大爱故事。

《华山畿》是南朝乐府民歌中颂扬男女至爱深情的千古绝唱。

南朝乐府民歌最主要的是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两类。

吴声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地区,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四尝云“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⑶《华山畿》故事发生于南徐地区(即今镇江市丹徒区石桥乡华山村),而此地区正属吴地,是吴声歌曲产生并流传的中心地区之一。

《华山畿》组诗共25首,收录在《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中。

其第一首在组诗中最具代表性,为全诗奠定了男女相思、至爱至悲的基调。

其诗云: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这位女子的唱词的意思是说,在华山的附近啊,你既然为我相思而死,我一个人活在世上还能为谁所用呢(言下之意是没有我喜爱的对象了)?

我所喜爱的郎君啊,你如果懂得可怜我现在生不如死的处境时,请你就把棺木打开(我们做冥间夫妻,永不分离°)。

凄美如此,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乐府诗集》尝就此诗转录《古今乐录》有关本事云:

《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模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览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液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

“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

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

女曰:

“且待须臾了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

“……棺应声开,女遂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

“神女冢”」6]

上引《古今乐录》关于《华山畿》本事内容的描述,篇幅虽短,但却给我们提供了颇为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内涵。

其一,《华山畿》歌曲,乃宋少帝时流行的“懊恼一曲”的“变曲”,与“懊恼曲”(即“懊侬歌”)有脉承关系。

其二,可知《华山畿》即产生于南朝宋少帝时代;其三,表明了男女主人公的所在地:

士子为“南徐”(今镇江市),女子为“华山畿”;其四,明确了男女主人公之身份,士子为青年书生,女子为客舍主人:

其五,南徐士子之母,是一个甚为通情达理之人,她非常懂得儿子的心事,尽量满足儿子的要求,委实是一位难得的慈母。

其六,生动而传神地叙述了青年男女以身殉情的完整故事其七,由士子“悦之无因”与女子“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可知,其女子家人是不同意他俩相爱的。

这可能因为南徐士子当初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普通读书人而已,故南徐士子只能相思苦恋而成疾,最终因疾而亡。

由此推之,他们的悲剧是封建门户等级制度与封建婚姻礼教所造成的。

其八,由“神女冢”美称可知,当地百姓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生活的悲壮之举是何等之怜悯、推崇与敬仰,深刻反映了人们憎恶封建礼教、祈求美满婚姻的普遍愿望。

《华山畿》本事内容之描述,表面看来似乎显得有些神异怪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女恋爱无比艰难的情形男女间没有社交和恋爱自由,唯有承受相思痛苦的折磨与煎熬,直至相思成疾,因疾而亡。

但他们矢志不渝、决不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于是便寄希望于“来世”,幻想着从死亡中获得解放,获得自由、幸福、美好的爱情生活。

此之谓“生不能共罗帐,死也要同坟台”是也。

因此,至爱绝唱《华山畿》便自然成为这种“同冢"与“阴配”的悲剧婚姻心态模式的奠基者。

它直接影响了后来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华山畿》男女殉情的凄美故事遂有“小梁祝”之雅称。

其文学地位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华山畿》超凡脱俗的大爱精神,对镇江及其以外地区的影响都是深远而不朽的。

“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如此强烈抗争封建婚姻礼教、积极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悲壮之举,与此前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精神委实是一脉相承的。

所不同的是,焦、刘毕竟已成夫妻,且生活多年,他们可以明里暗里共同抗争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婚姻礼教。

而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生前仅是一面之见,还未来得及品尝爱情芳香甜美的滋味,即被残酷无情的封建礼教吞噬了年轻的生命。

不过,他们那以身殉情的悲壮之举,如闪电,似震雷,像火炬,同灯塔,足以震撼封建婚姻礼教顽固的堡垒,照亮后人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道路,其思想价值与启迪意义都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相见相爱虽然是极其短暂的,但他们敢于抗争、勇于追求的精神则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真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这正是《华山畿》千古不朽的精神魅力所在。

”【7】

《华山畿》传奇故事的发生地,即在现今距镇江主城区30多公里的姚桥镇华山村。

当地不仅有神女冢(当地多叫“玉女墩”)遗址、南朝银杏树,而且风俗、口碑资料尚存,历代诗家吟诵不绝。

镇江文化部门还将此感天动地的凄美爱情故事改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

还有三国刘备招亲甘露寺的传奇爱情故事,也都是举世闻名的。

除了男女爱情之大爱之外,镇江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大爱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优秀传统。

鉴于镇江城市滨江的特定地理形势,渡江船运时有事故发生,故从宋代开始镇江即创设具有慈善性质的救生会,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

建于康熙年间的西津渡救生会,遗址至今保存完好。

姚桥镇华山村,神女碑

除了男女大爱动人的故事之外,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更是在镇江这方土地上处处呈现,代代相传。

镇江救生会,它是镇江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而展示大爱精神的实实在在的平台。

它已成为我国现代救生事业的起源。

还有近年来发生在江苏大学一系列的大爱故事,当是镇江传统大爱精神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

大学生陈静面对同窗好友罹患白血病时倾力救助,谁知她也遭遇了同样的不幸。

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镇江市民,全城很快即掀起了拯救爱心天使的“黄丝带行动二后来据此真实故事拍摄了《小城大爱》电影,让大爱精神传播得更远。

江苏大学基建处的退休教工邵仲义先生,一生孤居,生活简朴,直至临终前都是租用单位的公房。

他虽苛刻自己,但捐款资助学生却毫不吝啬。

他生前曾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死后又全部捐出近60万存款,并捐献了遗体。

真是“百万善翁裸捐去,满腔爱心动地来”啊。

另有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年近卷耋的鲍元瑞老先生。

自1995年以来,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先后义务在学生、青少年、解放军官兵、老党员、老干部中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理想信念等多种主题教育宣讲达1400多场。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京江晚报精心策划推出的大型品牌“爱心年夜饭”活动,从2009年至2016年,已连续举办了8年。

从起初受赠的300多户到今年的1000多户(总募捐款物价值48万余元),大爱暖流,与时俱涌,大众参与,爱意如春。

该活动的主旨是为倡导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为镇江城乡贫困家庭捐献爱心年夜饭,由爱心餐饮企业精心制作,形成了奉献爱心的共同体与向心力。

每次派送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直接将“爱心年夜饭”送到受赠者手中。

不少市民既是捐赠者,又是派送年夜饭的志愿者。

八年一日,爱心火热。

“爱心年夜饭”,无疑是镇江传统的大爱精神的历史再现与生动演绎。

而今,这项活动已逐渐从市区扩展到丹阳、扬中、句容,如今已成为“大爱镇江”温馨而厚重的品牌.从而获得了2013年“镇江大爱之心优秀项目”称号。

纵观镇江大爱之源流,历历在目,薪火相传,精神恒光。

镇江市一家5星级酒店员工在精心制作“吏心年夜饭”

镇江不仅是一座大爱之城,而且是一座海纳百川、包融万有的能够融合谐和各种文化的开放之都。

它是南北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动感地带二主要表现在镇江有史以来的四次规模较大的民众大迁移。

第一次是周太王子太们、仲雍因朝廷皇位之争失败而本吴时期。

第二次事北人大量南迁是在六朝时期。

第三次是晚唐五代及宋金对峙时期。

第四次是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时期。

无论哪一次迁移,镇江都敞开自己温暖宽大之胸怀,十分友好地接纳北方的灾难民胞。

它也是东西方文明亲切联姻的“牵手殿堂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近代文明不断输入镇江。

1861年后,镇江先后有英、美、德、日等几十家洋行和轮船公司经营江海航运,俄国、丹麦等许多外商在镇江设立商楼。

还有日本使者阿倍仲麻吕、朝鲜高丽诗人李齐贤、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日本画僧雪舟、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