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12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

我国的经济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改革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通过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比较以及自身经济改革的不足总结经济改革经验教训,对确定新时期改革力向,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经济改革不足及启示经济改革展望

【Abstract】:

Theeconomicreformofourcountryin1978,elevenofthethirdplenarysessionasthesymbol,historyhasbeenmorethan30years.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ahasmaintainedhigh-speedeconomicgrowth,economicaggregate,continuouslyenhancethe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improvedrapidly.Theoutstandingachievementofeconomicreformatthesametime,alsoproducedaseriesofproblems.ComparedwiththeeconomicreformofRussiaanditseconomicreformtosummarizethelessonsofeconomicreformexperience,todeterminethenewperiodofreformdirection,itis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

Economicreform;Problemsandenlightenment;Economicreformprospects

一、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概述

(一)关于激进式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的国家。

为了解决前苏联时期留下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俄罗斯对自己的经济进行了最激进的改革。

这一激进的改革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

为了向市场经济过度,形成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俄罗斯政府规定1992年1月2日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80%的生产资料价格:

到3月底消费品价格全部放开(房租、公共服务、公共交通除外),4月中旬放开燃料价格(天然气和电力仍使用调节价)。

为了保证激进的改革能在比较平稳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实施,政府还规定了在放开价格的同时,对居民实行社会保护措施。

在物质生产领域实行自由工资,对预算拨款单位工作人员提高工资,对退休人员提高退休金,对失业者发放补助金。

第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一次性全面开放价格的条件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政府决定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财政紧缩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

主要是削减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国家投资、军费开支和管理机关的经费。

规定用于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支出要削减50%。

靠预算支付的工资不实行与通货膨胀挂钩的指数化,其增长率不得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工资激进增长率的90%。

与此同时,对预算的执行实行严格的监督。

政府期望通过上述措施减少和消除预算赤字,实现财政稳定。

第三,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政府确定,在实施价格自由化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控制货币发行。

主要是平衡预算,控制财政透支。

为此规定,中央银行为预算赤字提供的贷款数额不得超过GDP的2%。

二是紧缩银行信贷,控制信贷投放量,防止信用膨胀。

其手段是提高俄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从2%提高到9%),放开商业银行利率;规定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限额;实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逐步过渡到由中央银行运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第四,对外经贸自由化。

在商品进出口管理方面,取消非关税限制,以关税调节代替各种限额。

在货币方面,实行卢布的内部可兑换。

在经常项目下实行统一浮动汇率制,实现卢布可兑换,在资本项目下实行个别固定汇率制。

将来在经济稳定和外汇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在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过渡到实行统一固定汇率制。

第五,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大规模私有化。

在缺乏原始资本的条件下,为了快速私有化,政府决定将有偿私有化与无偿私有化的方式结合起来。

在大私有化方面,采取先将大中型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然后向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最后由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股份公司股票的方式,将国有企业的资产无偿的转让给私人所有。

(二)关于渐进式改革----基本历程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秉持改革开发的基本国情,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型大国。

中国的经济改革走过了30多个年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现实。

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年----1984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序幕。

随后的几年里,改革的重点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人民公社制。

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城市,也开始了企业改革试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同时,创建经济特区,开发沿海城市,引进外资。

第二阶段:

改革的展开阶段(1984年----1992年)

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标志是1984年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是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价格改革是关键,进行多种形式的试点,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发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

改革由经济领域扩展带科技、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

第三阶段: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2002年)

以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中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大幅度的改革了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等宏观经济体制。

经过改革,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出新的格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也在国有经济中广泛推行。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这一时期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

第四阶段:

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至今)

21世纪初,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阶段,各个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进,使初步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明显完善。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国际环境,当领导人们推荐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二、俄罗斯经济改革与中国经济改革比较分析

(一)改革性质不同

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虽然都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性质不同。

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否定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具有兼容性。

一方面是因为苏联解体,共产党不再执政,长期共产党执政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民众对于社会主义丧失信心,新上台的政治精英也极力想要改变过去;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经济陷入困境,在西方国家会提供经济援助的诱导下选择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二)改革路径不同

俄罗斯改革目标是彻底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认为深渊不能分两步跨越,改革必然是激进的,全面地,选择核心部分开始进行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决定了改革必然是连续的,稳定的,渐进的。

施行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的双轨制,先试点而后推广。

“这种渐进式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协调统一起来,避免了社会的大的动荡。

(三)改革内容不同

俄罗斯激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一是全面放开价格。

建立一种完全由市场因素决定的价格,政府一夕之间放开价格管制,废除一切指令性计划,企业根据市场自由决策;通过汇率自由化实现卢布与美元的统一可浮动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全面自由化。

二是全面私有化,加快所有制改革。

包括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创制法律、金融、行政等,建立起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通过股份改造、拍卖、招标等形式实现大中型国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私有化,具体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

其中,小私有化是指将小型企业以商业投票和租赁的方式卖给或租给私人;大私有化是指对千人以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5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就包括证券私有化和有偿私有化两个阶段。

三是紧缩银根。

其目的在于避免恶性通货膨胀,从而实现国家财政金融稳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然要求改革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分配制度同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四)改革结果不同

俄罗斯激进式经济改革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经济复苏,相反却经历了全面的衰退,产生物价持续上涨,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影子经济猖獗,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一系列恶果,如俄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所说“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俄罗斯与先进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被推入第三世界的行列。

”“1998年危机之后,人均GDP降到3500美元,为‘七大国’平均水平的1/5.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劳动生产力极低、投资下降、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居民实际货币收入不断减少,导致目前俄罗斯人的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0%。

他还承认俄影子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德比例达到40%,而发达国家不会超过15%~20%。

他看到俄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认为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模式经济造成的后果,还要归咎于后来在笨重和畸形结构的基础上实施市场经济。

中国的改革是在政府强有力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付出了一定代价,例如,双轨制直接加剧了寻租问题,政府管制导致的行业垄断和机会不均等,但整体来说改革成效显著,无论是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见表1)还是人民生活水平(见表2)都有显著提高。

三、从经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不足

从国际比较而言,中国金融体制更为审慎的改革与转型避免了金融混乱和金融失败,使中国的金融深化比其他转轨经济体程度“更深”。

但是,这一成就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也使得中国金融领域的历史积弊越来越多。

1.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的进程明显迟滞。

从中国的情况看,尽管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成就斐然,但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且日益严重。

比如,对利率的管制、对资本配置的干预、对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和对跨国资本流动的限制,等等。

究其原因,部分是考虑到金融机构的素质不高,过早放开管制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2.“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并存的特征很明显。

从中国的情况看,金融滞后主要表现为三个“严重并存”:

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并存;货币供应过多、货币迷失与金融抑制严重并存;对外的巨额金融投资与较低的收益水平(1.8%)严重并存。

中国目前还是一个“金融弱国”,主要表现在:

人民币不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人民币汇率还相对固定于其他货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受制于他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影响,缺乏对大宗原材料、能源定价的话语权;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主要资本管制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绝大多数金融产品无标价权和定价权;市场准入仍受到严格的审批管制,证券、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仅占全部金融业务的极小份额;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3.金融体系格局失衡。

目前,中国银行业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证券业和保险业仅占8%。

国际经验表明,这种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金融体系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也不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从保险业的情况看,2011年末,保险业资产总额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保费收入也居世界第六位,但保险业总资产仅为同期银行业总资产的5.4%.GDP的12.8%,保费收入仅占GDP的3.1%(世界平均水平为8%)。

这意味着,中国保险业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比较低。

由此可见,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畸大,而证券业和保险业畸小的市场格局,既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协调发展,也难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4.国有银行体系行政垄断难以撼动。

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体系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构成,它们的资产占整个银行体系的92%以上。

除此之外的村镇银行、外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构成了银行体系的“其他”部分,处于中国银行业的“边缘”。

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看,中国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行政性垄断或制度性垄断。

显然,要打破中国银行业的行政性或制度性垄断,仅仅让民营资本进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制度变迁方面努力。

5.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有待提升。

过去10年,中国在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前20年遗留的一些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但市场化改革实质上陷入了停顿。

随着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和场外交易的增加,如何解决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不足,如何强化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己经成为问题的关键。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不能寄希望于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必须积极发展“草根金融”。

但是,现有的监管体制不适应“草根金融”发展,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监管人才和监管经验也都明显不足。

6.外汇储备增长与资产海外运用能力不足并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截至2012年3月末,外汇储备己达3.3万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2.5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是中国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

但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海外资产运用能力的薄弱,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2011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除中行外,其他三大行境外税前利润占比多的仅略高于3%,少的不足1%。

由于海外资金运用能力不高,大量外汇储备只能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近期,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仅为1.88%,考虑到通胀和美元贬值因素,这种投资实际上是亏损的。

(二)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1.改革必须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安排。

俄罗斯在过去的10多年中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教训惨重,是由于俄罗斯完全迎合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和所谓的“经典理论”所导致的。

在叶利钦“坚决、彻底埋葬共产主义”的政治路线指导下的改革,导致那样的灾难是必然的。

中国在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以后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始终存在明确的制度约束,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2.改革进程的推进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

“体克疗法”摧毁了俄罗斯改革的社会基础,突破了社会所能承受的底线。

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崩溃、社会的频繁动荡、民众的强烈不满,都表明其改革实质上是由政治寡头导演的社会政变,广大民众是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突出了从社会的承受能力出发设计和实施改革的理智,这一模式日渐丰厚地奠定着改革的基础,提高了改革的认同度和公共心理,也必然为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

前苏联是在沙俄政治的废墟上傲然挺起,成功击退西方列强的军事和政治攻击,为社会主义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

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背景下,受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诱惑步入深渊。

美国及其盟国的专家顾问组设计的改革方案,加上叶利钦的政治目的制造了俄历史上空前的灾难,教训极其深刻。

其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任何试图以他国的成功模式来塑造本国实践的企图,注定只能导致悲剧性的结果。

在总结中国的经验时,我们应当感谢邓小平同志,他认为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会成功,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改革必须处理好制度与体制的关系,把握好度。

实践证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许多体制方面的问题都与制度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所有制结构属于经济体制范畴,但各种所有制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就直接涉及到了经济制度;分配结构也是体制问题,但分配是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最终实现。

如果说过去社会主义国家混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导致对市场经济的排斥,而今天俄罗斯的这种混同则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这就警示人们,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度。

5.改革应采取渐进式与激进式相结合的战略。

转轨国家的实践普遍证明,激进改革战略与渐进改革战略各有利弊。

激进改革战略引起的阵痛短,见效快,但震荡大,风险高,社会上下难以承受。

渐进改革战略引起的震荡小,风险低,社会上下能够承受,但阵痛时间太长。

选择何种战略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

就中俄两国的改革而言,中国采取的渐进式改革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国企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艰巨的改革任务尚未完成,任重而道远。

俄采取的“体克疗法”使俄在短时间内一揽子解决了打破旧体制、建构新体制的问题,把最艰巨的改革任务摆在前面完成了,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目前俄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改革时期,走出了底谷,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增长的态势,俄罗斯的激进改革已经显出成效,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将对我国构成挑战。

鉴于新的形势可在改革战略上做出适当调整,在继续采用渐进式战略的同时,亦须吸收激进式战略,把两种战略交替并用。

这样在改革的空间上和时间上把这两种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吸收两种战略的长处,又可以避免其短处,实现政治改革和政治稳定的最佳结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四、中国经济改革展望

首先是财税体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财力偏弱状况得到改善,但经过近20年发展,新的税制不合理问题凸显出来,例如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债务问题严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

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1%,而地方财政支出却占政府总支出的84%。

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先后扩大了“营改增”试点,停建、禁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启动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等。

预计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就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关系,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在部分共享税中的分成比重,增加中央财政支出项目范围,开征资源税、环境税、房产税,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另外,如何完善财政预算、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绩效监督制度等也有望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

其次是金融体制改革。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持续推进,包括大型国有金融机构股改上市、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启动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等,但影响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境内外资金配置效益的诸多因素仍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今年以来,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所加快,如取消贷款利率限制、提高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整体配额、开展村镇银行的试点等,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为进一步探索金融改革方向提供了新的途径。

预计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将重点关注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的建立、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账户开放、设立民营银行等方面。

第三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目前大多数资源类产品价格仍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控制,这影响了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和资源配置效益。

今年以来,政府已先后解除了对电煤价格的干预,进一步调整了成品油定价机制。

预计全会将进一步明确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路径,包括推进电价、天然气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等。

当然,在密切关注这次三中全会可能出台的诸多改革措施的同时,我们不应对改革方案的细节和短期可能带来的效果寄予过高的期望,毕竟改革绝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改革的执行力和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江生.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历程和前景.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1月第8卷第一期

[2]解建群.重新总结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教训及其现实意义.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1期

[3]韩超.浅析中国经济改革.科技向导.2011年15期

[4]史妍嵋.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之比较.市场经济纵横.2010年

[5]葛楠葛兆强.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研究.理论研究.2012年总431期

[6]吕俊华.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与问题.管理纵横.2010年

[7]刘骏民季益烽.中国经济转型特征与中国经济运行的独特方式——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2013年1月第4卷第1期

[8]曲雅静吕国辉.俄罗斯经济转轨对中国经济改革启示的新视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16卷第2期

[9]庄健.三中全会可能进一步深化五大重点领域改革.证券日报.2013年10月14日

[10]刘志彪.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方向与中心环节.学习与探究.2012年第3期

[11]魏尚进.中国金融改革的五项任务与排序.中国市场第50期总第713期.2012年

 

(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不足

从国际比较而言,中国金融体制更为审慎的改革与转型避免了金融混乱和金融失败,使中国的金融深化比其他转轨经济体程度“更深”。

但是,这一成就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也使得中国金融领域的历史积弊越来越多。

1.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的进程明显迟滞。

从中国的情况看,尽管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成就斐然,但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且日益严重。

比如,对利率的管制、对资本配置的干预、对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和对跨国资本流动的限制,等等。

究其原因,部分是考虑到金融机构的素质不高,过早放开管制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2.“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并存的特征很明显。

从中国的情况看,金融滞后主要表现为三个“严重并存”:

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并存;货币供应过多、货币迷失与金融抑制严重并存;对外的巨额金融投资与较低的收益水平(1.8%)严重并存。

中国目前还是一个“金融弱国”,主要表现在:

人民币不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人民币汇率还相对固定于其他货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受制于他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影响,缺乏对大宗原材料、能源定价的话语权;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主要资本管制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绝大多数金融产品无标价权和定价权;市场准入仍受到严格的审批管制,证券、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仅占全部金融业务的极小份额;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3.金融体系格局失衡。

目前,中国银行业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证券业和保险业仅占8%。

国际经验表明,这种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金融体系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也不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从保险业的情况看,2011年末,保险业资产总额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保费收入也居世界第六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