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202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docx

高中历史十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在中国古籍中,日本长期被称为“倭国”,下列有关日本国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日本一词源于第一次遣隋使递交的国书中“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 ②日本国名正式使用始于7世纪

③公元1世纪大和国改国名为日本 ④公元3世纪,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

2.2016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4周年,40多年来,中日两国多次互派使团访问,在历史上访问使团往往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日本遣唐使团(  )

①首先是外交使团 ②也是贸易代表团 ③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④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3.大化改新跳跃式地实现了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飞跃,这里“飞跃”的实质是(  )

A.建立了天皇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打破了氏族豪族的特权

D.确立了封建社会制度

4.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

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

A.“天下一家”

B.“视居庸以北为内地”

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D.“期与物以更新”

5.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6.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

①通政院 ②宣政院 ③澎湖巡检司 ④台湾省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7.张居正得以升任内阁首辅“任法独断,操持一切”,直接原因是(  )

A.《陈六事疏》受到皇帝重视B.张居正考中进士具备为官资格

C.张居正是特殊人才D.皇帝年幼

8.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

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

9.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

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 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 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 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0.彼得一世在位时全面学习西方强国的经验,下列属于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观条件的是(  )

A.落后的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B.莫斯科等地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

C.俄国欲打开与西欧强国交流的入海口

D.彼得一世亲自到西欧考察,积累知识,聘请人才

11.彼得一世改革具有明显的欧化特色,能证明这一论点的论据有(  )

①军事改革 ②文化教育习俗等改革

A.②正确①不正确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②都不正确

12.下列哪一项内容最能表明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非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A.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B.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建立和扩大海军

C.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厂主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

D.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

1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由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14.下列言论不符合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是(  )

A.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彻底查处、严惩不贷

B.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要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C.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不涉及政治稳定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

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大化二年正月初一,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3个方面:

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

2.造户籍、计账(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

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1段,10段为1町(段、町为日本古代田积单位);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征收的地方特产)。

3.改革统治机构。

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5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哪些制度。

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

(7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

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元史》

材料二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

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

斡脱,“谓转益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

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

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

材料三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道,定内外之官。

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元世祖时期的生产方式与蒙古贵族初占中原时相比有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8分)

 

(2)结合材料,从元朝统治方式的变化中,你能得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二 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

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

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

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

(6分)

 

(2)材料二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请加以概括。

(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得一世热心向西方学习,他派代表团去西欧各国考察,学习西欧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技师和专家,引进各种先进机器设备。

彼得也乔装打扮,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随同前往,他还在荷兰的萨尔丹和阿姆斯特丹造船厂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在英国,他参观了科学院和牛津大学,拜访了大科学家牛顿;在造船厂,他也认真学习了造船理论;他访问了英国政府机构,参加议会会议,旁听了英国议员的辩论,甚至还参加了皇宫组织的化装舞会。

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强迫行人剪胡子

(1)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在这方面,他还有哪些做法?

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些做法?

(8分)

 

19.阅读材料:

材料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帝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革新。

康熙帝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出现了“康乾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

然而,俄国的改革结果远远超过了中国。

请回答:

(1)“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了什么政策?

其影响如何?

(4分)

 

(2)与康熙帝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分)

 

(3)17、18世纪中国的封建政府顽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的封建君主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试从目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列表比较它们的不同。

(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社……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当温家宝念到这段话时,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个报告真的是为基层农民着想的!

”一位被采访的农民由衷地对记者这样说。

——关于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容的一段采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分)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

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

为什么?

(4分)

 

(3)材料三的提出有何意义?

(4分)

 

(4)由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

选D。

日本国名正式使用始于7世纪,故③错误;公元7世纪,日本通过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④错误,排除③④。

2.[导学号62700071] 解析:

选A。

①②是遣唐使团的性质,③④分别是其作用及目的。

3.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较各选项,A、B、C三项的“飞跃”仅限于制度的完备或斗争的胜利,而D项涉及社会制度的演进,故选D项。

4.[导学号62700072]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忽必烈确定燕京为元大都后,明确宣布,改变太祖“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的观念,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期与物以更新”,表明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故A、C、D三项均符合忽必烈的观念,而B项则不符合。

5.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看,元代从轻视汉人和农业,转变为重视农业,说明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6.解析:

选B。

忽必烈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7.解析:

选D。

注意题干问的是直接原因。

张居正能够凭借内阁首辅的身份操持一切的原因在于皇帝年幼,不能亲政。

8.[导学号62700073]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居正改革内容的理解。

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9.解析:

选A。

张居正死后遭保守派反扑,法令被废,改革毁于一旦,但至明末,朝廷终于想起这位当年的“救时宰相”,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①正确;张居正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②正确;由于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取得显著效果,③正确;张居正改革自知不保,仍毫不退缩,④正确。

10.解析:

选D。

A、B、C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经济、军事背景,属于客观条件,D则属于彼得一世的个人活动,属于改革的主观条件,符合题意。

11.解析:

选B。

彼得一世改革本身就是欧化改革,在军事上按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在文化教育习俗等方面引进西方的文化教育体系。

12.[导学号62700074]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鼓励发展工业是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因此,C项表明他的改革是非资产阶级性质的。

13.解析:

选B。

“当年搞合作化”指的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集体生产;“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所有制形式并未改变,改变的是农村经营方式,B符合题意。

14.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反腐倡廉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

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又直接影响到政治稳定、社会的发展。

15.[导学号62700075] 解析:

(1)问,抓住材料一中反映日本国内状况的关键句“日本的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

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和反映国际环境状况的关键句“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可以总结出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而同时期的中国却有着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可以为日本的大化改新提供借鉴。

(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改革涉及土地归属、经济方面、政治制度三个方面,据材料内容进行总结即可。

仿效的中国的制度,回忆隋唐时期中国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等内容。

其性质通过改革的措施和结果可以看出,改革后的日本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所以得出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答案:

(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内容:

经济上:

土地国有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中国:

均田制、租庸调制。

政治上:

君主专制;中央,八省百官制;地方,国、郡、里制;效仿中国:

三省六部制;郡县制。

性质:

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1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题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题应点出先进与落后的关系。

答案:

(1)变化:

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

措施:

农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

商业——设立专门机构,给予优惠政策(低息贷款、降低商税),鼓励商业发展。

(2)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17.解析:

(1)题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2)题据材料二归纳概括。

答案:

(1)实行边防新政,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进行赋税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进行吏治改革,加强中央的权力,严明了法纪。

(2)面对改革遇到的阻力,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18.解析:

本题考查彼得一世改革。

(1)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对西方文化的热衷;第

(2)问,首先搞清楚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改革中的强硬措施,其次结合所学列举其改革中的其他强硬措施,最后对这种做法进行评价。

答案:

(1)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热心学习西方文化。

(2)彼得一世为推进改革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将参与叛乱的保守势力近卫军全部处死;判处受保守势力怂恿的太子死刑;残暴地对待农民等。

这些做法显示了彼得一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保证了改革的成功;也说明了彼得一世的残暴。

19.[导学号62700076] 解析:

本题涉及必修的内容,将彼得一世改革与几乎同时期的“康乾盛世”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西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同时要注意重农抑商政策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比较。

另外还要注意,俄国此时尽管比中国先进,但与同时期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的英国相比,还是相当落后的。

答案:

(1)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盘剥和打击。

影响:

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2)特点:

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制引入手工工场,使农奴充当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

重农抑商政策

重商主义政策

目的

加强对农业的绝对控制

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原因

统治者害怕商品经济对封建生产方式产生瓦解作用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

影响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导学号62700077]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1)题注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速度太快了”“如果稳步前进……搞得更好些”。

(2)题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分析。

第(3)题结合税费改革的意义组织答案。

第(4)题注意关键词“经济政策”“根本目的”。

答案:

(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

因为它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3)全部免征农业税,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