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313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考新课程理念(综合文档).doc

新课程理念试题(2009-03-1318:

32:

05)

一选择

1    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 (未来)     

2    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

人性化 个性化  (学校的个性化) 

3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孔子

4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

5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 (培养人)    服务政治  发展经济   培养人   提高升学率

6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创新态度     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 

7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杜威  布鲁纳  布鲁姆  加涅

8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  

9   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0  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是(发生认识论)

11  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叶圣陶   陶行知   赞可夫  苏霍姆林斯基

12  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13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布鲁纳  奥苏贝尔 杜威  施瓦布

14、教学要志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

1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

支架式、认知学徒式、随机访取式和(D、抛锚式)

二、判断

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 )

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

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 )

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 )

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 )

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

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 )

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

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 )

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 )

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 )

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 )

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 )

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 )

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 )

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 )

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

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 )

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 )

20、加德纳认为:

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

三、简答题

1、    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

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2、    你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收到了哪些启示?

答:

(1)现实的教育必须现实生活的变化。

 

(2)教育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发挥简化、净化和平衡的功能,应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融入现时的社会生活,

 (3)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更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见够理想生活的活动。

3、    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

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    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

1)、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两条:

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

前者又包括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

后者是指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还包括在微观上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具体规律,指存在于教育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间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尊重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深层的各个方面的规律,特别是教学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受教育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3)、尊重教育者

我们这里谈的教育者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教师。

尊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教师的劳动。

  其次,尊重教师的权利。

 

  再次,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

   最后,尊重教师的个性。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尊重的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的自尊,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每一分成长的能力,并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

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

 

教育者的自尊,就是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

包括:

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

5、    如何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统一性?

1)、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它并不是像智育、德育、体育等各育一样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从观念上统领各育,指导整体的教育实践。

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

  尊重是一视同仁的,并无层次划分。

尊重的理念一旦根植于心,就会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持尊重的心态,不应因被尊重者的年龄、背景等客观条件而改变。

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

   尊重是有底限的,并非无边界。

尊重可以尊重一切生命个体,但并非纵容被尊重对象的一切方面。

它还有一个价值引导过程,要坚持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

尊重的教育既信任儿童的力量和能力,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活动成果,帮助与扶持他们,但也要把他们当作正在发展中的人来看,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对人的终极尊重。

四、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新理念p263-265)

答: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四)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决定行动,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

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

创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个性。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应有高尚的道德、教育的爱、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个性化原则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才 。

  ②要谨慎地使用学生档案袋中的各项资料,并且对于同事所提出的其他意见,也要小心地采纳 。

  ③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④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上有差别。

⑤如按能力实施分组教学,要不断检视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更动。

  ⑥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⑦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可因学生来自不同种族、群体、社会阶层、男性和女性等而有不同的对待。

  ⑧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觉察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正。

2.自主性原则3.探索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为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和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自觉选择与行动。

 以训练发散思维来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在课程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要渗透创新教育的要求,处处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解放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应有的自由支配时空,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生成,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记忆、理解、运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渗透与融合。

设立相应的综合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多维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

(七)开设创新课程

    在创新课程的开设方面,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及培养的规律,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丰富,各具特色,并注重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从间接的体验中得到对创新的初步认识和启迪。

 

(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新课程在改进原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提出了课程的“综合性”。

首先,课程结构“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其次,课程的“综合性”是全球教育观、儿童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个明显转变。

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产生一种能够弥补学科课程某些缺失的新的结构形态,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的资质和能力的客观需要。

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第二,提出了课程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课改纲要》)充分考虑到新课程结构首先要能够适应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差异,使我国各个地区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地区民族文化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课程。

其次是要能够发挥各所学校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让每一所学校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从而达到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学校特点的目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建立“三级课程”的管理体系,从国家课程政策层面强调权力的再分配,实现相关部门或人员的决策共享;规定多少比例的必修课、每门必修课程的课时范围,留出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的空间。

再次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拥有充分的、符合自身个性需求的课程选择,以实现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一课程结构特征的确定,正是充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和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去大而统的课程模式。

学生的兴趣小组活动也是课程的一种

 

第三,提出了课程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

这一课程结构特征的实现,势必使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客观实际地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

(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

(2)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

当然,课程的均衡是相对的,而不能搞绝对的平均。

必须满足前面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即适应对学科本位的打破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同时,在“均衡性”的参与和保证下,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使学生个性全面地、完整地、整体性地得到发展。

《课改纲要》规定的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必然会导致课程结构的片面与失衡。

“课改纲要”中课程结构所体现的特征,是在充分地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社会、民族和文化实际,充分考虑未来人的发展需求等基础上制定的,它体现了当代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附件:

新课改基本理念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现、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

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

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

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

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

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

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

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

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

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

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

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

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

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

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