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351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

《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散文的诗意美.docx

论散文的诗意美

作者:

林绿茂

来源:

《文学教育》2009年第09期

散文是“美文”(周作人)。

袁鹰认为“散文自当有浓郁的感情,即使直抒胸臆,也应该象诗那样醇净;散文也需要恰当的结构和剪裁,虽然能收能放舒卷自如,却应该象诗那样精粹;散文的语言如行云流水,甚至一泻千里,但也象诗那样凝练;散文也可以写得洋洋洒洒、大开大阖,但也要象诗那样蕴藉,含有余味。

”[1]可见,诗意美是散文的内蕴。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意境三方面论述散文的诗意美。

一.语言。

散文语言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它既有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洗练,又具有畅达、生动的特点。

周作人在《〈燕知草〉跋》中说散文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构成了缤纷的散文语言。

( 一)语言的质感。

同一模样的艺术品,由不同质地的材料构成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如雕塑,用青铜塑成显得苍劲;用花岗岩的显得刚毅;用大理石雕成的显得温柔。

罗丹在观赏用大理石雕成的维纳斯像时说:

“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温暖。

”语言的质感类似于余光中所说的“质料”[2]。

它是字或词的质地和它所赋予的特定的美感,并决定了散文的旨趣和境界,也决定了散文的“弹性”和“密度”[3]。

如朱自清在《绿》中写梅雨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用了“踞”、“浮”等字,不但将梅雨亭的位置、情状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且化静为动,充分展示亭的突兀险势,极尽描绘的能事,富绘画美。

“踞”字展示了亭的“稳”,任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遒劲精神内蕴;而“浮”字则传神地写出亭四周的空阔,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个字极写出梅雨亭的险、稳、奇、峻、俏等风韵,对于亭的形状虽然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古词新用也能加强文字的质感。

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杏花。

春雨。

江南。

”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们被赋予特定的内涵。

而余光中这里要表达的正是对故国的神思。

用这样的字词既加深散文的内涵又增其美感,古意盎然,诗情盈溢,哀而不伤。

( 二)节奏、韵律、修辞。

优美的散文总有其内在的音乐美,或强劲、或柔婉、或激昂、或迂徐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朱光潜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中说:

“我读音调铿锵、节奏风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愉快的感觉……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要事。

散文的节奏源于文字平仄的谐调和句式的错落。

如何其芳《黄昏》,在黄昏阴暗的影子中伴随的抑郁而孤独的旅人、整饬的宫墙、暮色。

与“黄昏孤旅”相适应的是作者深沉、迂徐、低

回的语言节奏。

这节奏恰好和作者抑郁、沉重、郁闷的心情浑然一体。

相反,为表现欢快的心情和勃发的生机,朱自清的《春》用了大量的短句、排比句。

相同的短句使节奏明快、紧凑。

长短句型错落有致,如各种乐器谐调地汇奏出明快悦耳的乐曲。

这正是作者为表现其轻松、欢乐、热烈的心情而刻意凝构的艺术气氛。

散文对韵律的要求并不像诗词那样严格、呆板。

它灵活多变,随情赋声。

如果将平仄谐调相间,便能产生动听、清亮、抑扬顿挫的效果。

如李耕《粗弦上的颤音·野魂》:

“任天涯马蹄践踏,一腔碧血破碎;任海角狂浪喝叱,这憔悴的叶儿飘不去;任残梦留下泪滴,在思念的磨砺中似难变成珍珠。

”这段文章的句末多用仄声字,如“践踏”、“破碎”、“喝叱”、“泪滴”、“磨砺”中的“砺”,这些字多为闭口元音,音响先响亮而后短促,感情由扬厉至抑郁,悲愤激越的感情疾促奔泻,至最后的“珍珠”又用两个平声字,感情渐趋平缓、宽厚,似乎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理解。

这段文字中又用排比句式,平仄相协。

“踏”、“叱”同韵,位置一样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和诗意美。

散文的诗意美也离不开叠字、对句、复踏、排比、谐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余光中的

《听听那冷雨》: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这段文字中,“雨”和“听”的反复出现,给人以复沓之感。

其中又间以“顶针”手法,使节奏紧凑、更富节奏感。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从语言的外部形式美增强主观的抒情力量,使抒情语言更有含蓄、隐秀的艺术美。

二.结构。

散文的诗意美源于情感的抒发和散文艺术形式审美规范的契和,即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 一)形式结构美。

散文的形态结构是“均衡”,乱中见整,不齐之齐的美。

在文章内部,散文的形式结构基本可分为“匀称美”、“错落美”两种。

匀称美即规格美、整一美。

它的基本特征是字词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给人以平衡、匀称的感觉,修辞手法上多用排比、对偶等句型。

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这些排

比、对偶句型整齐的外部行式既增强主观的抒情力,又给人以匀称均衡的美感。

错落美的形态特征,句法式的整散结合、长短交替,使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更空灵、多变。

如《撑一伞细雨》中的片断:

“不是寻春,不是悲秋。

早已经明明白白地知道:

春天,在噪音里枯萎!

而秋天,又在五月的胸膛上扎了深根,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真的什么也不为!

只是想靠着一把伞。

撑着风,撑着雨,撑起一个寂寞的世界.”在这片断中,散句和对句交错摇曳,整中见散,散中存整,织成一张网,产生错落的声音美感。

( 二)蒙太奇手法。

运用蒙太奇手法的最大好处是可在短小的篇幅中根据需要摄取众多的场景、景物,直观明晰地表现主题,且使文章结构严密、精炼。

如茅盾的名篇《风景谈》,通过考察可明显看到六幅画景:

沙漠驼铃——荷锄夜归——群英共餐——山雨看札——桃林闲暇——北

国晨哨。

贯穿其中的是一层高过一层的抒情主线: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活动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尤其伟大者——人类创造了第二自然——民族精神的化身边防战士乃伟大中的最伟大者。

这样的文章思路明晰、脉络分明,形式结构美和主观抒情性谐调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具有绘画美、诗意美。

( 三)有机的结构形成优美的旋律。

我们在欣赏中外名曲时,有时虽然不知它所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但仍听得如痴如醉。

因为它的旋律很美,其乐音、节奏引起我们的共鸣。

散文也如此。

爱伦堡说过:

“旋律,这是散文的基础,每个散文家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

”而我国古典文论中常提到的“气势”、“神韵”、“姿态”也是对节奏旋律的要求。

如郭风的《松坊溪的冬天

(二)》,作者通篇用了五个“雪降落……”的复沓句式,反复回旋、反复咏唱,构成一唱三叹的节奏感、音乐感。

这些句子结构相同,具有相同的节奏和内在旋律,自始至终贯穿着诗的情绪和诗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三.意境。

意境是古典文论中最为重要的美学观,也是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

诗有诗境,散文也有意境。

美学家叶朗认为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

悟。

”[4]其本质特征可谓:

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意象的融合,使意蕴具有多层性、隐约性。

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触景生情、移情入景(“万物皆着我之色”)和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朱自清的《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文章开篇用诗歌惯用的比兴手法,以燕子去

来、杨柳枯青、桃花谢而又开等自然现象为依托,触景生情,抒发时间的易逝,而且将思绪形象化。

这比简单的抽象说理、议论更富形象性、生动性。

象征也是散文的惯用手法。

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郭风的《鹰》、丽尼的

《鹰之歌》、何其芳的《黄昏》、茅盾的《雷雨前》等等。

用象征暗示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感情,使散文更具含蓄深沉的韵味,也更加突出散文的文学性、艺术性。

描写是创造意境的传统手法。

郭风的《夜霜》。

整篇文章简直就是一幅严冬的夜霜图,这幅图意境优美、线条清晰,以图画表现主题更加含蓄幽深。

这可用苏轼品王维诗画作概括: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空白”、“借境”手法的运用。

所谓“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对对象不作正面、客观的表现,而是有意忽略,令读者从“无”中生“有”、“虚”处见“实”,从而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空灵、蕴藉的审美效果。

如刘湛秋的《春天吹着口哨》,作者用复沓句式,将不同的场景作横向的排列。

一段便是一个独立的意象,似乎互不相关。

但正是这句子与句子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意境的升华,要善“借”。

“借”即是借用彼物表现此物,它如同绘画中淡墨隐现的“衬景”,在文学上表现为陪衬、烘托等。

如朱自清的《绿》,作者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赞美梅雨潭的绿,

作者贬彼褒此,通过对“绿杨”、“绿壁”、西湖、秦淮的水的对比,反衬出梅雨潭绿的无法比拟、无可形容的美。

美在美不能言,这正是梅雨潭绿的奇妙之处。

散文的语言、结构、意境三者共同构建了散文的诗意美。

它无疑是缤纷的散文美中一个古典淑丽、风姿绰约的少女,是散文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注释:

[1] 转引自冒炘、庄汉新《情·理·诗的熔炼与升华——袁鹰散文论》,见《当代文坛》,1992年第2期。

[2][3]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见林辛编《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散文精品选》山东文

艺出版社1994年版。

[4] 叶朗《说意境》,见《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第19页。

林绿茂,男,广东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从事语文和美育的教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