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354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docx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据老舍夫人胡挈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

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是一篇精湛的散文。

知识积累1.响晴:

(天空)晴朗无云。

2.温晴:

温暖晴朗。

3.设若:

假如,如果。

4.安适:

安静而舒适。

5.髻(jì):

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6.贮(zhù)蓄:

存放,储藏。

7.澄(chéng)清:

清澈见底。

  8.空灵:

灵活而不可捉摸。

这里指透明的,不可捉摸的。

  9.慈善:

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10.济南(jǐ)11.暖和(huo)12.着(zhuó)落 13.晒(shài)着  

14.看(kān)护妇15.镶(xiāng)边16.水藻(zǎo)

考题例析

(2011陕西)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北京四中网校

A.暂时(zhán)栖息(qī)纤细(qiān)诲人不倦(huì)

B.瑰丽(guī)泥泞(nìng)拮据(jí)海市蜃楼(shèn)

C.解剖(pōu)粗犷(guǎng)挑衅(xìn)苦心孤诣(yì)

D.蓦然(mù)陨落(yǚn)贮藏(chù)揠苗助长(yà)

解析:

该题考查字音。

A项“暂”应为zàn,“纤”应为xiān;B项“拮”应为jié;D项“蓦”应为mò,“陨”应为yǔn,“贮”应为zhù。

所以答案为C项。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和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

(1)文中用大量文字描写济南的冬景,处处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赞美之情。

(2)创设意境,流露深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2.语言清新朴实,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

(1)不虚情,不矫饰,如拉家常。

(2)词语的选用非常讲究。

(3)运用大量的口语和儿化语。

把握重点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响晴”和“响亮”各是什么意思?

“响”又作何解释?

响晴:

(天空)晴朗无云;响亮:

本指声音大,本处为“十分的明亮”。

由此可知,“响”在这两处有“十分”的意思。

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既然说北边缺着点口儿,怎能说“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作者观察的角度是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什么?

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是强调小山几乎把济南团团围住了这个意思,虽然北边缺着点口儿,但从整体看,可以略去不计。

作者观察的角度是俯瞰,这一句写了地理环境,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

3.“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尖只是一个点,怎能说是“一道银边”呢?

因为上文已说过,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一个个积雪的山尖围成圈后,看上去就像镶了一道银边。

4.“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从整个句子的意思看,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不刮大风,真可算一个奇迹。

5.作者写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又写了济南的山和水,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因为济南周围有一圈小山,才听不到风声,才会温晴;因为温晴,所以山上只是积点小雪,水藻才那么绿,而且水面上还微微冒点热气。

拓展阅读

慈善的冬天

──品读《济南的冬天》

陆军

我们都领教过“寒冬”的淫威。

然而,济南虽位“在北中国”,冬天却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

读罢老舍的名作《济南的冬天》,印象是如此的鲜明。

  作者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平度过的,20年代至抗战前夜,他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和齐鲁大学、山东大学。

北平、伦敦、济南,先后成为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

因此,他获得了评判对比的资格。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如果“不刮风”,便堪称“奇迹”,那么“没有风声”就应是“奇迹中的奇迹”了。

作者对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感受这么深切,是不难理解的。

当时,作者是从雾都伦敦回到“响晴”的济南的,这就不能不在心理上形成又一个强烈的对比: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为了强调这种异常鲜明的感受,作者继而就将“热带的地方”同“北中国”的济南作了第三个对比,以热带地方日光“毒”得“叫人害怕”作反衬,突出了济南的冬天能有“温晴的天气”之可爱。

至此,既有“奇迹”,又有“怪事”的济南,其暖冬的特点已经跃然纸上,未措“慈善”之辞而已见“慈善”之状。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作品接着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

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境界”: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何等恬静,静到压根儿“没有风声”;又何等明媚,全在“天”底下,真正是“响晴”。

难以想象这是北中国的冬景,但这却是济南真实的冬令。

“宝地”的“出奇”之处便在这里。

然而,作品的“出奇”之处,却是在引出“山”之后对“山”的描摹上。

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对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作品只用一句话就写准了: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也便是济南出现暖冬的地理原因。

作品点出这个原因,用的不是学者的口吻,而是文学家新巧的比喻: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

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一幅“小山摇篮图”竟然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

就凭这种体贴入微的抚爱,济南人不但要“面上含笑”,而且心中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雪后初晴的美景是第二幅画面。

除了风,严酷的冬天还要凭借雪来向大地施加淫威,增添寒意。

然而,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

因为那只是“小雪”,连“矮松”都罩不住,反而由于白雪的衬托显得“越发的青黑”,仅仅在它的“树尖”上才“顶着一髻儿白花”;小山也只是“山尖全白了”。

如果济南不是暖冬,能见着这“最妙的”雪霁晴峦图吗?

更令人击节称奇的,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

而且全白了的山尖“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竟还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呢!

可以说,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了。

这真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淡彩啊!

  文章的最后一段承接前文,在写了“山”之后,开始写“水”,从而展开了剔透玲珑的第三幅画面:

空灵水晶图。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水温恒定为18℃,所以隆冬季节,泉区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

除泉水而外,还有“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大明湖也是出了名的。

因此,作者就借“水”来写出济南冬天的“暖和”: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

”在作者笔下,这样的水岂止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垂柳也人格化了:

她“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作者的手法实在巧妙,在这里他没有直接写天气的“暖和”,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这水,这绿藻,这垂柳,都楚楚可爱,你还能不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吗?

就在读者品尝这绿水垂柳,余意未尽的时候,作家的视线又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了:

“澄清”的水同“蓝汪汪”的天浑然一体,“整个”地成了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蓝水晶”里,还“包着红屋顶,黄草山”,一幅鲜丽的水晶图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

这样,作者就从水写到天,以至概括了整个济南,与首段那句“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照应,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呈现了:

济南的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

  文章本是有情物,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挚。

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处处流于笔端,溢于言表。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用这样的句式,既写出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

“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文章通篇注意阅读效果,娓娓道来,情恳辞切,犹如与不见面的读者促膝谈心一般,不时在进行着感情上的交流。

这样亲切的文笔,使人们对济南“慈善”的冬天倍感亲切。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们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

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

清早,太阳一上屋橱,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外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

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览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譬如说19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吧,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搓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油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育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理会夜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加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1934)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1936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

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de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去散散步吧!

阅读提示:

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

偏于抒情、议论的随笔体,是郁达夫三十年代后期以主要精力写作散文随笔时经常采用的文体,表现了他日趋成熟的艺术风格。

本文是他随笔的代表作。

阅读这篇文章,要仔细品“细”“清”“真”的特点。

“细”,就是观察细致、描写细密。

例如写江南冬至过后,树叶不至于脱尽,清晨老翁小孩仍要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和暖。

“清”,就是中心显豁,情趣鲜明。

文章真切描绘出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真”,就是真切、自然,没有虚饰。

作者捕捉住典型的景物:

冬草、冬雨、冬雪,突出了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