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431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19页).docx

2019年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小学语文获奖说课视频

篇一:

《荷花》全国小学语文说课一等奖

《荷花》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青光小学的孙金彦,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荷花》。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整合点:

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课开始时,(点)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颂》的音乐,大家看,这美丽的荷花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

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并感悟课文情感,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点,品位美丽整合点:

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点)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

(1)比较句子

(2)出示画面理解。

(3)贴荷叶

(通过这三种方法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1)出示句子换词体会,可以换成什么字?

(如:

长、钻、伸、露、冲)

(2)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激动地)

(3)出示冒出来的荷花图

师:

大家看,(点)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迫不及待、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出示句子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

(这样通过多元解读,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图文并茂,品味语言整合点:

读中感悟,熟读成诵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

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1)用手势表示三种姿态的荷花。

(2)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3)贴荷花(贴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全体学生读二、三句,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5)指导背诵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从而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师:

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

难怪作者面对满池的荷花,发出这样的感叹:

(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指名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

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

(板书:

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学生激情朗读。

(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意境,升华情感整合点:

角色换位,突破难点

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我将学生自身角色与荷花进行换位,让学生们变成一朵朵的白荷花,整个教室的学生就成了一池的荷花,(点)欣赏着美丽的荷花,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这时让学生们想一想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出示句子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青蛙跳上荷叶,();蝴蝶落在我身上,()……

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略)

篇二:

小学语文说课稿经典获奖3篇

1《草原》说课稿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

自《内蒙风光》。

《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

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

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

的人情美。

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

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

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

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

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

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

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

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

通过多层次

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

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

索,研究性的学习。

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

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

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

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

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

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

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

曲折?

?

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

“入其境,

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此时,他们强烈的求

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

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

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

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

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

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

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

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渲染”等词

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

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

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由于

“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

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

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

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

与“轻轻流入云际”。

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

再让

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

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

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

国画啊!

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

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

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

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

“白色的大花”两

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

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

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

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

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

里,而并不茫茫。

”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

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

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

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

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

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

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

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

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

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

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俗话说:

一方水

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

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

人情美的呢?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

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

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白杨》说课稿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

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

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

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

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再教学活动

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

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

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

要表达什么?

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

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

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曲的导入能调动学生

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

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课标指出,再对学生思想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地培养。

爱因斯坦也说过:

提出问

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

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

请在小组中

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

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生先通过读

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合作中学生

得知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高大挺秀,内在品质是不择环境,不惧灾害,适应力强,生命力

强。

]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

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

(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

直,这么高大?

?

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

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

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

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

能换上它读读吗?

(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个别读→评读→品

读→齐读)

(3)小结:

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

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

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

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

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

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组织交流。

(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6、小结:

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

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

是白杨的品格。

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三、引导探究,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读):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接读):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

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

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

/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

(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

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

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

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3《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

篇三:

小学语文说课稿《科里亚的木匣》全国小学语文说课一等奖

《科里亚的木匣》说课稿

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6课《科里亚的木匣》,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

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

──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

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课文通过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