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53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docx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美术教案冀教版

【篇一:

河北美术出版社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冀教版)】

第1课:

巧置换

问题提出

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教学目的

1、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2、学生经历图片欣赏、分析、“同题异构”的竞赛活动,发展创造力;形成设计的意识,并进行表现创作。

3、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我在假期搜集了一些有趣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师:

图片欣赏完了,我发现好多同学都笑了,谁能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师:

原来这些图片都是由两种不同形象的局部组合而成的,我们就是我们在四年级学的“物象重组”。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是怎样将事物巧妙的进行置换的?

这样的置换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深化主题,使创作的结果更具意义)。

2、命题创作练习:

(1)、放:

有一个事物发散开来,比一比谁的想法更多。

(2)、收:

将同学们的想法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想法对主题的传达效果更好。

3、进行“同题异构”的方法开展想像。

三、创作表现:

独立完成,在表现上以手绘为主,还可利用实物照片、图片进行拼贴完成。

四、成果展示:

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活动。

五、知识拓展:

欣赏大师的招贴置换作品,拓展学生的思路。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教学难点:

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总结反思

学生通过经历图片欣赏、分析、“同题异构”的竞赛活动,发展了创造力;形成了设计的意识,并进行了较好的表现创作。

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了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第2课:

自画漫画像

问题提出

漫画肖像和我们平时画的人像有什么区别?

教学目的

1、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自己创作一幅有趣的漫画像,学习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想象了和创造力。

2、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讨论、创作等过程,学习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对漫画艺术的了解。

3、增进对漫画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教师请学生欣赏一些不同风格的漫画肖像作品,建立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二、探究体验:

分析漫画的表现手法:

教师请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分析图片:

1、漫画肖像和我们平时画的人像有什么区别?

2、漫画肖像有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漫画肖像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

教师小结:

漫画肖像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是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神态特征。

4、抓自己的突出特征。

5、结合欣赏教材爱因斯坦漫画像“漫画”过程图示,引导学生了解既要夸张人物外形特征,又要对人物的神态进行夸张。

6、教师自画漫画像,解决夸张变形问题。

教师便讲解边在黑板上进行夸张变现,使学生创作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生实践:

教师指导,引导帮助学生抓自己最主要的特征。

四、成果展示:

对于优秀作品及时展示。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自己创作一幅有趣的漫画像。

教学难点:

学习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

手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反思

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讨论、创作等过程,学习了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对漫画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学习效果不错。

【篇二:

冀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第1课哆来咪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4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巧妙地将音高、色彩、形体的渐次推移融合在一起,借助音乐旋律感受、体验到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和色渐次变化所产生的一种韵律、节奏的美感。

教学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

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

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

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课件出示关于编钟的图片。

二、分组制作

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讲解规则:

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

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

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

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

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

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

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

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第2课彩云衣

教学目标:

1、能收集资料,欣赏各种各样的服装,领略服装的艺术美感。

2、能在生活中合理选择服装,体现自己应有的审美取向和独特的衣着风格。

3、能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知识进行服装的色彩搭配。

4、能利用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为服装设计花边或满地纹。

教学重点:

能设计出有漂亮纹样的衣服并且用彩纸制作出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寻色彩规律的途径,认识色彩的强烈对比与柔和对比。

.

教学准备:

彩纸,剪刀,胶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教师让学生在一张小白纸片上用1一3种颜色涂画。

(提出游戏要求,激发学习欲望。

2.学生采用油画棒任意选2—3种色彩,自由涂满白纸。

(学生尝试作业,时间为3分钟。

)cai课件呈现游戏的规则、内容、方式、时间。

剪纸游戏

二、趣味伸入

1.教师示范将涂满色彩的白纸剪成一件小背心。

2.学生也将自己的作业剪成一件背心。

(将方形纸对折剪缺成背心。

)教师示范用的纸(已涂满色彩)和剪刀。

三、作业评析

1.教师将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张贴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变化。

(1)有的小背心只用一种色彩也有深浅变化。

(2)有的小背心用两至三种色彩产生柔和对比。

(3)有的小背心用两至三种色彩产生强烈对比。

根据色相的对比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理解。

3.学生将涂好色的小背心按色彩的强烈对比与柔和对比分别贴在两类衣架上。

四、观赏教材

小组讨论

1.欣赏教材中的服饰图片做辨析小训练。

2.小组讨论。

3.分别呈现讨论的结果。

4.教师小结色彩的对比知识。

五、学生作业

教师指导

1.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从教材中任选一套服装进行色彩搭配。

2.学生作业、播放音乐。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互评。

2.请“小设计师”谈自己的作品。

3.请“小设计师”针对自己今天身上穿的服装谈感受,也可请同学点评。

学生作业

七、欣赏服装

1.听故事,了解服装的起源。

2.欣赏服装,了解服装随着社会生活而发生的一系列演变。

第3课布艺温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美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2能运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小挂袋.

3感受、了解布的材质特征,能发现和表现出材质的美,体验“变废为美”的乐趣。

教学准备:

裁剪衣服时剩余的边角余料,旧衣服、袜子、手套、毛巾等,针线,剪刀,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试一试

1欣赏作品,从材质、色彩、款式等方面感受布艺给生活

带来的温馨感、舒适感、个性魅力。

2.以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发现美,感受美。

(1)你看到了什么?

(2)你觉得哪件布艺制品最特别?

(3)它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呢?

你们也可以用手中的材料试试!

二.学生试做

1.课件展示现代家居中的布艺制品。

2.课件展示民间布艺制品。

3.课件展示课题。

三、玩一玩,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玩“奇思妙想”游戏,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发现制作方法及如何巧妙利用材料。

(1)“快乐转盘”:

用同一件原材料变换不同方向,通过联想产生几种形象生动的新造型,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联想造型的思路。

(2)“百变魔方”:

效仿智力魔方的玩法,用原材料(半成品)局部造型的不断改变来引导学生发现如何巧妙利用材料和制作方法。

(3)“画面竞猜”:

通过使用了几个不同制作方法的半成品实物或图片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四.评一评小组游戏活动情况。

五.小组讨论、合作使用材料,巧妙地运用材料和制作方法,自主或合作制作一

件布艺小品。

六.学生作业观赏交流。

(1)展示作品。

(2)自评、互评。

七.学习引申:

(1)课件提示:

布艺制品有更多可用之材(旧布鞋、旧牛仔裤、袖套等),以及更多制作方法(编织、拼缝、折叠、粘贴、穿插等)。

(2)发现其更宽广的实用功能(表演道具、发结子、小挂袋、布艺镶嵌画等)。

(3)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尝试更多的变废为美的布艺小品制作。

第4课搭架子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欲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棍、筷子、绳、502胶等,课件

教学重点:

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

教学难点:

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特别的展览会——架子博览会,展出的将是一些什么呢?

2.我们进入各个展厅看一看吧。

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展厅先看。

3.说说你看到了一些什么?

有些什么感受呢?

4.导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架子,让我们把自己搭建的架子也拿来参加博览会吧!

二、课件l:

“架子”展览会标题出示。

课件2:

展览会大门徐徐打开,出现了一个个小展厅的门,点击门进入各个展厅(书架厅、古董架厅、铁艺花架厅、cd架厅等)。

配乐,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各种架子。

分析方法1.欣赏教材上提供的各种图片。

2.你能看出它们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

图1,主体由细竹枝搭建,周围有软性的藤萝缠绕,还插上了颜色鲜艳别致的干花干果。

硬和软的材料相互对比,形状高低错落,色调和谐统一。

图2,画架由树棍和绳子组成。

用粗木棍搭建出架子以后。

再用粗麻绳进行捆扎,正好适合麻质的画布。

(用了粘贴、捆扎等方法。

图3,用筷子搭建出架子。

3.你带来了一些什么材料,适合用什么方法搭建起来呢?

课件展示教

材上的架子图片。

教师示范来看老师用筷子搭建一个架子,一边搭,一边介绍捆扎、粘贴等制作方法。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固定架子,也可以不固定,直接搭建起来就可以了。

(教师在示范制作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中来,与教师一起来完成作品。

)用于示范的材料及教具

自主制作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自主制作。

可以将搭好的架子放到教室中间的展示台上来。

布臵展示台(博览会展厅)

评价交流1.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放至展示台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我们自己的“架子”展厅,先向同学们介绍你自己的作品。

3.再说说你最喜欢的架子作品。

谁的最美观,谁的最牢固,谁的最有创意?

学生作业

第5课周末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基本结构以及绘画中人物的动态的表现要点,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周末的生活。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以及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绘画中人物动态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人物的动态及人物动态的组合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课前布臵学生带上自己在周末活动里的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一周里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几天呢?

为什么?

2.平时,你们的周末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

在周末里,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学生漫谈自己在周末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最喜欢开展的活动:

如郊游、学骑车、体育锻炼、学特长等等。

二、交流欣赏自己带来的在周末里的照片。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喜欢度周末,因为周末的生活轻松惬意,我们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好好休息,轻松娱乐或学习锻炼……周末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充电站,合理安排、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这节课,我们就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我们周末生活的美好时光,好吗?

四、讨论解决人物的动态表现问题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静止状态的简笔画人物。

2.问题:

怎样画才能使静止的人物动起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物品,如足球、羽毛球拍、扫帚等)

思考1:

人体的结构

思考2:

人体的动态变化是由身体的哪些部位产生的?

师生评价、讨论、总结。

1.统计每组表现的人物动态的数量,对学生的参与、表现予以评价、肯定。

【篇三: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1课:

巧置换

问题提出

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教学目的

1、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2、学生经历图片欣赏、分析、“同题异构”的竞赛活动,发展创造力;形成设计的意识,并进行表现创作。

3、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我在假期搜集了一些有趣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师:

图片欣赏完了,我发现好多同学都笑了,谁能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师:

原来这些图片都是由两种不同形象的局部组合而成的,我们就是我们在四年级学的“物象重组”。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是怎样将事物巧妙的进行置换的?

这样的置换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深化主题,使创作的结果更具意义)。

2、命题创作练习:

(1)、放:

有一个事物发散开来,比一比谁的想法更多。

(2)、收:

将同学们的想法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想法对主题的传达效果更好。

3、进行“同题异构”的方法开展想像。

三、创作表现:

独立完成,在表现上以手绘为主,还可利用实物照片、图片进行拼贴完成。

四、成果展示:

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活动。

五、知识拓展:

欣赏大师的招贴置换作品,拓展学生的思路。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教学难点:

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总结反思

学生通过经历图片欣赏、分析、“同题异构”的竞赛活动,发展了创造力;形成了设计的意识,并进行了较好的表现创作。

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了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第2课:

自画漫画像、

问题提出

漫画肖像和我们平时画的人像有什么区别?

教学目的

1、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自己创作一幅有趣的漫画像,学习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想象了和创造力。

2、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讨论、创作等过程,学习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对漫画艺术的了解。

3、增进对漫画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教师请学生欣赏一些不同风格的漫画肖像作品,建立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二、探究体验:

分析漫画的表现手法:

教师请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分析图片:

1、漫画肖像和我们平时画的人像有什么区别?

2、漫画肖像有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漫画肖像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

教师小结:

漫画肖像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是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神态特征。

4、抓自己的突出特征。

5、结合欣赏教材爱因斯坦漫画像“漫画”过程图示,引导学生了解既要夸张人物外形特征,又要对人物的神态进行夸张。

6、教师自画漫画像,解决夸张变形问题。

教师便讲解边在黑板上进行夸张变现,使学生创作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生实践:

教师指导,引导帮助学生抓自己最主要的特征。

四、成果展示:

对于优秀作品及时展示。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自己创作一幅有趣的漫画像。

教学难点:

学习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反思

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讨论、创作等过程,学习了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对漫画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学习效果不错。

第3课:

漫画与生活

问题提出

漫画的功能有哪些?

教学目的

1、了解漫画的不同特点、功能和种类,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

2、通过漫画创作,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欣赏、讨论等学习过程,了解漫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

4、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能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欣赏图片

二、探究体验:

1、结合漫画作品与课本解释漫画:

漫画是一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漫画家在生活中观察体味,寻找要表现的内容,并以幽默夸张、寓意、讽刺等手法进行表现。

2、漫画的功能有哪些?

课本的图片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本图片,向学生做系统的介绍漫画知识。

(1)、立意:

结合课本图片边举例边分析,漫画来源于生活。

如何立意:

正确、明确、深刻。

(2)、漫画的功能有讽刺、歌颂、传播、娱乐等功能。

表现手法:

教师提示学生一幅画往往是由几种表现手法构成。

(3)、文字作用:

使画面主题更明确、深刻。

教师小结:

对于“无题”漫画进行分析:

换面一斤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不设题目反而含蓄幽默。

三、学生创作:

教师辅导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形式多样。

四、成果展示:

采取班级画展形式展示,评价重点落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

板书设计:

3、漫画与生活

表现形式:

单幅表现手法:

讽刺、歌颂、娱乐、组成部分:

漫画多幅宣传、夸张、巧合文字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漫画的不同特点、功能和种类,以及漫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

总结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欣赏、讨论等学习过程,了解了漫画的不同特点、功能和种类,以及漫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

通过漫画创作,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素质。

第4课:

身边的风景

问题提出

这些画面中用线条表现了什么?

教学目的

1、掌握基本的写生方法,形成正确的写生习惯;学习表现景物的构图规律和用线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线条美的理解,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安定学生情绪、检查学具。

二、引入课题:

1、请学生看书p8——9页后回答教师问题:

(1)、这些画面中用线条表现了什么?

(2)、你能说说画家是如何用线条表现事物特征的吗?

2、学生回答。

三、新授:

(一)、讲解线条的造型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把方凳后,提出游戏规则:

那位学生能不画椅子,最后还要把小老鼠画出来?

2、请几位学生同时在黑板上把自己想到的方法画出来。

3、探索问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黑板上的学生作品,分析那位同学的思路符合游戏要求。

4、教师演示:

播放课件。

5、多媒体展示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四、学生自由创作:

到生活中去观察、体味,选取美好而富有生活趣味的场景画下来。

五、作品展示,师生点评。

六、小结:

线条的造型作用。

七、课后拓展:

仔细观察周围环境,表现同一风景的早晨和傍晚。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用线条记录对景物的主观感受,线条的造型功能。

教学难点:

学习构图规律和用线方法,线条表达情感的作用。

总结反思

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写生方法,形成了正确的写生习惯。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线条美的理解,提高了发现美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