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63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docx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A.《村歌》B.《禾场上》C.《登记》D.《耕耘机》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

A.“糊涂涂”B.梁三老汉C.“亭面糊”D.陈先晋

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D)等。

A.《三里湾》B.《铁木前传》C.《艳阳天》D.《山乡巨变》4.《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5.“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A)。

A.《林海雪原》B.《红旗谱》C.《皖南事变》D.《三家巷》

6.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D)。

A.《林海雪原》B.《三家巷》C.《皖南事变》D.《红旗谱》7.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A)等。

A.《我是太阳》B.《激情燃烧的岁月》C.《历史的天空》D.《亮剑》

8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C)等。

A.《考验》B.《关汉卿》C.《茶馆》D.《龙须沟》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C)。

A.《白毛女》B.《红色娘子军》C.《沙家浜》D.《智取威虎山》10.《暗恋桃花源》的作者是(B)。

A.孟京辉B.赖声川C.高行健D.何冀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ABD)等。

A.《山乡巨变》B.《创业史》C.<妇女代表》D.《艳阳天》2.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ABCD)

A.从维熙B.刘绍棠C.房树民D.韩映山

3.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ABD)等。

A.小满儿B.双眉C.范灵芝D.妞儿

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BCD)等。

A.《三里湾》B.《林海雪原》C.《红旗谱》D.《红岩》

5.《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等。

A.沙基惨案B.省港大罢工C.南昌起义D.广州起义.6.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ABC)等。

A邓一光的《我是太阳》B都梁的《亮剑》C.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D吴强的《红日》7.石荣光,李云龙梁大牙等形象出自长篇小说(BCD)

A.《英雄无语》B.《激情燃烧的岁月》C.《亮剑》D.《历史的天空》8.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BCD)。

A.松二爷B.王利发C.常四爷D.秦仲义9.《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ABC)。

A.黑子B.蜜蜂C.小号D.狗熊

10.《沙家浜》“智斗”一场的主要人物是(ABD)。

A.阿庆嫂B.胡传魁C.沙奶奶D.刁德一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古划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

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

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答案要点:

“山药蛋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也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

“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

“白洋淀派”的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的、韩映山、房树民等。

“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韩少功、谭谈、彭见明等。

2.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0)

《茶馆》巧妙地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其特点在于

(1)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

(2)“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线索清晰,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

五、分析题(30分)要求: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

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通过三幕相对独立的戏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

试结合作品主人公王利发的形象塑造加以说明。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0-51)

《茶馆》只是一出三幕剧可是它所反映的年代却长达半个世纪。

上下50年的风云变幻、世态人事老舍通过短短的一出三幕剧来完成。

王利发是“裕泰大茶馆”老板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业主。

他既是诚信、恭顺谨慎的“顺民”也是处世圆滑精明强干的商人既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善良正义的一面。

虽然一生苦心经营结果还是每况愈下最后被逼走上绝路。

他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没落趋势。

茶馆老板王利发这一典型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戏剧的三幕结构来充分体现的深刻揭示了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

在第一幕里青年时代的茶馆老板信奉的就是这一条“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几十年里他就是按“讨人人喜欢”的人生哲学办事的。

他不仅仅在权大势大压人一头的太监、官差和地痞面前是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就是对那个落魄江湖、身价颇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在发自心底的轻蔑讨厌的同时也宁愿送“一碗茶喝”。

剧本中就有这样一针见血的笔墨作为一个充满发家致富欲望的小商人苦心经营多方聚财本是他生活中的天经地义的法则。

可是王利发在有钱有势的房主人秦仲义面前居然可以毫无怨言地、心甘情愿地表示同意涨房租吃了亏受了气还要乐呵呵、热呼呼地赔礼奉承这是多么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性格啊!

但是这是王利发对强者、对有势力和靠近有势力的人们的态度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

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对弱者对一无所有的穷人的态度当一场卖女儿的悲剧就在他这家茶馆演出时他丝毫没有怜悯和同情还冷冰冰地规劝一位好心的茶客说“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

谁也管不了!

”这平淡的没有一点热情的寥寥数语真实地入木三分地暴露了他身上的剥削阶级的烙印。

这里老舍先生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

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琐碎的活动一层层地、细致入微地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使这一人物形象产生着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利发在《茶馆》中第二幕再出场时已是中年了。

我们看到这一人物和这家茶馆的种种变化在剧本中互为一体地融合在一起。

一开幕老舍先生就采取了以景物烘托人物的戏剧手法人物尚未登场周围的情景已展示着十多年来人物思想的发展和命运的变化。

茶馆地点未变只是前半部分卖茶后半部分却改成了出租的公寓茶座也今非昔比一律是小桌和藤椅桌上还铺着漂亮的桌布。

此外那时装美人的外国香烟的广告画已经取代了前清时代醉八仙画轴和财神龛„„这一切都显示出茶馆主人力图通过“改良”来振兴茶馆的愿望。

即使只是“茶馆”中的一桌一椅一物一饰都是精心选择考虑再三都有着鲜明的生活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都有助于揭示王利发的命运和思想性格的发展。

王利发在《茶馆》第二幕中登场恰恰是在茶馆大加改良后即将开张的前夕。

岁月过去了一二十年王利发早不是当年的小伙子了。

不过我们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个茶馆老板依然保持着甚至是发展着当年那种旺盛的、不可抑制的、发家致富的心理。

但使王利发大为苦恼的是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尽管在茶馆里王利发把“莫谈国事”的字条写得越来越大“国事”却如无情的潮水一样涌来军阀开战军警横行饥民逃难„„这一切把茶馆日益逼入窘境。

他对“改良”充满希望以为这会像救苦救难的菩萨一样给他带来钱财和运气。

民国的动人称号更让王利发痴心妄想。

然而这些不过是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好梦。

当然王利发不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不是一推就倒的泥人儿而是从动乱纷争中熬炼出来的一位精悍的茶馆老板为了保住这份祖传家业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加紧剥削克扣自己的帮工千方百计地在房客身上打主意、刮油水他学时髦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出路。

总之他像一个落水者那样进行挣扎。

他仍然胆小怕事自私保命。

但在受了洋人、军阀和兵痞的压迫欺诈之后表面上仍然和过去一样满面笑容低声下气和这帮家伙周旋可是内心上却产生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他仍然是满脑子的发财思想对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一贯抱有阶级偏见从不怜悯和同情。

虽然是民国了在茶馆这方小小的天地里照旧是人口买卖特务抓人王利发从来是熟视无睹毫无所动。

不过他在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关头还有中国人的良心不甘心作亡国奴发出了“想想主意”“别叫大家作亡国奴”的呼吁。

和第一幕一样王利发的阶级本性、生活哲学、处世态度还是祖传百年老店的那一套。

但是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他的性格中也出现了新的东西。

老舍先生正是紧紧抓住王利发的这条思想脉络来写的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一、二幕之间达到了年代长而戏不断地点不变而吸引人的效果。

这看来是一个艺术结构的问题实际是老舍对人物看得深、抓得准的结果。

《茶馆》的第三幕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其他人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人了。

操心一辈子的王利发从清末挣扎到民国从民国又挣扎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

这些年里北京城有许多家茶馆破产了、歇业了。

他却奇迹般地坚持下来成了一个“不倒翁”。

在这一幕里王利发还未登场时剧作者通过他儿子──小掌柜的埋怨点出了王利发一个新的“改良”计划──用女招待招徕顾客。

可是世道无情王利发的“改良”计划尽管如万花筒似地变幻多端终于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被撞得粉碎。

茶馆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以致连喝茶都不得不先收款为的是“茶叶、煤球儿都一会儿一个价钱”。

最后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张开了血盆大口全部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王利发只能绝望、沉痛地呼喊“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

”“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

卖茶不行啊开公寓。

公寓没啦添评书!

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

人总得活着吧?

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

”“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

在旧中国有这种命运的无疑不是个别人千千万万的小商人、小资产者都有着这种共同遭遇。

小商人的命运尚且如此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就更是不堪设想了!

2.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2-53,56-57)“样板戏”主要来源于“京剧现代戏”。

京剧现代戏最初的萌芽,始于1942年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时期,而成规模型的创编和排演始于1958年,其兴盛则以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为标志。

这个时期正是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时期,此后长期指导“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创作的“两革”理论也是在这个时期明确确立的。

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理想出发,毛泽东十分注意拥有大量收众群体的戏剧创作及演出,表达了对戏曲在内的文艺状况的不满。

这种激进主义的思想被江青、康生等奉若尚方宝剑,直接插手文艺创作,推出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三结合”原则,即“领导出思想,专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抽掉了艺术创作中宝贵的真实性、创作个性和独特体验。

京剧现代戏也不可避免地染上这种时代文化色彩,在为戏曲艺术现代化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具有强调阶级斗争、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说教、正面人物塑造高大完美的特点。

其中一些剧目其后被江青看重并根据“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原则进行了修改后,成为宣传和强化某种政治理念的“符号”,也就是“革命样板戏”。

京剧现代戏在称为“样板戏”之前,已经经过富有艺术创作经验的专家和行家精益求精的艺术打磨,有比较成熟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设置、唱腔台词。

由于戏剧所具有的直接交流的舞台演出机制、观众接受和欣赏艺术的自身规律等复杂因素,在样板化的过程中极大限制了江青们完全无视艺术效果的胡作非为,保留了自己原有的艺术特征,如词才斐然的唱词,富有动作性的念白,在“情节的整一性”方面较之传统京剧的随意性有了很大进步;另外,一些来自生活,经过反复演出获得观众认可的经典情节、唱段,在复杂的情势下得以保留,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娱乐”需求。

以《沙家浜》为例,可以看到样板戏的艺术价值。

故事发生在江苏常熟。

抗战时期,中共地下联络员、镇党支部书记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巧妙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带领群众千方百计保护郭建光带队的新四军伤员,最后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收复了沙家浜抗日根据地。

《沙家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阿庆嫂这样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

即使在样板化过程中,为了突出武装斗争,加强军民关系,生硬地强化郭建光的戏份,为郭建光加了唱段,损坏了剧作的艺术完整性,却并不能从戏剧逻辑上抽掉该戏的筋骨,也无法抹杀阿庆嫂的光彩。

这样的人物设计,是因为故事原本就以阿庆嫂为中心展开,但是,以一个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为戏中的主要人物,在只能歌颂“工农兵”的时代,明显“异类”,在创作上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也更有难度。

因为她既不能像李玉和般在敌人面前直接表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不能像杨子荣那样痛快淋漓地直抒革命豪情,更多时候只能靠巧舌善言、随机应变变、一语双关等手法来完成,在这方面,编剧体现了高度的文学智慧。

他们在创作上坚持戏曲创作规律,通过阿庆嫂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送出情报,组织乡亲掩护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乡亲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变被动为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敌取得胜利这样的险象环生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文采斐然而又合乎身份和剧情的唱腔设计,通过精心提炼、精彩纷呈的台词,凸显了阿庆嫂独特而丰满的人物个性特征,使其在剧中焕发出特殊的魅力。

《沙家浜》的语言艺术同样达到较高水准。

如“智斗”一场,阿庆嫂的台词和唱词富含机智,声东击西,左提右挡,以十分符合特定身份的言辞周旋于胡传魁和刁德一之间。

三人的语言很生活化又有个性,既给演员创作表演留下很大空问,也使观众获得智性的满足。

但单纯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样板戏《沙家浜》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主题强行介入带来戏剧完整性的缺憾。

为突出武装斗争的主线,生硬地将郭建光定为一号人物,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戏剧故事和冲突让他充分表演,因而显得个性苍白,性格单一。

而且,部分为突出武装斗争主线的情节也在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戏剧性方面缺乏合理性。

可见,“样板戏”存在缺陷,但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仍然与观众是有着契合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A)A.林震B.刘世吾C.钱文D.张思远

3.有研究者认为剧中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是剧作家对自身甚或知识分子的“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描绘、自我认定”,将戏剧台词艺术的文学性推向了令人瞩目的高峰的话剧是(B)等。

A.《蔡文姬》B.《关汉卿》C.《茶馆》D.《谢瑶环》4.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等。

A.《望星空》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D.《迟开的玫瑰》5.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B)

A.《简历》B.《土地》C.《麦地》D.《太阳》6.莫言的成名作是(A)。

A.《透明的红萝卜》B.《红高粱》C.《白狗秋千架》D.《檀香刑》7.《李顺大造屋》“陈焕生系列小说”的作者是(C)A.赵树理B.周克芹C.高晓声D.张一弓

8.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D)。

A.《小城之恋》B.《长恨歌》C.《荒山之恋》D.《小鲍庄》9.《玫瑰门》的主人公是(B)。

A.竹西B.司猗纹C.苏眉D.庄老太爷

10.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A)。

A.《私人生活》B.《与往事干杯》C.《无处告别》D.《嘴唇里的阳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三里湾》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ACD)等。

A.“糊涂涂”B.王金生C.“常有理”D.范登高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ACD)等。

A.刘世吾B.钱文C.张思远D.犁原

3.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ABC)等。

A.李季的《杨高传》B.臧克家的《李大钊》C.田间的《赶车传》D.郭小川的《望星空》

4.汪曾祺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受戒》B.《蒲柳人家》C.《大淖记事》D.《故里三陈》5.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ACD)等。

A.《塔铺》B.《狗日的粮食》C.《头人》D.《故乡天下黄花》6.《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ACD)。

A.白嘉轩B.鹿三C.鹿子霖D.郭举人

9

7.《檀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ACD)等。

A.赵甲B.钱乙C.孙丙D.眉娘

8.50年代优秀的女作家主要有(ABC)等。

A.宗璞B.茹志鹃C.杨沫D.王安忆9.王安忆的“三恋”是指(ACD)。

A.《荒山之恋》B.《世纪之恋》C.《小城之恋》D.《锦绣谷之恋》

10.铁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从1991年至2006年,其代表作有(ABD)等。

A.《大浴女》B.《孕妇和牛》C.《玫瑰门》D.《笨花》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