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88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docx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

【篇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八岁的儿子谆谆教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对儿子治学的劝勉告诫。

无论是诗文中教子的古训,还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的身体力行,无不向后人昭示着:

好的家风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游子前行的道路;好的家风是一把火炬,传承着家族的火种;好的家风是一艘大船,于无形中载着家族抵达平安的彼岸;好的家风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一种传承,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我们伟大的中华名族,向来注重家教家风,自西汉时期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时至今日仍需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说起我的家风,则深受我的母亲影响。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她经常告诫我: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要抵得住诱惑,撑得起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古人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以廉洁为镜。

古往今来有多少贪官污吏,遭受千夫所指,遗臭万年;又有多少清官廉吏,得到万民崇敬,千古流芳。

江南第一清官张伯行曾说: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明朝清官于谦的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将他为官做人之道刻画得淋漓尽致。

时间证明,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廉洁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呼唤廉洁的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强调廉洁从教。

我们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不正是这些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们用他们平凡但不平庸的一生,追逐着教书育人廉洁奉公的伟大理想吗?

有一位乡村女教师,从12元每一个月的民办教师做起,一直到退休的那一天,37年,13505个日日夜夜,不知有多少次,为学生留校补习,又不知有多少次披星戴月进行家访。

可她从没想过去收什么补课费,更没想过要去收家长们的钱物。

退休的那一天,当她胸前佩戴着光荣花的时候,我们看见了她眼中晶莹的泪花,她舍不得奉献了一生的三尺讲台,舍不得她爱了一辈子的教育事业。

正是因为这份舍不得,她多次拒绝回城丈夫帮她调动工作的提议,带着两个孩子与丈夫两地分居20多年。

一辈子,住在不到20平米的学校单身宿舍中,清廉了一生,奉献了一生。

她就是我的妈妈,从小我就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我家的家风——廉洁。

其生正,不令而行;其生不正,虽令不行。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竞相模仿或牢记心田的。

因此,我常会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中让学生体会到大道理:

教室里有垃圾我会自己捡起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看到垃圾也会主动捡起;公共财物当然要公共监督,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必须共同保管好班级的公共财物,没人能够占为己有;对崇尚物质条件的学生不予评价,而针对学习成绩优异或进步突出的同学给予及时肯定的表扬;对学生不轻易下承诺,一旦承诺了,就一定履行,不以任何理由搪塞过去;对学生一律平等,没有特殊待遇,不会对优等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做到奖罚分明;班级的班干部都是经过班级成员公开、公平、公正推选出来,只要你有能力,同学信任你,你就能担任班级的班干部;平时反复强调,作弊、抄袭是品德问题,这也是一种“偷”,这是窃取他人的脑力劳动成果,正视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法值得表扬,而用他们的成果掩饰自己的缺点就是不光彩的行径……

孟子曰:

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时刻以廉洁从教为帆,祖国建设的期盼为桨,以人民教师的信念为舵,破浪前行,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守住本分,守住忠诚,守住清贫,守住灵魂。

让我们挺起胸膛告诉自己:

廉洁之镜,伴我前行。

【篇二】

悉心执教,对职业满怀敬畏。

“爸,你看看我们班的英语课,上课的时候就是教教单词、讲讲语法、背背课文,老师根本就不那么辛苦。

哪像你,晚上还在家‘抄题’,第二天挂在前面黑板上让学生做,天天累的腰椎疼。

”2001年,我读初一,父亲是隔壁班英语教师兼班主任。

那时候,乡村学校没有投影仪,班里学生家庭也不富裕,所以父亲通常会在开学前买好几本教参,还有一大摞A3纸,晚上回家用毛笔挑选一些好的题目写在A3纸上,每节课上有习题课,每周还有语法巩固。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还买一些英语挂图,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

“谢谢您,郭老师,我是2000届毕业的吕秀梅,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天我考上县城里小学的在编教师了!

中考由于偏科,分数不理想,就读了‘3+2’,学的是英语(初等教育)专业,特别感谢您,中考英语我考了143分,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每年,父亲都会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每次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农村孩子走出去不容易,由于偏科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不多,但是我不能让‘英语’成为瘸腿学科。

即使他们最后选择读职高上中专学师范,把英语这门课教好也为他们以后在选择上多个出路!

”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

刹那间,我知道了,对职业的良心和工作的执着是必须铭记一辈子的责任。

大度宽容,懂得换位思考。

**年,父亲所在的农村初中有一个申报中教高级职称的指标。

“郭老师,您看这么些年,您每年年终考核都是‘优秀’,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学科骨干,发表的论文也多次在市里县里拿奖,今年评职称,您看您能不能让我先晋级。

我家里小孩还小,家属在县里上班比较忙。

明年有指标的话,您再晋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电话的那边,是我父亲学校的同事,还是15年前自己的学生。

“这些年,为了能评上‘中高’,你是起早贪黑的想着提高学生成绩,每年学生成绩排名都是第一;每次写论文,都是熬到夜里很晚,坚持自己写,让你跑跑你县里宣传部的同学,你从来都不听。

今年我们综合考评得第一名,而且县里分的有名额,这一次说啥都不能让。

更何况,你今年54岁了,她是你的学生,就冲这,她怎么好意思开口让自己先晋?

我们坚决不让!

”一旁的母亲,愤愤不平的给父亲说。

父亲最后还是把这个指标让给了那位打电话的年轻老师......事后过了很长时间,我就不解的问父亲,他很随和的告诉我说“年轻人不容易,何况人家家里确实有困难,什么事都不能那么较真,让出去就让出去吧,我们再等!

担当正派,坚守道德底线。

母亲身体不好,我和妹妹自从上大学之后,家里的重担就压在父亲的肩上。

父亲每天除了到学校上课、照顾母亲之外,还有4亩地需要打理。

可是这些年来,父亲总是任劳任怨,乐观的面对这一切。

每年暑假和寒假,有15天是安排去教师进修学习。

父亲很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这期间每天早晨六点从家出发去县城学习,晚上六点回老家,很少请过假。

每每晚上到家,总会给我们兄妹分享当天的精彩内容,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悟。

由于父亲英语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很多课外辅导机构到了暑假都会打电话给父亲,高薪聘请兼职,可都被父亲婉言拒绝了,很多同事说他“不近情理”“不识时务”。

去年,妹妹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父亲常常教导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唯有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清贫,才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家梁晓声曾说:

“书架,是家庭最好的不动产;阅读,是最好的家风。

”而对于我而言,我想说“父亲是我的榜样,父亲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风”。

因为父亲,让我真正明白“有了物质,那叫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

【篇三】

老家的房子就要拆了,一个初夏的周末,我又回到了这里,这个见证了我整个童年的地方。

初夏的暖风轻盈而至,阳光照射着每一寸方土,温暖了大地直至万物之根。

推开院门,踏入一方静土,从静谧的大自然中感悟别样的深意。

小院一角的大缸里,一枝莲,悄然绽放。

是的,还是记忆中的那枝莲。

那枝绽放在墨客笔端,传颂于文人绣口,穿越了千年历史的莲。

古代大多文人或者清官都偏爱莲花之美,爱其之深尤爱其品行之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其最高褒奖。

莲花乃廉洁之象征,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

莲,立于池水之间,不显媚态,不为风之摇摆。

赏莲如同赏心,一颗高贵廉洁之心。

“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

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视线随着脚步移到客厅的墙上,一副已经泛黄的书法作品悬于正堂,作者也是院中那枝莲的主人,我的外公,一位已退休在家的老纪检干部。

“莲是花中君子,廉为人之正品,‘莲’与‘廉’既有谐音,又有同义,所以古人常用‘一品清莲’表达对清官的赞誉。

”话尤在耳,外公的话让我第一次对“廉”有了懵懂的印象。

外公也是用他的人生在为“廉”作注。

印象中的外公是不苟言笑的。

在外公担任我们地方纪检副书记的时候,晚上常有提着大包小包的人敲响小院的门,每次都见外公沉着脸让他们拎着东西赶紧离开。

人走了,外公还要生半天气。

哦,也不总是这样,有那么一次例外。

也是一个初夏的晚上,一位50多岁的老妇人哭着上门,张口就喊冤,外公连忙把她让进屋里。

从他们的谈话中,我隐约得知,老妇人的儿子向镇里举报村干部侵占征地款,被派出所的给带走了。

我不知道他们后来又谈了什么,只记得外公难得温和的劝老妇人别哭了,说他们会立即着手立案调查。

人走后,外婆还劝外公:

“你管这闲事干啥,又不是上面派给你的,二子还在那镇上工作,你要调查不是把人都得罪完了?

”很少向外婆发脾气的外公难得发了次脾气:

“这怎么成闲事了?

人家有反映情况的,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理。

二子好好的干他的工作,自己别出错谁能拿他咋?

都怕得罪当官的,就不怕寒了老百姓的心?

”后来听说那个镇的领导出事了,再后来,我的二舅舅也一直在乡镇里工作,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当年跟他一起下乡的同事。

有人劝外公趁没退时把二舅调回县里,外公坚决不开那个口,说是“年轻人在基层锻炼好”。

有人说外公傻,有人说他太耿,他像没听见,还是骑着他的大自行车风雨无阻的起早摸黑。

二舅倒是没埋怨什么,跟外公一样,话不多,连周末都泡在乡镇里,镇里的哪个村都有他的熟人。

开始,人家夸他:

“这是老X书记的儿子,干工作跟他爹一样踏实。

”外公知道后把二舅找来:

“出去别介绍你跟我关系,干事不能打我的名义。

好好干,得比人家更卖力!

”二舅抬头看看外公,欲言又止。

后来,外公退休了,有时听到人背后说二舅“办事太死板,一点不肯通融,自己不收还管人家的闲事,跟他爹一样!

”外公这时倒开心了,常偷偷跟外婆说:

“二小子还真不错,别看话不多,主意正,干事踏实!

外公刚退休时,也有企业要返聘他,被他谢绝了,说是要在家修身养性。

这缸莲花便是他那时种下的,字也是那时写的,半开玩笑说是给子女也没留下什么钱,留点精神遗产更长远。

外公是有远见的,种下的一枝莲长成了满满一缸,还分出来送给周围邻居。

几个子女,经济上不算富足,但凭本事吃饭,口碑都是好的,用外公的话,没有给他丢人的。

外公退休后还是没闲住,谁家有事都愿意找他帮忙,协调个邻里纠纷,组织个社区老年人活动又成了他的主业。

80多岁的人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一天不落的看,国家大事比我们年轻人还关心。

这次拆迁又是他带头先拆自己家的,几个原本不太情愿的老街坊听说他都拆了,也就没多说啥,跟着签了。

外公虽然是个文化人,却没那么多大道理,经常挂在嘴边的也不过是:

“我是个老党员,干了大半辈子纪检工作,这点觉悟得有。

”多数时候,他是沉默的,怡然自乐的,悠然自得的,一如院中的那枝莲。

静观水中之莲,带着赏花的心情,细听花语,仿佛阅读人生真谛。

莲花的茎干直挺着高居于水面之上,像那个老人挺拔了一辈子的脊骨,昂首挺胸尽情绽放它独有的淡雅之美。

有一种别样的味道不需要多加修饰,有一种可贵的精神不需要给予颂扬,就在眼前,用心品味,用心体会,用心感悟。

人生苦于受世俗干扰而不得自已,苦于难辨是非误入歧途,苦于求之太多而忘记初心。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纪检人,渐渐懂得,人心之清明才是关键。

纪检人更当明事理,懂为人之道,以德为先,守本分,与人真诚友善,不做唯利是图之小人,自觉阻隔不良风气。

纪检人当记,清明廉洁方可净化社会之根本,培养高风亮节之社会风气。

所叹,人心常易受蛊惑;所幸,心中有廉终清明。

我爱莲,我懂莲,我愿成为一枝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