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34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docx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

加强保障深化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报告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做教学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今年以来教学工作回顾

自2009年3月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值此“十二五”规划实施及教学评建工作逐步深入的关键时期,召开本次教学工作会议,旨在总结经验,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推进改革,加快发展。

首先,简要回顾三年来的教学工作情况。

(一)稳步增设本科专业、压缩专科专业,专业结构趋于合理

三年来,坚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我校基础条件,按照本科办学定位,专科专业由32个减少到17个;本科专业由21个增加到30个。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9431人,其中本科生6176人、专科生3255人。

本科专业涵盖了法学、文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

启动校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语文教育专业获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园林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首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0年6月,我校顺利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截止目前,我校12个本科专业已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今年有首届毕业生的5个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正顺利进行。

(二)坚持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取得突破

先后启动校级教改项目68项,评选校级教学名师8人,校级教学团队7个,校级精品课程由8门增加到28门。

20%左右的一线教师主持了校级教改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氛围和土壤正逐渐形成,为争取省级项目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

获得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8个,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

2名教授新增为省级教学名师。

教改重大攻关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都实现了省级项目零的突破,特色专业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使内涵建设正逐点深入。

园林专业在激烈竞争中通过评选,被推荐参加国家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评审,竞争力和声誉显著提升,为我校专业建设做了示范性探索。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

为适应本科教学管理需要,修订和补充了教学管理文件,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编制了《安康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教学管理运行规程》等重要文献;修订或制定了《安康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实施办法》、《课堂教学规则》、《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单位教学档案内容及保存要求》、《本科专业评估方案》等文件,执行情况较好,教学运行逐渐规范。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督导组工作深入扎实。

积极组织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参与校内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制度修订等活动,举办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业务培训和研讨活动,支持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大学教学论坛”等教学会议。

在2011年首次开展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教务处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四)改善教学条件,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年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专任教师由445人增加到549人,有博士、硕士学位者由202人增加到30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由140人增加到169人。

省级教学名师由3人增加到5人,校级教学名师由3人增加到11人。

聘请校外教授、专家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和指导青年教师活动常态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和学科结构明显改善。

新投入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近1000万元,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条件得到改善;图书馆纸质藏书和电子图书不断增加,阅览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网络建设和数字教学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清华同方期刊、万方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千兆校园网等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

按照“保留完善东校区,置换开发西校区,建设发展新校区”的思路,东校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建了10号教学楼,缓解了教学场地紧张的矛盾;西校区资产置换顺利完成,为新校区建设筹措了启动资金;新校区一期12万平方米工程项目建设顺利,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重视实验、实习和实训,实践教学得到加强

修订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实验室工作规程》、《实习教学管理规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运行机制,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形成。

依据本科教育需要,对功能单一、数量过多的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实验室数量由70余个整合为17个,方便管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

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有师范专业的完全高中和初级中学教育实习基地30余个、非师范专业实习实训基地60余个。

(六)积极拓宽合作办学途径,开放办学成效显著

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拓宽国际国内合作办学途径。

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台湾等地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计划已正式启动,首批14名学生于2012年3月赴台学习;与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罗克福德学院、劳伦斯技术大学实施的“2+2双学位及专升本”项目,以及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实施的1-2学期海外学习项目等国际合作正在实施。

学校还常年聘请外国文教专家5-7人,以提高英语、日语等专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与上海海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

与美国Altera公司建立了FPGA/SOPC联合实验室,获得价值48.35万美元的FPGA软件开发系统。

与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首届“阳晨班”已于2011年8月正式开班;与安康市政府开展了汉剧研究及人才培养合作。

此外,在新校区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日见深入,潜力巨大。

合作办学在更新观念、深化教改和提高质量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专业竞赛中累计获奖达80余项。

其中,2009、2010年连续荣获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和创业大赛一等奖;2010年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获得铜奖。

涌现出了“全国先进班集体”、新时代见义勇为英雄、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8%以上,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推荐参加“全国50所就业工作示范典型院校”评选。

总之,三年来我们一起见证了学校的巨大变化,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首届本科生顺利毕业,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不断增加,教学改革成绩明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顺利完成了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

这些成绩是在办学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是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积极上进、无私奉献、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广大教职员工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升本之初,学校就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立足秦巴,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走内涵优先、注重应用、开放办学的道路”;明确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科教育指明了方向,这是我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务必坚持和落实。

曾子曰:

“吾日三省悟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们应反省自己、忠于职守、讲信义,在教学生时应先理解透彻,先会运用。

2500年前先哲的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在本科教育方面只有几年的办学时间,在这几年中,我们经历了从单一类型向多科型教育的深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管理理念、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新要求,使我们实实在在感到了转型的压力和难度。

例如,“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落实时还需要更有效的办法和措施,部分专业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思路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亟待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待突破,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建设需进一步加快。

本次会议之所以确定“加强保障,深化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个主题,目的是要求大家思考如何围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条件保障和运行机制,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二、今后三年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三年,是学校实施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和落实《“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

主要目标任务是:

统一思想认识,认真落实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将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条件保障。

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夯实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基础。

增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有相关专业支撑的本科专业。

到“十二五”末,本科专业达到36个,高职专业减少到15个,在校生人数达到12000人,其中,本科生10000人,专科生2000人,专业数量与学生人数相匹配。

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内涵建设,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效显著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显著拓宽,培养水平显著提高。

各专业做到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梳理出明确的、细化的目标要求,体现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明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更加优化,质量标准更加完备,教学方法更加有效,考核方式更加灵活。

到“十二五”末,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契机,建设在秦巴区域内有较强竞争力的本科专业10个,在省内有较强竞争力的本科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争取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重点建设校级及其以上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网络课程100门,其中,校级精品课程60门,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在其他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上取得新的成绩。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100个,在相关企业或行业外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达到200名。

建设各类社团等自主学习平台100个。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准确定位,突出内涵,做强做优。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我校“三服务”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优化专业结构,在深入调研分析区域需求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

以培育省级及以上标志性教学成果为抓手,着力实现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区等项目的集成化建设,提高内涵建设水平,做强做优做特相关专业,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

深化教改,全面推进,聚焦应用。

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为抓手,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大力加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建立标准,完善机制,加强保障。

建立所有保障环节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运行经费、教学管理、教学考评、工作流程等方面,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政策和运行机制保障。

以新校区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在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

为确保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将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1.统一思想,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意识,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思想保障

认清严峻形势,积极应对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从扩张规模到提高质量的重大转变,我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方面将受到老本科院校和迅速发展的其他新升本科及高职院校的全面挤压,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质量,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一个需要系统性协调推进的问题,需要长期的思想重视、不断学习、优先投入和艰苦努力。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既充满激烈竞争与挑战,又充满巨大潜力与希望的时代,应当抱有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要谦虚和自信并重,比认识,树立先进办学理念,前瞻教育发展趋势;比耐力,坚持不懈,常抓不怠;比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实现创意创新创造。

我校转型任重道远,固步自封没有前途,开拓创新才有希望,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改革,就要加以鼓励,不怕出差错,怕的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坚持教学优先。

应长期坚持政策优先扶持教学、管理优先服务教学、经费优先投入教学、后勤优先保障教学、宣传优先报道教学、教师优先专注教学。

既要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更要重视教学实效,将教学中心意识落在实处,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和舆论保障。

管理应树立创新服务的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教学一线问题的调查研究,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对教学中心工作认识上的自觉性和行动上的主动性。

我们应当牢记,学校所有部门和岗位都与人才培养有关,否则不必设置,因此,要提高培养质量,所有部门应以实际行动通力合作,勇于担当,经常思考如何主动服务师生,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在教学改革、平台搭建、条件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形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合力。

校园网的舆论宣传应注重专题报道教师默默耕耘、学生刻苦学习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潜心教学、静心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应树立潜心教学的意识。

教书育人,应德才兼备,多讲奉献和协作。

基层管理要发挥一线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调动一线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做到有目标任务、有统筹规划、有研究讨论、有分工负责,将聪明才智融入教学改革、将人生价值融入人才培养。

理论课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教学活动及基层教学研讨活动,不得有半点虚假,应严格执教、严谨治学、严肃教研,不应让其他活动冲击教学活动,特别是不能冲击课堂教学活动,自觉树立教学工作中心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才能形成利于人才成长的教育文化土壤。

我们要深入学习理解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处理好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要兼顾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每门课程、每个环节要把握的重点。

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如何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要注重训练学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方法和能力。

各专业应认真分析学生应用能力的内涵和目标,以此作为课程增减、内容和学分调整的主要依据,作为创设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课程的主要依据。

应用能力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应用能力培养指明方向、提供路径

应用能力培养要以专业内涵建设水平的提高为基础。

按照“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我校《“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出,做优师范类专业,做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工学类专业,做特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旅游管理等区域特色专业,做精经管类专业,做新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等理学类专业,目标任务相对而言各有侧重,互不排斥,为内涵建设提供了思路,为应用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

例如,参照教育部的“卓越计划”,我校提出做优师范类专业,什么是“优”,首先是培养目标,应按中小学和幼儿园优秀教师的一些高标准来引导和训练学生,这就从业务能力方面为确定备课、讲课、评课和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目标提供了“优”的依据;其次是培养过程和保障优,即我们的教师队伍优秀、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先进。

如何做优?

首先应该调研、分析优秀教师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共同特征和个性特征,梳理培养目标并细化,将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选修训练要求结合起来,对应设置理论课、实践训练环节和课外活动计划。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分析专业建设规划对各类专业提出的要求,充实和完善专业内涵,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路径,使专业内涵、特色与优势的建设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统筹协调,处理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为提高应用能力培养水平提供必要的应用科研基础

突出应用研究,凝练科研方向,形成研发团队,以丰富的应用研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各院(系)应认真研究优先发展的二级学科及其下设的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我校服务安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优势和多学科办学优势,鼓励设置跨学科研究方向,把握好发展趋势,扬长避短,不断增强研究特色,办出自身优势。

我校的科学研究应当“立地”,注重搭建企业技术研发课题与教师科研兴趣专长的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生产一线课题的技术攻关,突出本区域重要产业的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经营方略、产品研发和文化发展,提高应用研发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前沿研究动态的了解。

科研考核要特别强调应用研究的实效,引导教师跳出书本,走进实践。

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不矛盾,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对我校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应用研究是必然选择。

院(系)应有计划地指导和帮扶教师明确研究方向和选题,以二级学科下设的研究方向为统领,凝聚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分工协作,研发出更多的应用成果。

将学科建设与教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中,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使用和管理要充分考虑教学需要,为毕业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的使用提供便利,科研实验室应有教学活动,鼓励教学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院(系)应对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训室、科研实验室、技术研发实验室和产品开发实验室等进行统筹建设与管理,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多头管理。

充分发挥应用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积极对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物化,不断转化为教学中的实践训练项目、讲座、例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课外科技活动选题,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贡献,使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不断融合,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生动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精心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充分发挥应用能力培养主渠道的作用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应用能力培养的三个主要渠道。

理论教学应注意介绍实践应用背景和知识发现背景。

在讲授定义、公式、原理、方法和例题时,应注意联系实际,介绍实践背景和应用情况,力求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知识的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脉络,以及思想文化艺术产生和演变的时空背景。

注意建立有利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训练项目库和实际例题库,注意布置反映实际应用的例题和作业。

创新理论课设置,针对专业和课程目标,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压缩讲授学时,鼓励适宜课程采用理论讲授配套实践训练(例如项目、案例等)的课程设置模式,使学生通过实践训练理解并学会运用理论。

创新理论课教学方法,结合应用讲理论,提倡讲精讲透,突出重点和难点,尽量引入实物、实例、实验、实训和计算机仿真图像等讲透理论,增强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大力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增设以实践教学方式为主的新课程,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在应用能力培养上的针对性,加强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和考核,避免走过场,增强教学效果。

聚焦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和方法。

应加强实习实训全过程管理,突出实习实训中的实际操作环节。

增强实训课程创新,通过重新设计、多项集成、科研转化,增设新的训练课程。

鼓励按照“基本项目+拓展项目”的模式实施实践训练,基本项目统一要求,拓展项目含若干具体训练题目,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长选择其一进行训练考核。

经过1周或数周的实践训练,既要显著提升学生某一项能力,又要带动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

打破传统观念,将有的按周学时讲授的理论课,或理论课中实践性强的部分,改为实践课在实践周设置,集中或分散实施。

例如文献检索课可以尝试以实践训练为主、少量讲授为辅,按实践课在实践周设置,按院(系)分期分批实施,各专业结合学生个性化的在校训练计划、课外科技活动、学年论文等,有针对性地设计若干综合性检索题目供本专业学生选择,提交检索分析报告,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甄别、处理、综合、分析、写作和文字编辑等能力。

如果文献检索按理论课设置,查询搜集到相关文献即算考核通过,那么这些能力就难以得到训练,因此,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凡是按实践训练效果更好的教学内容就不要占理论课时。

当然,实践课并不排除少量讲授,只是它以实践训练为主,是理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变。

应注重在实践周开设结合区域或行业的科技或人文研究成果介绍、学科前沿进展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开设提高科技素养、思想文化素质的认知类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对现实先进科技和各类文化的了解,并将其系列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纳入认知实践环节写进培养方案。

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实施完成,也可以分散在多学期完成。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实验开出率。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优选和创新实验项目,确保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运行经费投入,要求独立完成的重要基础实验应1人1组。

既要确保应开的典型实验,又要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既要注重真实实验教学,又要注重仿真实验教学;既要确保必要的实验管理人员职数,又要大力加强专兼职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

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训练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己有全过程指导要求的规定,应严肃执行,保证实际指导时间。

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和对专业能力综合训练的要求,工科类专业应以设计型题目为主,以论文为辅。

题目难易程度、工作量和完成质量应达到本专业规定的训练目标要求。

将社会实践作为功能特殊、不可替代的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不仅是理想信念和社会认知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学生走入社会之前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的需要。

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结合评建工作要求,明确本专业社会实践的目标任务,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党团活动、假期活动等,到企业、社区、中小学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专业要求给出社会实践题目、撰写实践报告。

组织形式上可以统一组织实施,也可以尝试在假期由学生自主开展,各专业提供不同类型题目和不同实施渠道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都要完成这个环节,做到有丰富的实践题目、有详细的目标任务、有灵活的时间安排、有完善的总结报告和考核成绩。

大力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课外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基于兴趣驱动,做好平台搭建。

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志愿服务与互帮互助、专业竞赛与创意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与职业认证等方面,创建更多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平台,形成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既要巩固和增加课外科技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趣型社团,如演讲社、书法社、读书社、乒乓球俱乐部等,更要引导和扶持围绕专业技能或主干课学习拓展而设立的专业型或课程型社团,例如计算机软件俱乐部、英语写作俱乐部等,提倡学生社团自主管理和自主训练,充分发挥社团在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人际沟通交流与表达能力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调在指导、引导、服务和监管前提下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工作更主动地贴近学生成长需要。

要根据社团活动需要,提供活动场所,开放实验室,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鼓励结合教师科研和学生各类竞赛开展社团活动,积极探索社团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争取大多数学生能参与社团活动,把社团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锻炼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