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36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8 大小:18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8页
亲,该文档总共1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1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和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

(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

(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

(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7课时)

有多重……………………………………………………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起讫月日教学内容教时执行情况

12.25-3.2开学教育解决问题5

23.3-3.9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5

33.10-3.16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5

43.17-3.2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

整理和复习5

53.24-3.30图形与变换;剪一剪5

63.31-4.6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5

74.7-4.13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5

84.14-4.20千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5

94.21-4.27期中检测5

104.28-5.4整十、整千的加减法5

115.5-5.11克与千克的认识;称一称;5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125.12-5.18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5

整理和复习;有多重;

135.19-5.25统计5

145.26-6.1找规律5

156.2-6.8总复习5

166.9-6.15总复习5

176.16-6.22总复习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指导思想:

教学工作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

教学内容力求丰富充实,形式灵活多样,培养学生开创思维,发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栋梁人才。

三、学期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经的地方。

6、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7、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8、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9、会读统计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10、通过一些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

万以内数认识。

让学生收集超市的一些宣传单上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加深对三、四位数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7、教学数的读、写,利用利用计数器和数位表,总结概括出法则。

  8、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解题时让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1

2.12—2.18

分苹果——分草莓

2

2.19—2.25

租船——小熊购物

3

2.26—3.4

花店买花——练习二

4

3.5—3.11

过河——认识路线

5

3.12—3.18

练习课——数一数

6

3.19—3.25

拨一拨——练习五

7

3.26—4.1

铅笔有多长—1千米有多长

8

4.2—4.8

练习六——走进乡村

9

4.9—4.15

买电器—回收废电池

10

4.16—4.22

小小图书馆——练习七

11

4.23—4.29

认识图形(角)——练习八

12

4.30—5.6

认识图形(角)——练习八

13

5.7—5.13

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14

5.14—5.20

欣赏与计——运白菜

15

5.21—5.27

买洗衣机—整理与复习

(二)

16

5.28—6.3

美丽的植物园—统计图表

17

6.4—6.10

总复习

18

6.11—6.17

复习

19

6.18—6.24

复习

20

6.25—6.31

期末考试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编排风格

在本册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上,仍然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并配有精美有趣的插图,还继续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卡通小精灵贯穿始终。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与前两册教材一样,同样具有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为此,我们这册实验教材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

首先,在“解决问题”单元,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里教材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计算问题。

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后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自己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试着独立解决之。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初步理解什么是数学问题,现实生活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等,从而逐步形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其次,与上二年级上册相同,本册实验教材仍然注意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比如表内除法

(一)当中的解决租船问题和分筷子问题,还有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当中解决的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等等。

同时,在其他教学内容的教学中也注意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

例如,在“克和千克”“统计”等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

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每一学段、每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

本册实验教材结合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建立数感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教材的第5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可容纳一万人的体育馆的主题图,让学生对10000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其次,提供一些有关三位数、四位数有多大的具体而生动的实际例子,例如“广场上有330只鸽子”“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有六、七千颗”,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感受这些大数的含义。

第三,安排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三、四位数的相对大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第四,安排了结合实际认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教学,以及让学生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

第五,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中出示多种算法和估算等。

这样,在上述丰富具体的素材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与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变化较大。

(1)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本册实验教材集中安排表内除法的教学。

“表内除法

(一)”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表内除法

(二)”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首先,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样,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春游前的准备活动。

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平均分”以及计算平均分的结果的问题,为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做了准备。

第二,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段进行。

“平均分”通过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

“除法”则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了解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3)集中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之后,在“表内除法

(二)”中,实验教材集中安排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

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4)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学习除法的含义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

比如教材《表内除法二》,主题图就提供了丰富的包含有用除法计算问题的素材。

在“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1中,引导学生探索“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同时,学习了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教学过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一节,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除法计算教学与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除法计算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在“图形与变换”单元安排了认识锐角与钝角、简单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首先,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和图形变换应用的素材。

例如在“游乐园”的主题图中展示了本单元要学习的所有内容的实际应用;接着分别用“斜拉桥”“缆车”“升降机”“推拉窗”“生活中的数学”等实例,展示实际生活中角、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图形以及图形变换的丰富的感性经验。

其次,教材为每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折纸、制作、作图、拼摆等。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锐角、钝角、平移、旋转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感知和体验图形的变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等。

另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既具探索性且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

例如,练习十的“拉一拉”“拼一拼”“转一转”以及实践活动“剪一剪”等。

让学生在这些充满童趣的操作或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

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开始,教材都安排了即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又包含有所学数学知识的主题图。

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或现实背景引入。

例如,“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

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等。

(2)许多内容的教学都注意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万以内加、减法估算时,教材不仅展示了用两种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境,还提供了让学生继续提出问题并继续探索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的线索。

如果学生提出“第一、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通过继续探索,学生会发现估算时只需把第四周收集的219个看作220个,就可以与第一周收集的180个相加,求出大约收集了400个。

这种经常出现的探索要求和线索,不仅可以养成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另外,教材继续注意提供既丰富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例如,在“找规律”单元,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又如在“图形与变换”单元,让学生用学具制作美丽而有趣的玩具等,这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盛行,大量采取“概念-例题-练习-习题”的教学模式,概念教学一带而过,强调细枝末节,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思维过程教学,讲解例题就是归纳题型,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大运动量的机械重复训练。

在教学时不只是关注知识,从知识的逻辑出发,还应该关注现实,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2.强调题型训练,注重解题技巧,一味追求“巧解”,忽视解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教学的目标:

不只是单一目标,而是三维目标.的教学.

3.课堂教学形式化,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教学的方式:

不只是让学生记忆、模仿和接受,还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

4.教学的内容:

不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要突出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和主体性,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性地开展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设施的不同,学生学习条件的不同,学生所处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学生认识的差异,接受事物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自己班的学情对数学教材进行再加工。

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

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中的“例子”不是普通的“例子”,它是学科知识的载体,集科学性、时代性、和新的教学理念于一体,不能随意删减。

在预设教学时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编者赋予“例子”的“内涵”,抓住其中的精髓,并结合学情,对“例子”进行再“创造”,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也可以是教师结合自己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优化教材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四、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

(一)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看图,明确题意。

因为现在的实际问题大都用图示来呈现,要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因为本单元解决的是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

比如教学例1时,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

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

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

然后自己解决。

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

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

原来看木偶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