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589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样读肌电》word版.docx

《怎样读肌电》word版

怎样读肌电图

发表者:

韩述军(访问人次:

6256)

肌电图应用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是神经科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但我发现园中好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以下是整理的肌电图应用的总结,请大家指正。

肌电图检查

病人准备:

①了解病史和检查目的,确定检查的肌肉及步骤和项目。

②根据病情检查需要取合适的卧位或坐位。

③向病人讲清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合作。

检查程序:

肌电图检查无固定的程序,依各个病例的具体情况而异。

做肌电图之前应认真采集病史,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提出临床诊断的初步意见及希望肌电图解决的问题。

肌电检查者尚需熟悉神经肌肉解剖生理,能确定各肌内的部位、并了解其神经支配。

在检查前根据其病史和体征,制定一个初步检查计划。

一般地说,希望肌电检查时能确定哪块肌肉有异常电位,此肌肉属于哪条神经支配?

异常肌电图的性质如何?

为此,必须在选定的肌肉上,至少做如下几项观察:

①插人电位;

②自发电位;

③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自发活动一定要在所有各检查点上寻找,在检查过程中,必须确定所看到的电位是否为自发的。

在记录单个运动单位电位时,为了测定电位的平均时限,要求肌肉作很轻微的收缩,以免引起各个运动单位的干扰,为了确认一个运动单位,最好连续记录三次。

不宜在荧光屏上判断运动单位,因为荧光屏上一些微小的变化难于辨认,容易作出错误判断。

在检查最大用力收缩时,正确估计病人的肌力是否正常或减低。

这项检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检者的合作程度,如受检者未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则不能获得干扰相。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是研究神经在传递冲动过程中的生物电活动。

利用一定强度和形态(矩形)的脉冲电刺激神经干,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用同心针电极或皮肤电极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M波),然后根据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生肌收缩反应与脉冲刺激后间隔的潜伏时间来推算在该段距离内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

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定量检查神经功能的方法。

神经冲动按一定方向传导,感觉神经将兴奋冲动传向中枢,即向心传导;而运动神经纤维则将兴奋传向远端肌肉,即离心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1.电极

(1)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cm的两个银制或不锈钢的圆盘作为一对刺激电极。

(2)记录电极:

可使用针电极或表面电极。

2.检查方法检查前将电极浸透生理盐水,置于欲刺激的神经干的皮肤上,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外周端靠近记录电极处。

以尺神经为例,A极置于肘部尺神经沟处,B极置于腕部尺神经干处,在尺神经所支配的小指外展指肌处安放记录电极(C)。

刺激电极(B)与记录电极(C)之间安放一电极接地。

A和B刺激电极分别与脉冲刺激器连接,并分别给以超强度刺激,经一定时间可记录到由于刺激而诱发的动作电位。

3.分析指标

(1)潜伏期:

从脉冲波刺激开始至记录到动作电位(M波)出现之间的潜伏时间称潜伏期。

以ms表示。

(2)传导时间与距离:

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时,使用脉冲电流对神经的各个不同端点分别进行刺激,在其所支配的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M波),两个端点潜伏期之差称为传导时间。

再从人体表面测出两端点间的距离。

3.神经传导速度以尺神经为例,假设AC所需潜伏期(T1)为8ms,BC所需潜伏期(T2)为4ms,AC之间距离为28.9cm,BC之间距离为6.4cm,则BC之间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

MCV=(AC-BC)/(T2-T1)=(0.289-0.064)/(0.008-0.004)=225/4=56.25m/s

(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1.电极

(1)刺激电极:

刺激指(或趾)时可用环状电极,该电极采用两片宽4~6mm之金属片组成,外覆以绒布衬垫,包绕于手指或足趾,称环状电极。

阴极置于近端指节(或趾节),无关电极置于末端指节(或趾节)。

(2)记录电极:

可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使用表面电极时,电极间距以3mm为宜;针电极由两根金属针极组成,其中一根针插人邻近神经的部位,另一电极插人远离神经部位,针极记录的神经电位幅度较高,波形可呈双相、三相、四相。

2.检查方法

(1)顺流法:

将指环状电极套在食指上作刺激电极,并在神经干一点或二点上记录神经的激发电位。

用此法测得的感觉神经的电位比较小。

一般不易测得。

常需用叠加法才能得到。

(2)反流法:

电极安放同顺流法,但以神经干上的两对电极作为刺激电极,而以食指或小指上的环状电极作为记录电极。

用此法测得的感觉神经的电位较高,一般容易得到。

3.分析指标感觉神经系将冲动从末梢感受器传入中枢,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时刺激与记录的位置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不同,检查时电流刺激神经远端部。

在神经近端进行记录。

有作者认为SCV的改变对周围神经病变,比MCV更为敏感,特别是在中毒性、代谢性神经病变者。

反射检查

一、H反射

(一)H反射

临床上通过肌肉的伸张反射可以估计到运动神经元在张力不同条件下的兴奋性,但是不能定量地作出客观的记录。

用电生理方法刺激胫神经,引起脊髓单突触反射,从而导致它所支配的腓肠肌收缩.这即是H反射。

由Hoffmann而得名。

如果是叩诊跟腱引起腓肠肌收缩,则称之为腱反射(T反射),这种方法间接地测定运动系统控制的肌梭灵敏度。

为了鉴别H反射和F波,刺激强度要逐渐增加,开始H反射波幅是增加的,但在M波出现和继续加大过程中H反射逐渐减少。

当强度超过M波的最大波幅而继续加大时H波消失,F波取而代之。

H反射的最佳刺激强度是既最大限度兴奋了IA输人纤维,又不同时兴奋运动纤维。

(二)H反射正常值

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正常为30-35ms之间,两侧之间差为1.4ms。

(三)H反射临床应用:

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提供整个输入和输出通路的神经传导信息。

如果是酒精中毒、肾功能衰竭以及其它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潜伏期会延长。

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可以提供早期诊断。

H反射可以因腰骶根的损害而有改变,如S1根受损其表现多为H反射消失或者潜伏期延长。

二.F波

F波是一种多突触脊髓反射。

用弱电流刺激四肢周围神经干时,常见在肘部或腕部用脉冲电刺激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引导出所支配肌的诱发动作电位M波后,约经20~30ms的潜伏期,又可出现第二个较M波小的诱发电位,称F波。

切断脊髓后根仍有F波,所以它是电刺激运动神经纤维产生的逆行冲动到达脊髓所引起的一种反射。

在神经干远端点刺激时,诱发的M波的潜伏期比近端点刺激诱发的M波短,F波的潜伏期延长。

F波的波幅不随刺激强度改变而改变,但过强刺激时,F波消失。

F波测定方法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基本相同.F波潜伏期减去M波潜伏期,即为刺激点至脊髓的往返传导时间。

从人体表面可测出刺激点至脊髓(下肢以腰1棘突;上肢以颈F棘突作为测定点)的距离,代入下列公式,即可求出该段F波传导速度。

[刺激点至颈7(或腰1)的距离(mm)×2]/[F波潜伏时一M波潜伏时-1.0(ms)]

上式中×2是指上行与下行往返路程,减去1.0ms是估计脊髓的延迟时间。

F波传导速度可测定肢体近脊髓端的传导速度,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则可测定肢体远端的传导速度。

两者正好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重复神经刺激技术(RNS)

一、常用的神经

对MG病人来说,近端肌肉灵敏度高,远端肌肉灵敏度(如尺神经支配小鱼际肌)虽不高,但容易固定,伪差小.更为可靠。

可用来重复电刺激的神经①腕部尺神经②腕部正中神经③腋神经④面神经较灵敏,一般作用电极置眼轮匝肌肌腹上:

而参考电极则放在对侧或鼻梁上。

二、低频重复电刺激

1.5秒/次刺激为低频刺激,在低频剌激时动作引起的伪差不大,而大多数人能忍受。

正常人的波幅递减不超过5-8%,一般以15%作为波幅递减正常范围的最高限。

MG病人的波幅曲第2个电位就开始下降,最明显处在第4与第5波,以后稍有回升,如使用腾喜龙或新斯的明,可以使原有的波幅递减恢复正常,这也是有助于诊断的。

其它疾病也可以有RNS动作电位波幅递减,如肌无力综合征、肉毒毒性中毒、多发性肌炎、运动神经元病等。

三、高频重复电刺激

当用超高频刺激时,在正常情况下已经激发全部肌纤维活动了,这样即使有更多的Ach释放,也不能增大电位的波幅,但是在肌无力综合征时,第一刺激不能兴奋所有的纤维,那时电位就有递增的表现。

第一波与最后一波比,波幅上升75%为可疑,上升100%以上为异常。

单纤维肌电图

以往我们使用传统肌电图同心圆针极所测定到是一个Mup,但是不能测到一个Mu内单个肌纤维状况,因为同一Mu的肌纤维是同步性发放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测定一个Mu内的单个肌纤维在细胞外的电位.因此SFEMG技术对EMG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肌肉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在临床方面,SFEMG也有进一步的测定效能,这就是①肌纤维密度即在记录范围内单纤维电位数目;②测知肌电颤抖,即同一Mu中肌纤维之问的电位传导变化。

一、单纤维电位

单纤维电位是一个两相尖波,其上升时问为75—200rns,而时限约1ms.单纤维电位的波幅变化很大,可从200μv—20mv,但常常看到的是1mv—7mv。

波幅的变化与电源和记录点的距离有明显相关。

二、纤维密度

将单纤维电极插人正常人的肌肉,在一个部位一般只能测到一个单纤维电位,偶尔能测到2个电位,如果测到多个,就说明这个单纤维电极半径之内有多个肌纤维是同属一个Mu的,连续测定20次,将20处所得纤维电位数,除以测定部位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正常人最低值为1.0,平均值1.25-1.61之间,年龄超过60岁平均值增大。

三、颤抖jitter

(—)定义

一系列的神经刺激,同一运动单元的肌纤维电位的潜伏期几乎是相同的.但在us的水平上来分析则有差别,这个小小的差别就是肌电图上的颤抖。

(二)颤抖的测定,在测定颤抖时,必须按照要求测定大于200uv,渡幅的单纤维电位,其上升时间要短于300us。

多数肌电图医生用平均连续波间值差异(MCD)。

这一数值只计算连续电位的短程变化,一般连续一个小时MCD也不变化。

大多数计算机化的仪器都会有专门软件来自动分析颤抖,而且用数字或图来显示结果。

(三)颤抖的正常值与异常所见

颤抖的大小与肌肉的不同及年龄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阻滞出现一次以上,而且MCD值大于55us就属于异常,年龄小于70岁的正常人,伸指总测定的颤抖值相当稳定。

颤抖在体温36℃--32℃之间,每下降1℃,增加2-3us;在32℃以下,则每下降1℃,增加7.5us,同时复合的动作电位的波幅也下降,在低温情况下,递质释放减少,可以解释以上变化,如由35℃上升到38℃,不影响颤抖的结果。

除神经肌肉接头病以外、其它神经肌肉病也会有颤抖增大,一般先有颤抖增大到80—100us时才出现传导阻滞。

四、单纤维肌电图在临床应用

(一)运动神经元疾病

SFEMG可以显示Mu的不同功能障碍程度,对于诊断和判断预后是有价值的,在传统肌电图未发现异常以前出现SFEMG异常对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损害有价值。

(二)周围神经病

周围神经损害同样可以出现颤抖增大阻滞,纤维密度增加在再生过程中,这些变化更为明显,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可以在伸指总肌上看到以上的变化,但糖尿病和尿毒症不明显。

(三)神经肌肉接头病

正常人在测定20对电位时可以有1对颤抖增大,如果有大于2对电位颤抖增大或2个以上阻滞就说明神经肌肉接头传导有障碍,全身型MG有85%-95%SFEMG异常,眼肌型只有面肌颤抖变化,统计学看不出颤抖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程相关。

但是用Tensilon后颤抖缩小,阻滞减少。

(四)肌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般可以有纤维密度增高和颤抖增大,但有也可以看到颤抖异常缩短的现象,这说明经过肌纤维退变、再生以及神经再生重建1个Mu。

纤维密度的增加可能在重组时,局部分布不均的结果。

正常肌电图

—、插人电位•

是指针电极插入、移动和扣击时,电极针尖对肌纤维的机械刺激所诱发之动作电位。

正常肌肉此瞬间放电持续约100ms,不超过1s,转为电静息。

(一)终板噪音

当针电极插人运动终板及附近时,可出现低电压(100pv左右),短时程(0.5~20ms)的负相电位、称终板噪音。

(二)神经电位

针电极插人瞬间突然发生的一串负电位,30~50Hz/s.最高可达100~130Hz/s,第一相为较高振幅的负相电位,第二相为正相、振幅偏低的双相波(电压200mv左右、时程多在2ms以下),患者有痛感,移动电极消失。

(三)肌痉挛电位

插人电极后,病人常感疼痛,肌纤维痉挛,出现短时程低电压电位,称肌痉挛电位。

可见局部肌纤维抽动。

二、电静息

当电极插人完全松弛状态下的肌肉内,电极下的肌纤维无动作电位出现,荧光屏上表现为一条直线,称电静息。

三、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肌肉在轻微主动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称为运动单位电位,它表示一个脊髓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肌纤维的综合电位或亚运动单位的综合电位。

正常运动单位的特征知下。

(—)波形

由离开基线偏转的位相来决定,根据偏转次数的多少分为单相、双相、三相、四相或多相。

一般为双相或三相,两者共占动作电位波形的80%,单相占15%,多相小于10%,通常小于4%。

(二)时程(时限)

系指运动单位电位从离开基线的偏转起,到返回基线所经历的时间。

若做到精确,一块肌肉需测定20个以上运动单位时程的平均值。

运动单位时程变动范围较大,一般在3~15ms范围。

(三)电压

系指亚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时产生的运动单位幅度的总和,即正相峰值加上负相峰值。

一般为100--2000μV,最高电压不超过5mv。

(四)运动单位的波形、时程、波幅可受各种生理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1.年龄4岁以下多相电位多见:

时程随年龄增大而延长,与其波幅无明显关系。

2.低温、缺氧①时程延长,温度改变1℃,时程改变10~30%;②波幅降低,温度降低1℃,电压减小2~5%;③多相电位可增加。

3.肌肉不同肌肉其时程不同,胫前肌多相电位可达12%,面肌时程为四肢肌肉时程的1/2,其波幅也最低,而四肢肌较高。

4.疲劳多相电位增加,时程缩短。

5.电极双心针电极较同心针电极时程短;而同心针电极较表面电极更短。

四、不同程度随意收缩时肌电相

1.单纯相轻度用力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型。

2.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分集,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称混合相。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

神经元性疾病肌肉重收缩时,单个或几个运动单位电位高频发放,称高频单纯相。

肌病时,肌肉明显无力,但出现密集的高频干扰相,亦称病理干扰相。

异常肌电图

—、插人电位异常

表现为插人电位延长,系肌膜对机械刺激兴奋极度增高所致。

(一)插人电位

可由正锐波、纤颤电位、束颤电位、肌强直电位、正常运动单位及低电压短时程电位组成。

(二)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

见于肌纤维严重萎缩,被结缔组织及脂肪代替所致。

(三)肌强直电位

针极插人或挪动时的瞬间所猝发的高频放电,其波幅和频率先大后小逐渐衰减。

扬声器上可闻及轰炸机俯冲或摩托车发动机样特征性的声音。

(四)肌强直样电位

针极插入后猝发的一系列高频电位波形和频率未见递增递减,而是电位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或呈节律出现。

移动针电极时可诱发;呈节律出现时,可见该组电位波幅递增或递减,扬声器上出现蛙鸣的“咕咕”声。

二、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出现各种自发电位

(—)纤颤电位

为失神经单个肌纤维“自发性”活动所产生的动作电位,波形为单相或双相,少数三相,双相多见。

起始常为正相,随后继以负相。

电压一般为25~300μV,也有1000μV者;频率2~30Hz/s;时限0.5~2ms,偶见5ms。

扬声器上出现不规则的嗒嗒声,如雨点落在橡皮地上的音响,电位密度增多时,似稀饭开锅之“卜卜”声。

一般在肌肉失神经支配15~21天“自发”地出现。

(二)正相电位(正锐波)

为一起始较快,紧随一较慢的逐渐衰减的负后波呈v字形。

时限为10~20ms,电压50~2000μV。

一般在神经损伤后5天出现。

扬声器上出现粗钝的“砰砰”声。

(三)束颤电位

系一自发的运动单位电位。

时限宽、电压高,此为单个或多个运动单位所属肌纤维兴奋后自发性收缩,临床上肉眼可见肌束颤动。

1.单纯束颤电位波形在四相以下,时限在2~10ms,电压100~2000μV。

一般认为属良性束颤,常为神经肌肉系统有生理变异,如低血钙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所引起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仅有束颤电位不能诊断有失神经性病变。

2.复合束颤电位波形在五相以上,时限为5~20ms,电压一般为100~500μV。

有时可高达4rnv。

为病理性,常因慢性前角细胞病变所致,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受刺激所引起。

因此常与纤颤电位等失神经电位同时出现。

(四)运动单位电位的异常

系正常的动作电位在肌肉松弛状态时呈自发性地爆发。

有时一簇簇地呈类似束颤电位的形式.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痉挛性瘫痪、神经干被压及面肌痉挛等。

五、群放电位

是指自发电位的一种,呈节律性、阵发性放电,常见于不同的病理过程如震颤、阵挛搐搦等。

频率为4-11Hz,时程为50~100ms,振幅3mv以下。

波型多样,由正常的动作电位或多相电位组成。

群放电位的时间间隔,多数较规律,但亦有不规律者。

三、随意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多相电位

动作电位波形在5相以上(包括5相在内)称多相电位。

正常肌肉收缩时,多相电位一般不超过总动作电位数的4%,超过15%以上者为异常。

1.群多相电位组成多相电位的每一个棘波的时程与正常的双相或三相波的棘波时程相同,即在3ms以上,波形呈锯齿状,位相在5~10相,扬声器上出现粗钝之辗辗声,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或陈旧性神经损伤疾患。

2.短棘波多相电位组成多相电位的每一个棘波时程较短,多在3ms以内,呈刺状起伏似毛刷样,多在10相以上,波幅不等常低于300--500μV,扬声器上出现磨钝声或玩具机枪声。

多见于肌源性疾病、神经变性或神经再生时。

在急性神经病变时,多相电位是最早出现的异常电位,得病后在24h以内即可产生,而正锐波都要在5天后才出现,纤颤电位要在2~3周后才有。

机理:

神经受损时或神经功能在恢复过程中,神经纤维束中各纤维的损害或恢复的程度不一,因而使同一运动单位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与引起肌纤维收缩的时间先后不一,使各肌纤维不能同时活动而使动作电位呈现多相。

意义:

1.单纯多相电位的增多,并不能确定所检肌肉病变是由于失神经性损害或原发肌病所引起。

2.多相电位增多.伴有各种失神经电位,说明有失神经性损害。

3.如果多相电位有中等数量以上的增加,伴有少量纤颤电位,并局限于某一肌群,表明有轻度失神经性损害。

4.如果多相电位数量很少,而有大量失神经电位,表明有严重失神经性埙害。

5.如果仅有较少量中度多相电位(位相在10相以内),而有很多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又无明显的失神经电位,可能并非真正有神经损害而仅为神经肌肉系统的疲劳或抑制,也可能是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征象。

6.如果有多相电位增多而无神经电位出现,肌肉作最大收缩时又呈现干扰相,则可能是原发性肌病。

(二)巨大电位

在肌肉随意收缩时所产生的一种特大的动作电位,称巨大电位。

这种电位频率一般为1~10Hz/s,时程5~30ms,振幅在4mv以上,最高可达25mv。

一个巨大电位可相当于50个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1.同步电位正常肌肉在持续性收缩时各个运动单位是交替活动,就出现互相干扰的非同步性放电;在脊髓前角细胞病损时,使细胞膜丢失了绝缘性,该前角细胞的兴奋常波及邻近细胞,或者由于病损的前角细胞与邻近正常的细胞组成了侧支联系,使两个运动单位同时收缩;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末梢神经支在病损后形成大量侧支,支配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使两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发生了联系,此时非同步性放电即变成同步性放电,而使得动作电位振幅增大,形成巨大电位。

这种巨大电位称同步电位。

凡波形呈单相、双相或三相的巨大电位,是完全性的同步电位。

凡呈多相波形的巨大多相电位,是不完全性同步电位。

机理:

一般认为在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时,小的前角细胞首先变性、消失,残留的大前角细胞则支配了原来小前角细胞所支配的肌纤维,因而使神经支配比率增大。

并且由于残剩的前角细胞代偿作用而形成大的电位原,从而形成高振幅的巨大电位。

此外,由于前角细胞变性破坏时,前角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因而使其他前角细胞间易于出现兴奋的同步性,亦是形成巨大电位的因素。

主要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及脊髓灰质炎。

2.再生电位再生电位与同步电位习惯上均称巨大电位。

往往在神经损伤后,特别是神经断裂再吻合后数月至1~2年,出现的巨大电位称再生电位。

其波形可以是单相、双相、三相或多相。

再生电位的出现,常提示失神经性损害是陈旧性的。

神经再生早期,肌肉在作随意收缩,或在针电极插人时,均可出现或诱发一时程短(1~5ms)、振幅低(10~15μv)的多相电位,称新生电位或初发再生电位,其形态似小齿状在基线上起伏。

新生电位的出现说明神经开始有再生现象。

一般要在损伤后3个月左右,要

比临床上可见的肌肉收缩早1~7个月。

新生电位的产生,最初振幅小、电位多,以后随着神经的逐渐恢复,新生电位也逐渐增大、增多,位相则减少。

这是因为神经恢复过程中肌纤维是一个一个地相继接受再生的神经纤维的缘故。

机理:

是因为再生的神经纤维支配了较多的肌纤维,从而使单个运动单位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增多(亦即神经支配比率加大)的缘故。

同步电位与再生电位都是巨大电位,可根据其出现的先后区别。

同步电位在前角细胞病变后数日即可出现,而再生电位则要在神经损伤后数月才有。

同步电位见于病变脊髓节段的所有支配肌肉,范围较广泛;而再生电位仅见于一定部位周围神经损害的远端支配肌。

(三)运动单位电位同步

系指在一块肌肉横向间距1~1.5cm以上,两个针电极与肌纤维走向成直角的条件下,两个针同时录取运动单位电位时,两个电位同时出现。

最好在肌肉收缩频率控制在3~12Hz/s时,作持续1~2min观察;正常肌肉可有20%的电位同步,在80%以上电位同步时为完全电位同步;多见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