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594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docx

论钱钟书《围城》 的艺术特色目录引言……………………………………………………………………………… … 1

一、多元化的幽默讽刺 ……………………………………………………… … 1

(一)对人物出场的形象进行刻意的讽刺。

…………………………………… 1

(二)从人物语言描写上进行幽默讽刺………………………………………… 2

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3

(一)借鉴描写技巧,深入分析心理。

………………………………………… 3

(二)透视人物言行,探索内心世界………………………………………… 4

(三)描写人物虚荣心,揭示人性特征 ……………………………………………… 5

三、新颖独特的比喻手法 ……………………………………………… ……… 5

(一)比喻新颖独特 ……………………………………………… ……………… 5

(二)比喻的趣味性……………………………………………… …………… 6

(三)比喻形式多样化……………………………………………… …………… 6

(四)讽刺性比喻的运用……………………………………………… …… 6

(五)比喻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 …… 6

四、意寓深远的象征……………………………………………… ……………… 7

(一)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 …… 7

(二)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 ………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9

论钱钟书《围城》 的艺术特色摘要:

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 在当今文坛上享有新《儒林外史》 的美誉。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去阐述《围城》 的艺术特色。

一、作者用讽刺性的幽默贯穿全文,描写人物形象。

二、作者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技巧,透过人物言行举止,描写作品中各种人物的虚荣心理三方面把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

三、新颖独特、形象生动又带趣味性的比喻处处见风芒;中间还运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

四、《围城》 不仅是作为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而且也是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

关键词:

《围城》;幽默讽刺;比喻;心理描写;象征;

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 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的文学艺术成也是十分突出的。

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 的美誉, 它继承了《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的宝贵传统,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崭新的创造。

如杨绛女士所言:

“他的‘痴气’,使《围城》 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

他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

”[1] 作家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

语言风趣幽默, 妙趣横生。

人物形象丰富、生动, 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 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 古今中外的典故等, 纷至沓来。

采用独特的象征, 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以漫画式的笔法讽刺时弊, 描摹人物世态, 调侃

"芸芸众生", 神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所思所想, 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情思与微妙的心理情绪。

下面就《围城》 的艺术特色作一分析:

一 、多元化的幽默讽刺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 的一大亮点,本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淋漓尽致。

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生动活泼。

(一)对人物出场的形象进行刻意的讽刺

《围城》 中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

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人形神毕露。

例如出场一次的“哲学家”褚慎明,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

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每位读者可以轻易的看出。

再如三闾校长高年松,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但我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 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

自称诗人的“曹元朗”,其实也是一位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文痞。

还有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授的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英文外语系任英语教授。

为了杜绝后患,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蓄意搞垮方鸿渐,勾勒出了一个厚颜无耻,奸诈恶毒的人。

像这样的事例,在《围城》中随处可见。

在作家的笔下化作一幅幅讽刺性的漫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体验到并享受阅读的快乐。

(二)从人物语言描写上进行幽默讽刺

《围城》中运用文言文,英文词对人物形象也进行了讽刺。

钱钟书是个博学者,他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精深的英文知识,因而他用文言文和英文词语进行讽刺,使他的小说达到了很好的讽刺人物效果。

如:

张吉民接待方鸿渐时所说的一段话:

“ Hello!

Doctor方,好久不见!

”“ Sure!

have a look see!

”““Sure!

值不少钱呢,Pleny of dough。

并且这些东西不比书画。

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er。

磁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菜盛饭。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

吃饭,那就用那个康熙窑‘ ‘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 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

”[2] 在这里,作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张先生那种崇洋媚外的丑态,讽刺了他善于卖弄自己,炫耀自己的走狗身份。

通过引用洋泾浜英语,没有使张吉民成为一个陈旧的象征性人物,而是成为一个生活在上海大都会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买办。

这一段话的妙处,不在于张吉民是个妙人或者他的浅薄难于识破,而在于只用很经济的笔墨,无需另加评语便把这种浅薄准确地展示了出来。

无怪乎钱钟书在前面曾用绝妙的比喻提醒过读者留意这段话,这一比喻就是:

“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 直接借用外国字,模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也许鼻音学得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鼻子的中国人。

他说“ very well”二字,声音活像小洋狗在咕噜--vurry wull。

”[3]

这段描写作者大量运用了英文,生动形象描画出张先生那种“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丑态,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他的可憎形象极具讽刺性。

正如方鸿渐认为的,他说的英文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 大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主观情绪。

钱钟书先生除了英文知识很好外,他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有着丰富文言文功底。

在《围城》 中,钱先生灵活地运用了文言词语对人物进行刻画与讽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言词语是指文言文中所使用的词语,在古代曾经作为基本词语来用,但在现代文学中一般少用。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有意恰当使用文言词语能更好的突现人物性格,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写到方遯翁时,就有下面一段话:

“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要洋人取要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

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4]

这里的“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不若吾家”是一句文言文,作者通过这一句话就讽刺了方遯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又如《围城》 中方遯翁劝戒儿子方鸿渐的一封家书中如此写道:

“ 吾不惜重资,命汝千里负笈,汝埋头攻读之不暇,而有余闲照镜耶?

……吾不图汝甫离膝下,已濡恶习,可叹可恨。

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悲秋,吾如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

”[5] 方遯翁文如其人:

喜欢用典、自矜、偏狭、保守、迂腐。

通过家书,使得方遯翁这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却又不死心不息的封建遗老形象跃然于纸上。

就讽刺了方遯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成功地勾画出了方遯翁般的身居二十世纪思想还是遗老的乡绅们的空虚和矫揉造作。

讽刺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

《围城》 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

除了英文词和文言文的运用外,幽默讽刺可以说在《围城》

中贯穿始终,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都在真实的基础上不作空泛的指责,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

如对学国文要出洋深造的分析其它学科“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可掬,只要国文是土货国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

这里的“洋气可掬”和“外国招牌”,语言尖锐泼辣,对于新学科的内涵,一些留学观念,再没有比这样的讽刺更彻底的了,方鸿渐从爱尔兰人手中买到廉价的假文凭后,回信反劝这个骗子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戏言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6] 用喜剧性的语言发出悲剧性的感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导致外交的失败。

又如方鸿渐同赵辛楣斗口,书中写道:

“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

’”[7]

“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这句话本来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这里通过人物的口点出,就为读者撩开了这块遮羞布,暴露出里面的肮脏东西,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可以说《围城》的语言处处是幽默,时时有讽刺。

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一)借鉴西方心理描写技巧,深入分析心理。

作家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尖锐的笔法去刻画人物心理。

《围城》 中的讽刺幽默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的技巧,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观察和分析,深层次地进行艺术挖掘。

如:

当唐晓芙知道方鸿渐初次见面后的大谈女权是为了引自己对她的注意时,心中一阵窃喜。

接着方鸿渐又请唐晓芙吃饭,唐晓芙因和表姐赌气而去和方鸿渐共进晚餐,这时唐晓芙对方鸿渐已经有了好感。

后来她留下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写出了少女初恋的心理。

尔后又答应方鸿渐去自己府上拜访,以及两人到后来恨不能时时刻刻见面了,可以看出唐晓芙这时对方鸿渐已经有了爱意。

到最后在方鸿渐没有接受苏文纨的爱后,苏文纨在唐晓芙面前对方鸿渐以前的行为进行了添油加醋下,唐晓芙愤然地在方鸿渐面前指出他以前的糟糕行为后, 这时方鸿渐无地自容。

唐晓芙觉得自己过分,鼻子酸了。

方鸿渐在雨中伤心地回家,唐晓芙担心方鸿渐会出事,在雨后出门打电话到周家询问。

接着引起一场误会,唐晓芙又气又恨。

直到最后方鸿渐把以前所有的信寄还给了唐晓芙,唐晓芙对自己的冲动后悔,又觉得自己不应该完全听信表姐,心中放不下方鸿渐。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晓芙生病了好几天。

作者在文中没有对唐晓芙这个人进行反面的批判,而是细致入微的,深层次的把一个少女的初恋的心理写得非常入神。

又如对老处女范懿装腔作势的心态在描写过程中格外细腻。

辛楣说这儿太闷得很,没有玩儿的地方,范懿说:

“可不是吗?

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

”辛楣说曹禺是个伟大戏剧家,范懿快乐得拍着手掌道;“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

”高校长进来,辛楣乘机把首席让出来,高校长想了想后不同意,仍旧要辛楣坐,辛楣不肯。

高校长让给范懿,“范小姐只是笑,身子像一条饴糖粘在椅子上”。

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

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

一会说丢了手提包,让辛媚陪她回汪家去取。

[8] 心理神态,逼真如画。

既不失幽默,又颇具讽刺色彩。

  

(二)透视人物言行,探索内心世界。

他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露出内心世界的丑陋之处,嘲笑人物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

比如方鸿渐

第一次邀请唐晓芙到外面吃饭。

方鸿渐早早地来到饭店,却又拿不准唐小姐究竟能不能来,心里焦急而又十分矛盾:

“他虽然耐心等着,早已不敢希望。

点了一支烟,又捺灭了;晚上凉不好大开窗子,怕满屋烟味,唐小姐不爱闻。

他把带到银行里偷空看的书翻开,每个字都认识,没一句有意义。

[9] 这里细致地描写了方鸿渐的几个细小动作,进而把方鸿渐烦躁和无可奈何的心绪表现出来。

又如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就职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就很有讽刺意味。

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却偏要撒谎骗取别人的好感。

半路上,他因为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借口用别人的伞,他带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却不愿意给一些仁丹于身体不适的孙柔嘉服用。

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

但不给药服下,又显得过于小气。

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以一瓶鱼肝油丸给孙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呕吐。

作家还一次次形象的描写,把李梅亭吝啬心理步步揭露,给人们以厌恶之感,其正人君子的虚假就表现了出来,这样子写语言不失讽刺意味。

达到幽默的效果。

(三)描写人物虚荣心,揭示人性特征。

钱钟书还善于通过作品中各种人物的虚荣心理的描写来揭示人性的颓败。

在《围城》 里,虚荣满街在跑,如苍蝇灰尘,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买假文凭的方鸿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姐等等。

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陆子潇说在抗战前有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闸北“补筑”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沦陷区的故宅放大了几倍,所以日本人能烧杀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乌托邦的产业和单相思的姻缘。

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俩联袂名为道喜,实为“侦查”时,都向孙柔嘉虚报当的嫁妆,一个说家俱堆满了新房,一个说衣服多得穿不完。

这里形成很有意味的对称结构,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高雅与粗俗相距千里,但在虚荣心上是一致的。

三、新颖独特的比喻手法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 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

“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不学不博依,不能安诗”这两句话足以证明他对于引类取譬能力的重视。

用他自己的话说:

“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10] 有人统计,在《围城》 这部23

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数百条之多。

[11] 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阅读此书就像进入一个繁茂的花园,令人目不暇接。

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阔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围城》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第一,比喻的新颖独特性。

小说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比喻新颖独特,形象而又巧妙。

例:

“(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车夫定在暗笑。

”[12] “(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13] 把谎比作玻璃,以及把牙根肉比作侠客块垒不平的胸襟,让人觉得新鲜别致。

再举一例,赵辛媚初遇方鸿渐:

“赵辛媚和方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方鸿渐是一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的读本。

”[14] 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分得很开,因此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媚既轻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第二,比喻的趣味性。

《围城》 中机智幽默、妙趣横生的比喻就常常让读者会心一笑。

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与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

“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象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象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15]

第三,比喻形式多样化。

《围城》 中比喻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化。

在这部小说中,各种形式的比喻都有:

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意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夹成为一体。

[ 16] 这是一个隐喻。

据说曹元朗在十五岁时早下决心不结婚,一见了苏小姐,十五年来的人生观像大地震时的日本房屋。

[17] 这是一个明喻。

她(胖女人)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

[18] 这是一个借喻。

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嘴唇碰一碰

《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指脚,一种近而远之的亲近。

[19] 这是一个博喻。

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表现近而远之的亲近,传达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微妙心态,令人拍案叫绝。

第四,讽刺性的比喻的运用。

《围城》 中还擅长于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使人忍俊不禁,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

如:

“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

文章评到: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着包丑;小小一方纸能反一个人的空蔬,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和,没有包裹。

”[20]

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晴的功效。

第五,比喻中夹着多种修辞手法。

除上述几点以外,《围城》 中的比喻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例:

(陆子萧)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子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21] (高松年)

把表情整理了一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刀刮。

以上

第一例里夹杂着拟人的手法,

第二例则融进了夸张方法。

这样明显地加强了比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效果更强烈。

除这两种之外,小说中还大量采用了对仗、反衬、民谚等其它修辞手法的技巧,使得语言活泼又意味深长。

四、意寓深远的象征“《围城》 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

”[22] 小说以“围城”为题,“围城”--被围困的城堡,是一个文学的意象,一个生动的象征,分析起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值得探讨。

(一) 作为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

写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褚慎明等酒楼小聚,席间褚慎明大言不惭,吹自己怎样和罗素谈结婚离婚的事,引出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文纨接着引出了“围城”意象,她说:

“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法语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3]

这段话为主人公的“婚姻”埋下了伏笔,也是全书的主题。

暗示方鸿渐的婚姻是场犹豫不定的追寻游戏。

在归国途中,在鲍小姐的追求和引诱下,与她一起“勾搭”。

在苏小姐、方鸿渐、唐晓芙的错位追逐中,终难成眷属,最后,被精明、工于心计的孙柔嘉擒拿到手。

开始,方鸿渐以为孙柔嘉只是个女孩子,事事都要请教自己。

待到订婚时才发觉,她在羞缩缄默的外表下有着“专横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

所以订婚一个月,方鸿渐“仿佛有了女主人”。

[24] 结婚之际经赵辛媚提醒,方才警醒。

此时,却已深陷“围城”。

从此,他们二人陷入传统的琐碎缠绕的日常生活。

传统与其守护人孙柔嘉日益成为方鸿渐的暴君与精神囚笼。

方鸿渐最后与孙柔嘉决裂,准备到重庆去,而重庆未必不是另一个“围城”。

这是将人类的婚姻活动比喻成具体的城堡形象。

而“被围困的城堡”又表现出进入城堡的婚姻男女的那种欲逃不得无法摆脱的心理尴尬;同时,城堡又吸引着千万的男女鼓舞着进城的热情和勇气。

城内城外的人表现出一种行为的“悖论”,用“围城”来比喻十分传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围城”不仅象征了方鸿渐、赵辛楣等人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同时也象征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蕴含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二) 作为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

“围城”作为比喻意象并不仅仅停留在“婚姻”问题的“所指”上,“围城”更在一种文化的层面上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它的“能指”是开放的。

1989年左右拍摄电视连续剧《围城》,钱钟书的谈话揭示了“围城”的文化意义,他对编导孙雄飞说:

“天下是矛盾的,不普及就变成名贵。

什么是‘时髦’?

就是不普及。

一变普及就不‘时髦’了,这和人生、‘围城’的意义是一样的。

”[25] “时髦”和“不时髦”相互转化,恰如城堡外的人朝里冲,冲进去便是名贵的“普及”,一普及便掉价,恰如婚姻中人的离婚愿望。

所以说,冲进“围城”和逃出“围城”,不仅仅指人的婚姻活动,还可以象征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的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

人的活动,常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悖反”状态,为实现某一种目的做起,实现目的后常常找到的是空虚,又会对成功有一种否定。

例如《围城》 中方鸿渐的活动,实现与孙柔嘉的婚姻,固然是他冲击的围城,同时,回国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

去三闾大学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

在漫漫旅途上望眼欲穿想到达目的地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

种种的冲击都收获着失落和空虚,都否定着冲击行为的本身,但冲击却没有停止,热情在焦灼地燃烧,希望永远是那座远方的城堡,这正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类在生命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喜剧意义上的荒谬和悲剧意义上的崇高。

我们来看钱钟书借方鸿渐之口怎样扩展这种“围城”的象征意义,方鸿渐说:

“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

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

[26] 写到这里,我们会自然地想到钱钟书在《管锥编》 中分析《诗经》 时所谈到的“在水一方”的人类“彼岸”意识,分析《老子》 时所阐释的“反者道之动”的运动哲学。

[27] “围城”意象是一个包含辩证法智慧的文学意象、文化意象和哲学意象。

《围城》 因而成为一部形象的哲学。

《围城》 从艺术特色上来说称得上是一部传世佳作。

幽默、辛辣、讽刺的笔调,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新颖独特的比喻,时而让你开怀大笑,时而让你感到悲哀,对现实的悲哀、对旧中国的悲哀。

整篇以妙喻、幽默作外表,令人回味,令人遐想和感叹,让文章有了更意寓深远的象征意义。

使得作家和他的作品同样够成了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

参考文献:

[1]、杨绛:

《钱钟书与〈围城〉》 电子版1985年12月

[2][3][4][5][6][7][8][9][12][13][14][15][16][17][18][19][20][21][23][24][26]

钱钟书:

《钱钟书精品集》 [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0:

 322-492

[10] 程帆:

我《听钱钟书讲文学》 [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1] 黄维梁:

《与钱钟书论譬喻》 [M] 香港《明报月刊》 [J](172) :

 98

[22]《钱钟书研究》 

(1) [M]:

 240

[25] 陆文虎:

 《钱钟书研究采集》 [M]

(1) :

 220

[27] 《管锥编》 [M]

第二册:

 442-448

致谢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非常感谢汉语言专业指导老师的帮助,在论文思路和写作过程中,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