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5995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docx

滨海中学备课组活动记录八年级

滨海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逄洪洁

活动时间

第二周(9.4)

地点

办公室

参与活动成员:

逄洪洁、丁瑞才、王强、魏钧敏、丁源勇

主持人

逄洪洁

缺席人员及原因:

活动课题

布置本学期工作

研讨记录

一   备课组工作安排:

1.制定教学计划。

2.教学常规:

学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节课训练重点,做到重点突出,分量适中,不要面面俱到。

作业统一布置;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

学案分工:

逄洪洁: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丁瑞才:

第三单元、

王强:

第四单元丁源勇:

第五单元魏钧敏:

第六单元

3.教学案例

数量:

期中一个,期末一个。

内容:

a.如何召开备课会议;

b.本课时积蓄了哪些资料;

c.课堂实例分析;

d.练习设计与反馈;

e.课后感悟。

4.阅读工程、阅读书目:

《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操作形式:

专题检测、阅读报告

滨海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逄洪洁

活动时间

第四周(9.18)

地点

办公室

参与活动成员:

逄洪洁、丁瑞才、王强、魏钧敏、丁源勇

主持人

逄洪洁

缺席人员及原因:

活动课题

《三峡》集体备课

研讨记录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设想: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

(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

(水)对,词典上解释:

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

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

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

——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

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

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

——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

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

——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

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四读课文,知三峡。

——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读完老师评价。

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觉得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

(黑板上列出问题,学生发言,并上黑板展示)

怎样的山———————绵长、高峻

夏水有什么特征———————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凄凉、肃杀

五读课文,赏三峡。

——了解了三峡的地貌特征,着仅是撩开了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做到:

声音洪亮圆润;停顿有序,重音准确;倾注自己的感情;语速适中)学生自由品读,然后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五、品位语言的精妙。

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然后展示。

六、熟读成诵,记三峡。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着一切美好沉淀成为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1.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行文层次和内容,自由背诵。

2.和老师同步背,老师只强调关键字,词。

3.学生齐背。

七、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习内容还能准确地背诵全文,真棒!

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更在课外,今天老师给大家再布置两个作业:

1、把文章变为一篇优美的现代文。

2、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滨海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逄洪洁

活动时间

第八周(10.16)

地点

办公室

参与活动成员:

逄洪洁、丁瑞才、王强、魏钧敏、丁源勇

主持人

逄洪洁

缺席人员及原因:

活动课题

《与朱元思书》集体备课

研讨记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

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qing引入

1、多媒体展示:

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

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

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

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又称“四六文”。

作者: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夹岸”“泠泠”等的解释。

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

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

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

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

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戏石,直视无碍。

”;湍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

(学生讨论、总结二:

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

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

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

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

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

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

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

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

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

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

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

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

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

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

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

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

教师总结:

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

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

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

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

(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

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

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

如:

《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滨海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逄洪洁

活动时间

第十周(10.30)

地点

办公室

参与活动成员:

逄洪洁、丁瑞才、王强、魏钧敏、丁源勇

主持人

逄洪洁

缺席人员及原因:

活动课题

“十月:

让我们学会感恩”主题活动方案

研讨记录

“十月:

让我们学会感恩”主题活动方案

【引子】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一、指导思想:

鸟儿报答不了蓝天对它的恩惠,小草报答不了春晖对它的哺育,天底下所有的子女都报答不了父母无私的爱,天底下所有的学子都报答不了老师的呕心沥血……

古人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的美德。

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主动把爱心传递。

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父母、是家族、是这个民族的血液,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存在。

我们赖于生存的自然,学习、生活的环境,让我们享受着多少的恩惠,这一切的一切,需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用一个感恩的心来回赠。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会感谢、珍惜和感恩。

  2、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3、让学生懂得“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4、对全体学生全面的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班级“社会感恩文化”,其目的就是不要受传统“万般结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要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三、活动内容:

1、以“家庭教育投入调查”为起点,让学生充分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对前途、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2、以情感调动为切入点,开展培养感激父母的亲情、感激社会的胸怀、感激人生的激情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3、以培养学习责任感为落脚点,让感恩之情落实在学生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报效社会的具体行动上。

四、活动口号:

感恩无价,爱心永恒!

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争当“校园感恩之星”。

五、活动时间:

2017.10

六、活动对象:

七年级全体学生

七、具体措施:

1、利用学校及教室的宣传栏、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开展“上好一月主题班会”、“唱好一组感恩歌曲”、“阅读一组亲情文章”、“完成一套感恩作业”四项活动,增强育人实效。

3、评出优秀“我为父母献首诗”诗文朗诵节目,“感恩父母”优秀征文,评选“感恩之星”,并推荐参加学校的“感恩之星”评选。

滨海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逄洪洁

活动时间

第十三周(11.20)

地点

办公室

参与活动成员:

逄洪洁、丁瑞才、王强、魏钧敏、丁源勇

主持人

逄洪洁

缺席人员及原因:

活动课题

《藤野先生》集体备课

研讨记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

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

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

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

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

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

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

“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

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

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

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

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

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

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

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

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一1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

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

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

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滨海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组长

逄洪洁

活动时间

第十五周(12.4)

地点

办公室

参与活动成员:

逄洪洁、丁瑞才、王强、魏钧敏、丁源勇

主持人

逄洪洁

缺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