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12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台州市2019年4月高三年级调考试题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根溯(sù)源,中国散文的祖父祖母,并非文学,而是历史和哲学,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也就是说,中国散文的传承基因,浸有历史的骨血,含有哲学的精髓(suǐ)。

B.今年“诚信春运”给“车闹”“霸座”等行为人戴上“紧箍(kū)咒”,各地加大春运期间信用惩(chéng)诫力度,及时公示违规失信行为,让他们“一次失信,处处受限”。

C.寒冷的冬夜,羁旅异乡的人,用小刀缓缓削(xuē)着一枚风干的荸(bí)荠,渐渐露出瓷白的果肉,少时在水田里挖荸荠的回忆也渐渐走拢过来,与炉火一起驱散些许心中的乡愁。

D.在字里行间,穿越纸背的是典雅与豪气,一切都沐着阳光,融着祈愿,向着美好,一切都清新明朗,深挚隽永,难寻一丝一毫的矫(jiāo)揉造作,没有片言只语的自怨自艾(y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一3题。

(5分)

提起科幻电影,人们自然先想到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似乎中国的传统和科幻基本无缘。

【甲】而《流浪地球》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幻结合更完美,我们有能力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

【乙】这部电影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中留传甚广的“逃离”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拯救”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

【丙】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这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维度。

即便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呈现上还有瑕疵,但它开创的基于科学与想象的绚丽而宏大的叙事风格,在娱乐之风劲吹的中国电影中可说是空谷足音。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乎B.留传C.维度D.空谷足音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一百多年前的北京大学学生中,大多数官二代和富二代子弟都雇有仆人,他们在学校里常常被称为“老爷”,他们上学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希望毕业后能做官。

B.日前,全国首档寻访纪实节目《闪亮的名字》登陆东方卫视,以全新的公益力作擦拭“闪亮的名字”,节目首播收视率全国排名第二,登顶周四晚间综艺节目第一。

C.今年以来,随着政府工作力度加大,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及“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等相关内容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和运营,对我们这个汽车大国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5个字。

(3分)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

①。

被视作舆论声量重要参照指标的两微(微博和微信)数据即是明证。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16日首发的于敏院士去世消息,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光明日报法人微博上该消息的阅读量约2300万。

②。

回顾先生惊人的事业和沉默的人生,重温那段艰辛的岁月和不屈的探索,脑补他在黄沙大漠中大声吟诵“不破楼兰终不还”和《后出师表》的场景。

有网友留言说:

“③。

”追于敏院士这样的星,当然是出于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和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似乎又不止于此。

他在时代的漩涡中如何张弛,在功名和真理之间如何选择,又在时间的巨大馈赠面前如何淡然处之,都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着迷不已。

6.结合说明文字,为下方的图片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中两代航天科技工作者握手细节的内涵。

(不少于100字)

1月3日,嫦峨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74岁的嫦峨卫星系列总指挥叶培建,走向前排工作席喜极而泣的年轻人—嫦峨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一)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

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

不过在人类进入石化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

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摘自《自然科学》,2013)

(二)

1月18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

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发展还是要环保?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

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

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空气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

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

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

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

(摘自2013第3期《Vista看天下》社评,有删改)

(三)

雾霾的泛滥非一朝一夕所形成,治理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该在顶层统一设计下,动员全民参与、全民行动。

政府要加强管理,对于一些重污染企业坚决重拳治理,在现有基础上治理并保护好碧水蓝天,杜绝以发展名义放纵污染;对于具有排放污染源的机动车辆进行适当的限行或禁行,鼓励民众以公共交通工具代行,减少开车出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另外还要借用舆论工具,传播环保知识,全面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摘自2014年2月23新华网董国昌文《雾霾治理亟需全民行动》,有删改)

(四)

9月29日,《城市蓝皮书: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在北京发布了。

蓝皮书指出,2016年中国一共出现8次大范围的、中度到重度的持续性雾霾天气,与2015年相比减少3次。

总体来看,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摘自2017年10月6日中新社报道《雾霾治理初见成效》,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中“雾霾天气形成”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雾霾天气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在静态的气象条件下长期聚集而形成。

B.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是大气中悬浮着的粒径小于2.5微米颗粒物。

C.石化燃料时代后的雾霾天气形成与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D.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到来,重污染企业和机动车辆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雾霾的源头包括火山喷发等自然界的污染源,其形成也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有关,所以雾霾是自然界早己存在的现象。

B.治理雾霾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污染源的工地、企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当然要治理,同时还要提倡多乘公交少开车。

C.雾霾的形成不是短时间的,因此,治理雾霾也不可能迅速见效,治理雾霾,既要有顶层的统一设计,也要从每个社会成员自身做起。

D.近年来,政府痛下决心,加强治理雾霾管理,包括采取一些短期应急措施,使雾霾出现的次数减少,对改善生存环境起到一定作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持续性雾霾天气次数减少可能有哪些具体原因,不超过50字。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I3题。

(20分)

塔下人家

沈念

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

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

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

”我和男孩说起25年前的记忆。

成长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

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

①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

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

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男孩恰是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

他的咿呀学语、玩耍嬉戏、学习成长,塔都是见证者。

塔看着人们来来往往,蹁跹游走,看着城市换着容颜,延展变迁。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房屋、水电路等各类基础设施苟延残喘、灰头土脸,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

男孩那张阳光灿烂的脸,自信,刚毅,活力潜涌,怎么看都不像是从老城区走出来的孩子。

“你到鱼巷子,离塔就不远了,我家就在塔下面。

”男孩的电话指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寻塔的经历,同样被人这般介绍而记住了呈“7”字形的鱼巷子。

过去多少年,远近渔民打鱼上岸,就在附近交易,鱼巷子久而久之闻名遐迩,是与塔一步之遥的水上集市。

②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

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

男孩的父亲在这里贩卖过鱼,生计所迫,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人要赡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源、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塔,看到过男人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

塔下住着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会踩一脚烂泥水。

男孩那一年喜欢上了绘画。

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去培训班,家里的一切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

贫穷并没有限制这个家庭的想象力。

男孩坚持了7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

男孩画过的速写本、用过的铅笔头,被夫妇俩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几个纸箱。

许多次,他们拒绝了友人资助的善意,却不知要如何述说陪伴、培养孩子的经历,好像是咬咬牙就走过来了,那些艰辛、隐忍和坚强却只字未提。

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从小就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

只有塔,是最熟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

然而似乎只要汇入城市的人流,这对夫妇、男孩和老街坊们,都变得从容、勇毅了。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

水在西边老城区划下一道边界,城市不断地往东走,越走越远,日新月异,人们的目光追随着这种“新”,只有老街如故。

男孩的家至今都没从老城区搬走,有些老街坊离开后会常回来看看,不知从哪一天起,老街巷也悄然变化。

那些曾经一成不变的店面——刻字厂、打鱼佬特色鱼馆、江清侠中西结合门诊、好帮手清洁用品批发、牙科诊所、兴旺布行……,屋瓦上叠积的尘灰,茂盛的茅草,走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看见”里,替换的是整修之后朴素洁净的新气象。

细心的人发现,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生;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

这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来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

男孩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饬过的塔。

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浮动着的欢喜心思。

我离开这座城市好几年了,挥之不去的城市影像里,众多的建筑标识在脑海中你起我落、熙熙攘攘,而塔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

谁也没有登上过塔去眺望水的风光,塔的实心结构,注定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特定坐标。

二十多年来,我也说不上有多少次一个人或陪外来朋友看塔,每一次的场景仿佛都是流动的,只有塔是坚定的不变者。

我和男孩每每谈起这座城市,都需要从塔出发,似乎这里是寻找宝藏的入口,似乎离开它就不能拼凑出一个记忆中的城与市。

男孩学业优异,大四时被选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交流,结束学业后他选择了回国,先去了上海,又回到北京,刚做出自己满意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设计作品。

这些年,男孩一边上学一边打工,靠自己去挣专业学习的高昂费用,从未停下迈进的脚步。

和他的父亲母亲一样,在困难面前,男孩从没有生发过退缩的念头。

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鼓舞他自己,向前走。

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蕴,赋予了年轻的他和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细微的,翻天覆地的,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有时我想,一座城市总是涌现出诸多变化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某些不变的东西更是珍贵的。

从我所认识的男孩及其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种珍贵。

忧乐之间,先忧后乐,忧中有乐。

男孩和他的父母,以及每一个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人,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从这里离开、归来的人,他们血液中流淌的,是豁达、勇毅、坚韧、无畏。

有谁能否认,恰是最普通的他们所坚守、坚持的这些品质,恰是他们怀着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进发,积淀成一座城市的品质、生机和变化。

(选自2018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周末文化版》,本文有删改)

10.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

(4分)

(1)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

(2分)

(2)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

(2分)

11.作者因老街巷悄然变化的欣喜之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6分)

 

12.简要分析“男孩”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3.根据全文,分析“塔的实心结构”这一说法在文中的多层内涵。

(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

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

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

“《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

与此戾也。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

“然则焚稿者非欤?

”曰:

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②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解】①亮:

同“谅”,诚信。

②必:

断定。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启其怠且忌矣启:

启发,引导

B.至于辽东之败至于:

到,到了

C.成区区之小让让:

谦让

D.非其史之遗遗:

遗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渊源皆出于此也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以其书可见也②泊牧以谗诛

D.①而不欺乎万世者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赞扬了魏征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品德,也指出他所以能直言进谏,是因为遇上圣明的君主。

B.本文还阐述了为君不掩己过的道理,着重指出保存谏诤文辞和事实的重要意义,批评了替君王掩饰、隐瞒的不良行为。

C.本文举出《春秋》“对君主、父母、贤德之人要避开其过错”的原则,作为唐太宗晚年愤恨魏征把谏稿写入史册的原因。

D.本文叙事说理,注意运用对照法,既写魏征等人因敢于谏诤而名垂后世;又写唐太宗后期不能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短句。

(3分)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2)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②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8分)

贺新郎

(南宋)刘过

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

“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

“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9.“菱花”是生活用品,“杜陵”指诗人。

(2分)

20.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一22题。

(6分)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①,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注】①反坫(diàn):

先秦诸侯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21.两则材料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和。

(2分)

22.两则材料,孔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管仲的?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2)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张溥《五人墓碑记》)

(5)九层之台,,千里之行,。

(《老子》)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说,人生需要规划与设计,事先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人生也就可以循序渐进,不会迷惘和盲目。

也有人说,人生即兴发挥很重要,我们无需规划设计,只管随机应变,须知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总会到达自己想要的远方,顺其自然就好。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高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

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

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

等我看到郑公把谏诤的事记录下来交付给史官,太宗因此大怒,减轻了对他的恩宠礼遇,丧失了始终如一的群臣道义,我没有一次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不慎重思考,而更加理解郑公的贤良了。

  唐太宗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

只是遵循公正罢了。

公正,不是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还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

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误以为前代没有谏诤的情况。

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于是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

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才开始憾恨郑公已经不在人世,还不曾知道他悔恨的萌芽就产生于这件事情上。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伊尹、周公对君主恳切地劝谏,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

这些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

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

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

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

那谏诤之事没有载入史册,这更加使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

  有人说:

“《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

”《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缺点,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缺点呢?

又说:

“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

”我说:

“焚稿的人是谁?

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

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焚稿当做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

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一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们的君主呢?

  唉!

用忠诚守义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也不欺瞒万世的人,就是郑公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