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实习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6666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门峡实习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门峡实习报告.doc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水利认识实习报告

专业: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班级学号:

000000000

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09月14号

一、概述

1、引言:

在2014年9月11日,我们港航三个班的同学到三门峡和花园口进行为期两天的水利认识实习。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

三门峡黄河大坝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

三门峡黄河大坝距市区不足20km,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黄河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

花园口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所以黄河的危险正是从花园口开始的。

花园口的流量和水位就是黄河下游的防汛标准,花园口水文站的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

2、实习时间:

2014年9月11日——2014年9月12日

3、实习地点:

三门峡大坝、郑州市花园口

4、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以认识为主,主要是让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了解大坝及有关部分的作用,以及对黄河的情况有所了解,开阔视野并对河道及其专业有关的知识发展方向有所认识。

同时让我们这些大学生走出课堂,领略江河湖泊的波澜壮丽,为进一步我们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专业基础。

二、实习内容

1、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规划中黄河干流水电工程的首建工程,也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

大坝和电站委托苏联电站部水利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设计,是苏联援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原设计中选定正常高水位360米,总库容647亿立方米,死水位335米,淹没面积3500平方千米,移民87万人。

原设计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

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

电站装机8台,总装机容量1160兆瓦。

1957年4月13日,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1960年实现拦洪,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在9月11日早上7点,我们港航3个班的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然后坐上学校租的车辆出发前往三门峡。

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最终到了三门峡坝区。

在短暂的经过中午的休息之后,我们先在旅店的会议室听了来自三门峡的一位王工程师对三门峡的简单介绍。

主要介绍了三门峡大坝的建造历程、大坝目前规模、三门峡的水文特性、三门峡的水库特征、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运用原则、调度情况、以及三门峡水库的巨大经济、生态效益。

会议过后,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三门峡黄河展览馆。

一进展览馆内入大坝及周围的山体建筑的模型,气势宏伟,令人难忘。

模型让我们对即将参观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充满了很多展望。

随后参观了里面的三个展览厅。

展厅里面展示了很多珍贵而全面的文字、

图片、实物等。

第一展厅分别从黄河母亲、黄河河情、黄河治理、三峡原貌、伟大壮举等方面对黄河、三门峡大坝的情况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

从先秦到民国254年,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

一旦决溢,北至天津,南至江淮都会受到洪水的侵害。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无时不下定决心治理好黄河,其间也取得了一些功效。

但最终的重担还是落在了三门峡大坝上。

三门峡大坝是“万里黄河第一坝”,相传大禹治水时疏浚河道,“斧劈三门”,形成神门岛、鬼门岛、人门岛,故名三门峡,鬼门居南,水流湍急,神门居中,狭不渡船;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还有研究古代漕运的遗迹“黄河古栈道”,以及张公岛、梳妆台等众多名胜古迹,均蕴藏着不少美丽的传说。

 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

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1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于1960年完工,对黄河的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结束展览馆的参观之后,我们终于开始对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参观。

同时也让

我们对三门峡水利枢纽有了更深的了解。

(1)三门峡选址:

三门峡谷具备当时建坝的多种有利条件:

一是三门峡谷是黄河中河道最狭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三门峡河谷水流湍急,建坝后容易发电;三是三门峡谷属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四是人门、鬼门、神门三岛属岩石岛结构,可作为坝基,有利于施工导流;五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是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积大,能最大限度减轻下游水害。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2)三门峡的曲折历程:

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没有一个工程像三门峡这样,从工程设计到建设,从运行到管理,历经曲折,既有规划、决策的教训,也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时成为全国水利界乃至于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955年7月30日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才终于形成。

周恩来总理三次亲自主持会议进行研究,提出来的“上下游兼顾,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指导思想,成为后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迫使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不得不进行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

1964年12月决定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四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

1969年6月又决定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

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

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5米时的308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方米每秒,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之后进一步改为“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对水量和泥沙进行双重调节,一般水沙年份水库可以达到冲淤平衡,可以保持长期有效库容,为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的经验也为三峡及小浪底水利枢纽广泛采用,许多国内外水利专家都为之赞叹。

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

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5米时的308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方米每秒。

(3)三门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

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总泻洪量9701m3/s,多年平均流量1350m3/s,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1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

(4)三门峡枢纽综合技术效益: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

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四十多年来,通过水库的调节,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方法。

其一,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门峡库区多年来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水域,是维持本区域生态平衡的最基本要素,是国家级珍禽动物白天鹅、鹤类的越冬栖息地,三门峡库区2003年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对调节地区气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二、为库区附近工农业用水提供保障。

三门峡库区黄河两岸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地表水源奇缺,地下水埋藏受地形限制,大都在100~400米,工农业用水主要靠提灌站抽取水库蓄水。

受水区人口100万左右,其中原水库移民约30万,城市供水人口30万。

另外库周还有8000多眼机井和民井依靠水库补给地下水,形成的近5.3万公顷水浇地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保障。

其三、三门峡水库改善水库的水质。

非汛期尽管有污染水体进入水库,但库体环境容量大,稀释自净能力强,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汛期水库基本不蓄水,净化能力大大降低,污水在河道内流程短,污染物难以降解,水体质量大为降低。

其四、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还为当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库不仅为三门峡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而且为相关产业创造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30万人口及数百家企业95%的用水量依靠水库供给,在建的100万只汽车轮毂、100万吨氧化铝、陕县2×30万千瓦热电厂及年产10000吨石墨等项目,都是建立在目前水库运用方式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三门峡水库就没有三门峡市,更谈不上三门峡的可持续发展。

参观结束后,我们回到了旅馆。

尽管身心疲惫,但我还是觉得自己非常开心。

在吃过晚饭后,我们早早就休息了,准备明天的实习。

2、花园口风景区

第二天9月12日早上,我们早早的在旅馆门口集合。

在简单的吃过早饭之后,我们就坐车或到学校。

在中午简单的休息之后,我们下午又重新出发,乘车到了花园口。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险工90号坝将军坝正对着景区大门,是万里黄河上坚固无双的一个坝头,坝体为浆砌石结构。

大门内测有一天看似公路的工程,实为黄河花园口堤防,长达数公里,可阻挡22300立方米|秒的洪水,为黄河沿岸构筑了一道防护栏。

1938年侵华日军攻陷徐州,沿陇海线西犯直逼郑州,武汉震动,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以水代兵”下令在花园口扒开了黄河大堤,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淹死了89万人,形成大片黄泛区,最终扒口四个月后武汉仍然失守,给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我们又参观了。

将军坝:

将军坝就是花园口险工90号坝,是万里黄河上坚固无双的一个坝头,是花园口险工的主坝,坝体为浆砌石结构,坝长120多米,根石深23米多,是黄河根石最深的一道坝。

花园口记事广场:

我们又在宋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花园口记事广场,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日军的侵华罪行,以及国民党为了阻拦日军使花园口决堤而对黄河中下游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

这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之心。

三、总结

实习中,我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了课本上无法交给我们的东西,这对我们平时的学习、日后的工作都有非凡的意义。

在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我们看到了宏伟的黄河第一坝,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对国家、人民和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

在参观三门峡大坝和花园口工程建造、工程构造的同时,也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增加了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开拓了视野,强化了民族自豪感。

两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的将来发展起到了一个跳跃点,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对将来走上港航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扎扎实实的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让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