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81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docx

十四正经足少阳胆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1.瞳子髎

作用:

疏风清热,明目止痛。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畏光羞明,迎风流泪,目翳,目痒,青盲,视物不明,内障,口眼歪斜,喉痛。

取法: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

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颧面神经,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额支。

刺灸法:

向后平刺或斜刺0.3~0.5,或点刺出血。

禁灸

别名:

太阳,前关,鱼尾,后曲。

 

2.听会

作用:

疏风清热,聪耳开窍。

主治:

耳鸣,耳聋,脓耳,齿痛,腮肿,口眼歪斜,下颌脱臼,面痛,头痛,聋哑。

取法: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

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丛。

刺灸法:

张口,直刺0.5~1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听呵,听河,后关。

 

3.上关

作用:

疏风清热,利牙通关,开窍益聪。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脓耳,口眼歪斜,齿痛,面痛,口噤不开,惊痫,瘈瘲。

取法:

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客主人,客主,太阳,容主。

 

4.颔厌

作用:

疏风清热,清头目火,镇静安神,活络止痛。

主治:

偏头痛,目眩,目外眦痛,耳鸣,齿痛,惊痫,瘈疭。

取法: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刺灸法:

向后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5.悬颅

作用:

清热散风,疏风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

偏头痛,目外眦痛,耳鸣,齿痛,面肿,鼻衄,热病烦满,汗不出。

取法: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同颔厌穴。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髓空。

 

6.悬厘

作用:

疏风活络,清热泻火,利气止痛。

主治:

偏头痛,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面肿,癫痫。

取法: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同颔厌穴。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7.曲鬓

作用:

熄风止痉,清热消肿,疏经活络。

主治:

偏头痛,颊颔肿痛,口噤不开,暴喑,颈项强直,目赤肿痛,呕吐,齿痛,小儿惊风,口眼歪斜。

取法:

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

同颔厌穴。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曲发。

 

8.率骨

作用:

疏经活络,熄风止痉,快膈和中。

主治:

偏头痛,眩晕,膈痛,烦满,胃寒,呕吐,小儿惊风,目疾。

取法: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蟀谷,率角,率骨,耳尖,蟀容。

 

9.天冲

作用:

疏风清热,宁心安神,定惊止痛。

主治:

偏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取法:

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处。

解剖:

耳上肌之后;有耳后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支。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天衢

 

10.浮白

作用:

疏风清热,痛经活络,软坚散结。

主治:

偏头痛,颈项强痛,目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肩靠不举,足委不行。

取法: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谷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同天冲穴。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1.头窍阴

作用:

疏风清热,通利耳窍。

主治: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耳鸣,耳聋,耳痛,口苦,舌强,喉痹,胸胁痛。

取法: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谷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枕骨,窍阴,首窍阴。

 

12.完骨

作用:

疏风清热,开窍明目,痛经活络。

主治:

头痛,耳后痛,眩晕,颈项强痛,颊肿,齿痛,喉痹,口眼歪斜,癫痫,疟疾,失眠,足痿无力。

取法: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附着落上方;耳后有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刺灸法:

向下斜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3.本神

作用:

疏风清热,熄风止痉,清神镇惊。

主治:

头痛,目眩,视物不清,颈项强急,小儿惊风,癫痫,呕吐涎沫,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胸胁痛。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关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解剖:

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直耳。

 

14.阳白

作用:

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益气明目。

主治:

前额痛,目眩,目痛,眼睑跳动,雀目,眼睑下垂,口眼歪斜。

取法:

在额前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

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5.头临泣

作用:

疏风清热。

清头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

头痛,目眩,恶心,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风,癫痫。

取法:

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临泣

 

16.目窗

作用:

疏风清热,活络止痛,开窍醒神。

主治:

头痛,目眩,目赤痛,目翳,视物不清,青盲,内障,鼻塞,面目水肿,齿痛,耳聋,小儿惊风。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7.正营

作用:

疏风清热,活络止痛,定眩止呕。

主治:

头痛,头晕,目眩,齿痛,唇吻强急,呕吐,恶心,项强。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8.承灵

作用:

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鼻渊,鼻衄。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0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9.脑空

作用:

疏风清热,清脑通窍。

主治:

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目赤肿痛,鼻塞,耳聋,耳鸣,癫痫,惊悸,热病。

取法:

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

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颞颥。

 

20.风池

作用:

疏风清热,醒脑开窍,聪耳明目,通络活络。

主治: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热病无汗,腰背肩疼痛,失眠,健忘,癫痫,瘿气。

取法: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在熊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刺灸法: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以免伤及延髓。

或平刺透风府穴。

0.3~0.5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热府。

 

21.肩井

作用:

疏经活络,理气豁痰,消炎通乳,利气止痛,活血催胎。

主治:

肩背痛,臂不举,颈项强痛,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汁不下,乳痈,瘰疬,落枕,痰雍,咳逆。

取法:

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

在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及副神经、肩胛上神经。

刺灸法:

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孕妇禁针。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膊井,肩解。

 

22.渊腋

作用:

理气宽胸,疏经活络。

主治:

胸胁满痛,咳嗽,腋下肿痛,瘰疬,肩臂疼痛不举。

取法:

在胸侧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

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经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分支。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禁灸。

别名:

泉液,泉腋,腋门,液门。

 

23.辄筋

作用:

疏肝和胃,宽胸理气,疏经活络。

主治:

胸闷,胸胁痛,气喘,吞酸,多涎,呕吐,腋肿,肩臂痛。

取法:

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

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神光、胆募

 

24.日月

作用:

疏肝利胆,降逆和中,清利湿热。

主治:

胁肋疼痛,腹胀,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取法: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

在肋下缘腹外斜肌腱膜中,腹内斜肌,腹横肌下为肋间内、外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神光、胆募。

 

25.京门

作用:

温肾健脾,化气和中。

主治:

肠鸣,泄泻,腹胀,腹痛,小便不利,腰膝冷痛,胁痛,脊强。

取法: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刺灸法:

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气府,气俞,肾募。

 

26.带脉

作用:

调经止带,疏经活络,清利湿热。

主治:

月经不调,经闭腹痛。

赤白带下,阴挺,疝气,腰胁痛。

取法:

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与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27.五枢

作用:

调经止带,强腰益肾,疏经活络。

主治:

赤白带下,阴挺,小腹痛,月经不调,疝气,便秘,腰胯痛。

取法: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脉和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28.维道

作用:

调经止带,温补下焦,利水通络。

主治:

腰胯痛,少腹痛,缩阴腹痛,赤白带下,阴挺,月经不调,疝气,水肿。

取法: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

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脉和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刺灸法:

直刺0.5~1.5寸。

艾柱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外枢。

 

29.居髎

作用:

散风祛湿,舒筋利节,强腰益肾。

主治:

腰胯疼痛,疝气,下肢痿痹。

取法: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浅层为阔筋膜张肌,深部为股外侧肌;有旋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30.环跳

作用:

散风祛湿,舒筋利节,通经活络。

主治: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挫闪腰痛,脚气,水肿,风疹,痔疮,带下,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取法: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刺灸法:

直刺2~3寸。

艾柱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髋骨,髀枢,髀厌,枢中,分中,环谷。

 

31.风市

作用:

散风祛湿,疏经活络。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腿膝无力,遍身瘙痒,瘾疹,脚气。

取法: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

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

在阔筋膜张肌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刺灸法:

直刺1~2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垂手

 

32.中渎

作用:

散风祛湿,疏经活络。

主治: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腰胯痛,脚气。

取法:

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

同风市穴。

刺灸法:

直刺1~2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中犊。

 

33.膝阳关

作用:

散风祛湿,舒筋利节。

主治:

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取法:

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虽《甲乙经》、《铜人》等均言本穴禁灸,胆临床应用本穴治疗膝关节寒湿痹痛,灸用甚效,而无不良反应。

别名:

寒府,关陵,关阳,阳关,阳陵,足阳关。

 

34.阳陵泉(合穴)(土)

作用: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舒筋利节。

主治:

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取法: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阳陵,阳之陵泉,筋会。

 

35.阳交

作用:

疏肝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

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厥,瘈瘲,癫痫,脚气,膝股痛,下肢痿痹。

取法: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

在腓骨长肌附着部;有腓动、静脉分支;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别阳,足髎,阳维,阳维郄。

 

36.外丘

作用:

疏肝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

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脚气,癫痫。

取法: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37.光明

作用:

清肝明目,疏经活络。

主治:

目痛,视物不清,夜盲,乳痈胀痛,膝痛,胫酸,下肢痿痹,颊肿。

取法: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

在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38.阳辅(经穴)(火)

作用:

疏肝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

偏头痛,目外眦,喉痛,缺盆中痛,腋下肿,腰疼痛,胸胁痛,下肢外侧痛,半身不遂,瘰疬,疟疾。

取法: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

同光明穴。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分肉,分间,绝骨。

 

39.悬钟

作用:

疏肝理气,壮腰健膝,祛风止痛,痛经活络。

主治:

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取法: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

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绝骨,髓会。

 

40.丘墟(原穴)

作用:

疏肝理气,通经活络,驱风利风。

主治:

颈项强,腋下肿,胸满痛,胁肋骨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足跟痛,转筋,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翳,中风半身不遂。

取法:

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

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丘墟,丘虚。

 

41.足临泣(输穴)(木)

作用:

清热泻火,疏肝利胆,清利头目,通经活络。

主治:

头痛,目外眦红肿疼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附肿痛,足趾挛痛,月经不调。

取法:

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

有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临泣

 

42.地五会

作用:

祛风明目,清热泻火,疏泄肝胆,通经活络。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内伤唾血,乳痈,腋下肿,腰痛,胁痛,足附肿痛。

取法:

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

同足临泣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43.侠溪穴(荥穴)(水)

作用:

清热熄风,启闭开窍。

主治:

头痛,眩晕,目外眦赤痛,耳鸣,耳聋,颊颔肿痛,胸胁支满,乳痈肿痛,膝股酸痛,足附肿痛,足趾挛痛。

取法:

在足背外侧,当4、5趾间,趾蹼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的趾背神经。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夹溪。

 

44.足窍阴(井穴)(金)

作用:

清热熄风,启闭开窍,清胆利胁。

主治:

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舌强,心烦,胸胁痛,呃逆,足附肿痛,失眠,多梦,热病,月经不调。

取法:

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解剖:

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侧动、静脉开成的动、静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刺灸法: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窍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