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92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附件3: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玉米是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农作物,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2003年以来,在市场的拉动下,我国玉米供求关系由供大于需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应偏紧的状况,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玉米产业发展,满足消费需求,在总结2003年《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玉米生产发展成效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贯彻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精神,制定措施,切实加强玉米生产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玉米生产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玉米面积、产量逐年增加,发展势头良好。

2007年,玉米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分别达到44216.3万亩、15230万吨和344.5公斤/亩,分别比2003年增加8114万亩、3647万吨和23.7公斤/亩。

玉米快速发展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做出重要贡献,2003-2007年,玉米总产增加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4%以上,位居各大粮食作物之首。

(二)生产布局日趋集中。

通过实施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促进玉米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2007年东北、黄淮海两大产区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0%,产量占全国的73%,比2003年均有所提高。

同时,西南地区玉米生产在畜牧业的拉动下快速发展,播种面积由2003年的6798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7416万亩,已成为我国玉米的又一个重要产区。

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旅游、农产品出口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实现了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的快速推进,成为鲜食甜糯玉米主要产区。

(三)品种和品质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我国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特别是农大108、郑单958、浚单20等一大批优质高产品种的大面积应用,使生产用种基本实现良种化,商品化杂交种比例达到95%以上,优质品种比重由2003年的28%提高到2007年的47%,鲜食玉米、青饲玉米等专用玉米异军突起,玉米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的需求。

(四)产业开发快速推进。

2003年以前玉米价格持续低迷,且存在严重卖粮难问题。

规划实施以来,优质玉米发展迅速,玉米加工业迅猛发展,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产销衔接稳步推进。

各地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发展专用玉米订单生产。

据统计,2007年全国玉米订单生产面积达到7940万亩,较2003年有较大增长。

同时,农业部与吉林省每年联合举办玉米产销衔接博览交易会,促进了玉米产销衔接和市场流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是龙头企业壮大,加工能力增强。

在中央和地方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税收等多方面扶持下,我国以玉米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一大批大型玉米加工龙头企业成长壮大起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长春大成、安徽丰原、河南天冠等多家大型深加工企业。

据统计,2004-2007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由1650万吨增加到3650万吨,年均增长30.3%。

目前,全国玉米加工能力达到6000多万吨。

其中吉林省玉米年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玉米产业已发展成为继汽车、化工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推动了玉米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是加工转化升级。

总体上看,现有玉米加工产品开发层次主要是淀粉和酒精类的初级产品,但近年部分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已通过技术研发和引进吸收,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开始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发展。

我国在化工醇生产技术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运用该技术生产1吨化工醇仅需玉米1.67吨,而以石油作原料则需要8吨,用玉米生产化工醇可节约成本40%,成本优势极为显著,还可使玉米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9.7%。

(五)生产效益逐步提高。

2003年以来,玉米加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需求增长,玉米籽粒市场价格逐年上涨,推动了玉米生产效益的提高。

据调查测算,2006年全国玉米平均亩产值504元,亩纯收益平均约108元,分别比2003年提高94元和46元。

全国最大的玉米生产省吉林2006年玉米平均亩纯收益211元,比2005年增加129元,增长158%。

玉米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增加了农民和地方政府的收入。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得益于财政支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生产指导,得益于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扎实工作。

为下一步发展玉米生产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坚持政策扶持。

2003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种粮大县奖励、燃料乙醇生产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玉米产业的政策措施。

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资金从2004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1亿元,增长30.17%;2008年农资综合直补比2006年增加了596亿元,达到716亿元;玉米良种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0亿元。

各地在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也积极出台有关政策,扶持玉米生产发展。

山西省出台玉米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吉林省设立2500万元的玉米螟生物防控等重大生产技术补贴专项;陕西省安排3500万元,对春播地膜玉米实行地膜补贴;甘肃省2008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内蒙古自治区安排950万元发展青贮玉米。

(二)坚持科技支撑。

2003年以来,国家利用种子工程、优粮工程和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专项资金,建立了一批良种示范基地、种子区试站,展示玉米新品种3500个,逐步形成以国家示范为导向,省级示范为重点、县级示范为依托的玉米新品种推广网络。

同时,2007年开始又大力推广以“一增四改”(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为核心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和技术到位率。

据不完全统计,玉米免耕直播、大垄双行栽培、生物防治玉米螟等关键技术的推广面积分别达到1.2亿亩、6000万亩、1000多万亩,增产增效十分显著。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通过遴选和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品种和应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实现了玉米增产方式的转变。

(三)坚持示范带动。

2003年以来,农业部及地方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了玉米优质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建立十亩试验田、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区和高产创建示范县等不同规模的高产典型,展示示范高产品种,组装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优化技术路线,辐射带动玉米生产发展。

2007年全国涌现21块亩产超1000公斤的高产田块。

山东省以示范推广“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为依托,开展玉米亩产千斤省创建活动。

陕西省以创建吨粮田示范村为途径,带动全省玉米生产。

这些高产示范田、示范方、示范区已成为专家的试验田、品种的展示田、技术的示范田和农民学习的样板田,高产示范、典型带动已成为加快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坚持生产指导。

近年来,农业部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部领导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关键季节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制度等,促进中央惠农政策落实到户,粮食面积落实到田,增产措施落实到位。

另外,农业部还组建了玉米专家指导组,每年在玉米生产的关键环节,组织专家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服务,并在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等新闻媒体分区域发布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各级农业部门也相应组建了集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地方玉米专家指导队伍,对玉米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供求分析

据有关部门预计,2007年我国玉米消费总量达1.49亿吨。

如果以年增长率3%预计,到2015年我国玉米消费将超过1.8亿吨。

由于玉米需求增长迅猛,供求关系将由供求平衡向供应偏紧和供应不足方面转化。

为满足国内玉米消费,2015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可望达到4.5亿亩。

1.国内外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增长态势。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和玉米加工业的不断壮大,饲料消费稳步增长,工业消费迅猛发展,国内玉米消费将继续刚性增长。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消费总量近1.487亿吨,其中饲用消费0.885亿吨,约占玉米消费总量的60%;加工业玉米消费量0.398亿吨,约占玉米消费总量的27%,而2003/2004年度我国加工业玉米消费量仅占玉米消费总量的10%左右。

从国际市场需求看,受世界范围内化石能源短缺的影响,玉米向生物能源转化的步伐有所加快,世界第一大玉米生产国美国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部分替代汽油,显著影响到玉米消费结构和国际贸易形势,导致玉米消费量增加迅猛。

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总消费量为7.28亿吨,其中美国、巴西、欧盟、墨西哥、阿根廷、日本等主要玉米消费大国玉米消费量逐年增加,比2003/2004年度增加0.87亿吨。

2.国内玉米有效自给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十五”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惠粮政策和合理粮价的激励下,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玉米面积和产量稳步增加。

2007年,我国玉米总产量达到1.523亿吨,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略有盈余。

但按照我国目前玉米增产和消费增长的比例计算,到2010年仅能自求平衡,到2015年将会出现紧平衡,自给压力增加。

同时,虽然近年来全球玉米也呈现了增产势头,但增产幅度依然是低于消费增长速度,贸易量呈明显减少趋势。

目前不仅美国减少了玉米出口,阿根廷、印度等国已停止了玉米出口。

通过大量进口满足我国迅猛增长的玉米消费需求将不现实。

3.品种结构矛盾开始显现。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持平,但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专用优质品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工业加工以及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随着居民膳食结构中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增加,带动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使得青饲、青贮专用玉米需求量开始增长;同时高淀粉玉米等加工工业玉米消费量从2003/2004年度的1650万吨增长至2007/2008年度的4150万吨,增幅151.5%,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此外,近年来,鲜食玉米消费已成新时尚,发展鲜食玉米已成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创汇农业新的增长点。

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青贮、高淀粉、鲜食玉米生产,满足对玉米的多样化需求。

(二)发展潜力分析

1.面积潜力。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广泛。

东北地区可以通过改连作大豆为大豆与玉米轮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其中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有扩大1000多万亩的潜力,是未来玉米扩大面积的重点省份。

黄淮海地区改套种为平播,提高复种指数。

西南地区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将无灌溉保证的稻田改种玉米或改山区马铃薯、甘薯单作为甘薯、马铃薯与玉米套作等方式扩大玉米播种面积。

据测算,扩大玉米面积的潜力在5000万亩左右。

2.单产潜力。

玉米是C4作物,具有其他作物不可比拟的杂种优势和高光效增产潜力。

在玉米增产因素中单产贡献率达85%,目前技术进步在我国玉米单产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49%,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科技增产还有较大潜力。

我国玉米单产排在世界21位,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7%。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亩产600多公斤相比,差距更大。

我国玉米最高亩产已超过1400公斤,而全国平均亩产只有350公斤左右,玉米单产提高仍有较大潜力。

通过种质创新和方法创新培育和推广熟期适中、耐密植和抗逆性强的新一代杂交种,并采取“一增四改”重大关键技术的配套,以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把玉米单产在短期内再提高50公斤是完全可行的。

3.品质潜力。

目前我国籽粒用玉米与国外优质玉米比较,主要的品质差距不是蛋白质和淀粉,而是籽粒容重和一致性。

资料显示,我国玉米籽粒容重等级不合格率约占1/3,因此,通过筛选新品种、合理布局以及配套栽培,提高玉米品质的潜力较大,这无疑也是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

4.效益潜力。

通过单产提高,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和深加工转化增值,提高玉米效益存在较大潜力。

随着燃料乙醇的开发,可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压力,社会效益将更加显现。

通过大力发展柠檬酸等玉米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和延长产业链,增加玉米产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充分释放产业链各环节的增效潜力。

(三)制约因素分析

1.优良品种相对较少,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玉米品种数量较多,但是育种资源比较狭窄,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品种以及专用优质品种相对较少,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增加玉米对不良逆境因子的抗性,保证玉米的稳产性,应该加强对既高产优质又抗多种病害及耐不良环境因子(如干旱、阴雨寡照、土壤瘠薄等)的综合性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

我国的良种繁育体系仍不完善,生产上品种选用不对路、假劣种子造成减产及品种多、乱、杂的现象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

国内种子企业商品种子生产还未进行有效的分级,玉米加工设备相对老化,限制了玉米种子的质量。

2.区域性创新技术短缺,实用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低。

我国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生态和生产条件迥异,但与之适合的区域化生产技术短缺,山地、丘陵特殊生态栽培技术集成明显不足,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应用面积较小。

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不够,重品种轻栽培等问题严重,不少地块尤其是中低产田栽培管理粗放,突出表现是整地、播种质量差,播期、播量不适宜,密度与品种不配套,灌、排水不及时,收获时期不当等,已经影响了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区域技术创新和科技入户工作仍需加强,技术推广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深入。

3.生产规模小,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

机械化应是今后我国玉米优势区重点发展的措施之一。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式分散经营为主,小农经济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离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生产布局还有很大的差距,机械化的程度还较低,除部分地区开展玉米机耕、机播外,玉米机收还未得到有效应用,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机械深松整地、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施药、施肥和收获等的生产装备水平普遍不高。

4.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弱。

我国的气候条件比较复杂,从东北到西南,光照、雨水、积温等自然条件分布很不均匀,每年均有大量玉米因气象灾害而减产。

全国4亿多亩玉米种植面积,大多数玉米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田土壤肥力不高,中低产田较多等极大地影响了玉米单产和品质的提高。

尤其是东北、内蒙古春玉米种植区,灌溉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玉米单产年际间波动较大。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尚未建立成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地尚未形成稳定的玉米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玉米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还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加之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因而不能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和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玉米的产业化水平偏低,无法与加工转化有效衔接,造成玉米生产效益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体现。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面向市场,增加投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调优结构,大力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最终实现玉米总产稳定增加,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1.稳定面积,保证总产。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提高旱地复种指数,充分挖掘潜力,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保证玉米总产量。

2.一增四改,提高单产。

进一步研究集成并大力示范推广落实玉米“一增四改”为重要内容的高产配套技术,努力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不断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玉米增产方式的彻底转变。

3.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巩固并加强东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优势地位,积极挖掘西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玉米生产潜力,在内蒙及西南地区根据草食性牲畜发展需要和气候生态条件,积极扶持和发展青贮玉米,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

4.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改善排灌条件,增强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切实保证玉米生产的发展。

5.立足国内,保障供给。

促进玉米生产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实现我国玉米供给基本平衡。

(二)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以满足国内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总体发展目标。

生产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国籽粒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4亿亩以上,亩产提高到365公斤左右,玉米总产达到1.6亿吨以上,比2007年亩产和总产分别提高5.13%和5.06%。

到2015年全国籽粒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4.6亿亩左右。

玉米总产达到约1.8亿吨以上,亩产提高到400公斤左右,比2007年亩产和总产分别提高约15.2%和18.2%。

品种与品质目标:

到2010年,品种结构优化合理,全国籽粒用玉米面积达到约4.4亿亩以上,青贮青饲玉米达到约2500万亩。

到2015年,全国籽粒用玉米面积保持在4.6亿亩左右,青贮青饲玉米达到约3000万亩。

籽粒玉米容重、含水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二级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一级率达到60%以上。

优势区域发展目标:

通过重点建设,加快优势区域内玉米生产发展,到2010年,优势区域内玉米面积达到约3.0亿亩,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玉米面积稳定在3.1亿亩以上,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70%左右,总产量达到1.4亿吨以上,占全国约80%。

玉米机械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效益目标:

玉米优势区域每年由于产量的增加,增加效益100亿元以上,同时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

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增加15%以上。

产业化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玉米订单生产比例达到30%。

同时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优势区域内,每省(区、市)发展省级玉米行业协会3-5个。

(三)主要任务

1.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新品种。

构建国家玉米育种科技创新技术平台体系,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单位协作攻关,实行农、科、教、企联合,育、繁、推配套,政、产、学、研、推相结合。

通过生物高新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发掘突破性种质,迅速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玉米新品种。

北方春玉米区重点选育耐密型高产品种,黄淮海夏玉米区重点选育抗倒、耐密的超高产品种,西南地区重点选育耐瘠、耐旱、高抗多种病害的高产品种。

同时加大优质高产青贮玉米、优质高效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加大对饲料转化率高、乙醇转化率高等高质量、高附加值及高效益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专用优质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

2.推广以“一增四改”为核心的关键技术。

组织各方力量协作攻关,研究集成适合优势区玉米生产实际的“一增四改”关键技术体系,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

因地制宜选择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黄淮海夏玉米区逐步将套种改为免(少)耕铁茬平播,适当延迟收获,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

充分发挥农机作用,扩大机耕、机播、机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

此外,改革传统耕作制度,普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免耕或少耕,地膜覆盖、残茬覆盖地表,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

同时,通过健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推广“一增四改”为核心的重大关键技术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玉米生产发展途径,促进玉米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3.加强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根据各主产区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和规律,通过健全完善运转畅通的植物保护体系,建立科学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机制,强化监测调查、科学分析,制定完善防控方案,加强技术培训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防止玉米病虫害的滋生蔓延。

依据标准化生产规程,科学用药,控制田间杂草。

大力推广种子包衣、生物防治、灯光诱杀等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对空气、土壤、水域和环境的污染。

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机制,努力减少危害和损失。

4.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建设项目的实施,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旱作农业,通过适应性种植和改造,培肥地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稳定提高耕地质量。

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截流自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推动平原地区低产田基本园田化,丘陵山地的低产田基本梯田化,促进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5.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加强政府推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搞好产业衔接,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玉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着眼于开拓大市场,扩大玉米产业化基地规模。

同时,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

扶持玉米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充分发挥玉米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扶持“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加速产业化经营与玉米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融合,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6.推动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教育机构,围绕玉米产业发展需求,聚集优质资源,进行玉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玉米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玉米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面向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通过设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在各个优势区选择设立综合试验站,负责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与组织工作,推动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为满足我国对玉米不断增长的需求,按照自然资源禀赋、玉米生产条件及规模和市场需求,以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为优势区域。

并根据玉米生产规模和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等指标,在三大优势区域内确定575个县(市、区、农场)作为今后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

(一)北方春玉米区

1.基本情况。

北方春玉米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7省玉米种植区,河北、北京北部,陕西北部与山西中北部,及太行山沿线玉米种植区。

区内共有人口2.27亿人,耕地面积6.55亿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5.80亿亩和4.34亿亩,其中玉米面积1.70亿亩,分别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4%和39.3%;玉米总产量6563.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3.2%;玉米单产385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9倍;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3.1%和47.1%。

其中,东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四盟是我国北方春玉米区内的玉米集中产区。

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为1.21亿亩和4739.5万吨,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0.6%和34.0%;玉米单产391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1倍。

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10℃年积温2000℃-3600℃,无霜期115-210天,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于6-8月,降雨总量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

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东北大平原,其土壤以黑土、黑钙土、暗草甸土为主,是我国农田土壤最为肥沃的地区之一,是玉米高产区,也是近几年玉米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地区。

然而,本区北部由于热量条件不够稳定,活动积温年际间变动大,个别年份低温冷害对玉米生产的威胁很大;区内玉米生产基本处于雨养状态,干旱少雨对玉米生产的威胁很大。

2.目标定位。

稳定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单产和总产。

同时,结合区内畜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