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03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

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p55】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p55】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了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在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p55】

夯实基础

1.环境演变的历程

 

生命出现以前

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化学演化__过程

生命出现以后

__有机进化__(即生物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生物灭绝的重要时期:

__古生代末期__和__中生代末期__。

核心考点突破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变迁是以生命出现为分界。

生命出现以前,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以后以生物演化为主。

(2)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距今年龄

(百万年)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界

植物界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元古代

太古代

第四纪

第三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1.81

65.5

142.0

205.1

250

292

354

417

440

495

545

2500

3800

4600

人类时代

哺乳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时代

两栖动物时代

鱼类时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被子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海生藻类时代

原始生命体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即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当地理环境发生剧变(灾变)时,生物无法适应导致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

―→导致―→

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时间

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

中生代末期

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真题演练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

(1)~

(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B)

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C)

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

【解析】

(1)由材料可知,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此时期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主,恐龙最为繁盛,B正确。

(2)由材料可知,该煤层形成时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异常茂盛,A、B错误;森林茂盛说明该时期该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即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湿热的森林地区,C正确,D错误。

 

 【p56】

夯实基础

1.特点:

人类是__自然地理环境__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__改造__自然,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

2.表现: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__全球变暖__,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3.要求:

人类必须__尊重和顺应__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__社会经济建设__与__环境生态保护__的关系。

核心考点突破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是两方面的

真题演练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__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__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__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__

【解析】

(1)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

(2)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p57】

夯实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由__岩石圈__、大气圈、__水圈__、土壤圈、__生物圈__、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2.整体性的表现

(1)各要素间是__相互联系__和__相互作用__的。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_整体__的改变。

(2)某一区域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核心考点突破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生变化。

其内在联系如图所示: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①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②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③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为例: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真题演练

(2017·天津)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

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

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__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矿泉水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问题。

主要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从水资源过度开发对水资源、地下水、湿地、植被等方面的影响。

 

 【p58】

夯实基础

自然地

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结论

成土

母质

①土壤形成的__物质基础__

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气候

①直接影响土壤的__水热状况__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__形成和发育__

生物

①是土壤__有机物质__的来源

②与__土壤肥力__的产生密切相关

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核心考点突破

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

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

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钙质)表聚明显。

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3.生物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势——气候和植被

坡度

坡向

5.人类活动与土壤

农业生产:

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总结:

土壤的形成过程:

二、土壤物质组成与分布

1.土壤物质组成

2.土壤分布模式(与自然带对应)

永久冰雪

苔原

荒漠

温带草原

热带草原

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干湿

(a) 

(b) 

真题演练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

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

读图回答

(1)~(3)题。

(1)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C)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B)

A.土壤有机质含量B.土壤温度和湿度

C.海拔高度和降水D.植被疏密和温度

(3)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

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B.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D.土壤温度和湿度高

【解析】

(1)由图可知,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确,A错误。

阔叶混交林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阔叶混交林比针阔混交林分布纬度低、海拔低,而针阔混交林微生物量较高,故B、D错误。

(2)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最直接、最主导因素。

海拔和降水间接影响土壤温度和湿度,植被疏密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3)春季和秋季土壤温度、湿度接近,但秋季有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知识拓展

如何根据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

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它们生活的遗迹。

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一是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二是能够帮助我们推测古地理环境。

化石能够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其理论依据是:

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又是不可逆的,即每一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

因此一定种类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

这样,我们掌握了化石出现的顺序和生物演化规律,就可应用化石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相对地质年代。

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哺乳类动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代等。

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根据地层中的化石确定不同地点的各地层是否属于同一时代,进而分析各地点的地层差异。

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地点1、2、3中的不同地层,不管是哪一层,不管处在哪一高度,只要含有相同的化石,我们就认为它们是在同一时代形成的。

根据地点1中自下而上有四种不同化石代表的四个由早到晚的不同时代,可以清楚地看出,地点2缺失D地层,地点3缺失B地层。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该地层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在当地可能发生过地壳的隆起,使当地的地势高于附近地区,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该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沉积过程间断,代之为侵蚀和搬运作用,原沉积物也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该地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如气候变干,径流减少,失去了搬运的动力,没有形成沉积物。

考点集训  【p243】

一、选择题

冰湖是冰川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湖泊。

天山西部的别珍套山(如图所示)发育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冰湖,主要有4种类型:

冰斗湖、冰碛湖、侵蚀湖和槽谷湖。

位于冰川末端的冰碛湖数量和面积分别占总量的83.3%和87.7%。

据此完成1~2题。

1.据统计,别珍套山地区绝大多数冰湖分布于海拔3100~3500米的山区,与其分布密切相关的是(A)

A.雪线高度B.林线高度

C.最大降水高度D.1月0℃等温线高度

【解析】冰湖是冰川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湖泊,冰川的存在需要冰点气温,其形成需要在0℃以下,也就是需要分布在雪线或其上高度的位置,据此选A。

2.调查发现,近几十年,冰碛湖的数量和面积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C)

A.冰川退缩导致的冰川侵蚀

B.冰川扩展导致的冰川侵蚀

C.冰川退缩导致的冰川堆积

D.冰川扩展导致的冰川堆积

【解析】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冰川退缩、冰川堆积,从而使冰碛湖的数量和面积增长最快,据此选C。

积雪覆盖变化率是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

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

读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示意图,回答3~5题。

3.该山夏季不同海拔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点是(D)

A.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B.海拔1100~5300m,积雪覆盖面积增加

C.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D.海拔1100m以下,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

【解析】从图中可知,夏季,该山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A错;海拔1100~5300m,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减少,B错;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变为正值,不断上升,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增加,C错;海拔1100m以下,无论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怎么变化,夏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始终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则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

D项正确。

4.该山夏季积雪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

A.造成地质灾害多发B.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改变区域地表形态D.改变区域气候类型

【解析】冰川泥石流是高山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季节是夏季。

高山地区冰川堆积和冻融风化作用显著,多松散冰碛物,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物质条件,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易携带泥沙石块形成泥石流,造成地质灾害,A项正确。

积雪大量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增强,B项错;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积雪融化的作用比较微小,C错误;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的影响,积雪的融化无法改变,D错;正确答案为A。

5.影响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8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的主要原因是(C)

A.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B.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积雪的升华量减小

C.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部分积雪被强风搬走

D.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太阳辐射逐渐增强

【解析】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

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低,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的影响小,A项错;海拔越高,风速越大,积雪的升华量越大,B错;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部分区域的积雪被强风搬运至它处,积雪覆盖面积下降,C对;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弱并不直接影响积雪的面积变化,D项错。

正确答案为C。

鸟类有候鸟和留鸟之分,终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鸟称为留鸟,随季节而迁徙的鸟称为候鸟。

候鸟又有夏候鸟与冬候鸟之分,夏候鸟是春季飞来观测地度夏繁殖,深秋又飞往原地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该地繁殖的鸟类。

冬候鸟是秋季飞来观测地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原地繁殖,待幼鸟长大后,至次年秋季又飞临该地越冬的鸟类。

下图示意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

读图完成6~7题。

6.除观测地外,与夏候鸟的另一栖居地相比,冬候鸟的另一栖居地(C)

A.位置偏北B.昼长更长

C.气温更低D.降水偏少

【解析】夏候鸟在另一栖居地越冬,说明另一栖居地冬季比该地温暖,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低;冬候鸟在观测地越冬,说明其另一栖居地比观测地冷,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高,故C项正确。

但两地的降水情况具有不确定性,D项错误;A项对北半球而言正确,对南半球而言是错误的;B项对当地夏季而言正确,对冬季而言是错误的。

故答案选C项。

7.海拔200米左右的鸟类种数比海拔500米处少,主要原因可能是(B)

A.食物来源少B.受人类的影响大

C.气候湿热D.光照少,孵化条件差

【解析】海拔200米左右的地区河湖湿地多,鸟类的食物来源更多,A项错;光照条件对鸟类的孵化条件影响不大,D项错;200米与500米的高差产生的气候差异很小,不足以影响鸟类的栖居情况,C错误;但200米左右的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对鸟类的生活惊扰多,故鸟类的种数偏少,B正确。

故答案选B项。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B)

A.I地灌木草类;有机质含量丰富

B.Ⅱ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

C.Ⅲ地降水充沛;有机质含量较高

D.Ⅳ地热量充足;有机质含量较高

【解析】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Ⅰ地为温带森林类;Ⅱ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B正确;Ⅲ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Ⅳ地热量充足,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含量较低。

9.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不适宜种植谷物,主要是因为(C)

①气候冷湿 ②气候暖干 ③土壤较肥沃 ④土壤较贫瘠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析】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因纬度高,距海近,气候冷湿,土壤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C正确。

右图为驴友拍摄的山间小溪景观,溪谷嶙峋的石头上布满了青苔。

据此完成10~11题。

10.溪谷中的石头最有可能是(A)

A.洪积物

B.残积物

C.坡积物

D.冲积扇

【解析】溪谷中的石头最有可能是洪积物,是山洪暴发时,洪水搬运、沉积作用形成,A对。

残积物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B错。

坡积物是在洪流和重力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C错。

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D错。

11.有关青苔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D)

A.延缓岩石的成土进程B.挤占植物的生存空间

C.破坏植物群落的土壤D.产生分泌物加速风化

【解析】青苔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产生分泌物加速风化,D正确。

加快岩石的成土进程,A错误。

溪谷嶙峋的石头上布满了青苔,不会挤占植物的生存空间,B错误。

生长在石头上,不会破坏植物群落的土壤,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作为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它的存在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和指示作用。

位于多年冻土之上的活动层是多年冻土与大气的接触面,多年冻土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首先通过活动层与大气间的水交换来实现。

冻土的形成与地表面的辐射热量交换有关,辐射热量平衡的结构对冻土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有决定作用。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山区地表辐射收支年内变化和活动层土壤温度变化图。

(1)描述该山地地表能量收支的年内变化特征。

__季节变化明显;各收支项年内变化特点相似;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在6~7月最大,在11~12月最小。

__

(2)判断在季节发生转换时土壤热通量与其他各因子数值变化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__差异:

土壤热通量数值幅度远小于其他各因子,且收、支转换明显。

依据:

随着地表能量的季节转换,土壤热通量有明显的正负交替。

__

(3)说明该山地活动层土壤的冻融过程并简述其成因。

__冻融过程:

大致4~10月为融化期,11月~次年3月为冻结期。

原因:

11月~次年3月活动层土壤温度在0℃以下,活动层土壤处于冻结期;土壤温度由4月中下旬开始升至0℃以上,土壤开始融化。

__

(4)推测活动层融化厚度的年内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