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10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docx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模拟试题

2009届高考真题模拟试题(七)

(生物与坏境)

榆林第二实验中学侯艳

一、选择题:

1.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2.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下表中的诗文与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古代诗文

对应的生命科学知识

凡是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生物的变异现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影响植物开花

儿童疾走追黄蜂,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物的种内互助关系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3.在上海种植的新疆哈密瓜往往没有原产地的甜,其主要原因是上海地区的

A.空气质量差,光合作用强B.土壤肥力足,呼吸作用弱

C.昼夜温差小,糖分积累少D.海拔高度低,水分散失多

4.警戒色是某些有毒的或不可食的生物所具有的鲜艳醒目的颜色。

这种颜色往往会对捕食者形成信号作用,使其避而远之。

某人进行了与警戒色有关的模拟实验;让a、b两组小鸡分别在不同颜色的地板上啄食均为苦味的谷粒,并对啄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实验初期,小鸡对两种颜色的谷粒啄食比例均等

B.实验初期,鲜艳醒目的谷粒颜色对小鸡是警戒色

C.随实验次数的增多,小鸡对醒目颜色的谷粒啄食比例增多

D.随实验次数的增多,小鸡逐渐将醒目谷粒的颜色作为警戒色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

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6.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

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7.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m3

2

1000m3

淡水湖泊

鲰鱼

10000kg

34

3600kg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 B.②      C.③D.④

8.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的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9.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10.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变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11.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A.不规则波动    B.不均匀分布    C.短期内暴长    D.季节性消失

1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13.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1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15.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B

16.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

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的保护与维持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观察下列四种植物,其中适于攀援生长的是

 

18.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19.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答案:

A

20.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答案:

A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2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温室气体B.需要能量驱动

C.不依赖于水D.具有全球性

23.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

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2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26.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27.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8.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上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采样的点距化的距离(km)

0.01

1

10

30(远郊农用)

铬浓度(mg/sg)

0.25

0.25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480

2265

1047

1069

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

29.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

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30.在细菌的连续培养过程中,要以一定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以

同样速度放出老的培养基。

右下图表示培养基的稀释率(培养基的更新速率)

与培养容器中营养物质浓度、细菌代时(细菌数目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细

菌密度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稀释率很低的情况下,稀释率的增加会导致细菌密度增加

B.稀释率从a到b的变化过程中,细菌生长速度不断提高

C.稀释率超过b点后,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细菌死亡率增大,细菌密度降低

D.为持续高效地获得发酵产品,应将稀释率控制在b点附近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3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组、__________组和__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和。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32.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

1,调整为1:

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3、回答下列(I)(II)小题

(I)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

图A中I、II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

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

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___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标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2)在b、d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___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

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I将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II将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上升的趋势。

(II)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

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____。

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组水样中的Q2含量____________于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的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34.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②;③。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

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

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容易受到破坏。

35、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

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KJ和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

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

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

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36.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

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想经,主要缺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_______和_______,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_。

3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形成有腥臭味的蓝绿色浮沫,加剧了水质恶化。

为了探究含磷洗涤剂中的磷对某一池塘内藻类生长的影响,肖华设计了三组实验

第一组:

玻璃缸内的池塘水含有一定浓度的含磷洗涤剂

第二组:

玻璃缸内的池塘水含有与第一组相同浓度的无磷洗涤剂

第三组:

玻璃缸内只有池塘水

三组实验的玻璃缸内液体量相同并置于相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在一段时间内观察并记录水体变化情况。

(1)预测三组实验结果有何不同?

(2)分别说明设计第二组、第三组实验的目的

38.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___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这种肥料用物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答案:

31、答案:

(1)BA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

32、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33、答案:

I

(1)浅、淀粉、I

(2)深、还原糖、II

(3)加快、加快

II

(1)无机盐(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矿质元素等)、光、氧

(2)乙、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大、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使水中含氧量上升

(3)蓝藻、浮游动物、鱼(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4、答案:

(1)细菌

(2)藻类、大米草食草虫、线虫、海螺沼蟹、蜘蛛(3)一龄幼虫

(4)减少细菌→线虫→沼蟹(言之有理即给分)藻类→线虫→沼蟹(5)下降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35、答案(9分)

(1) 5 绿藻和水草(每空1分,共2分)

(2) 500、 500 (每空1分,共2分)

(3) 光线 绿藻(或食物)(每空1分,共2分)

       (1分)

(4) O2 分解者(微生物)(每空1分,共2分)

36、答案:

(1)杀藻剂处理水华的主要缺点:

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

(2)在该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藻类和挺水植物,鱼类属于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

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7、答案:

(1)①第一组水体的蓝绿色比其他两种更明显

②第一组水体中藻类生长更旺盛

③第一组水体变蓝绿色,其他两组不变色

④第一组藻类生长明显,其他两组不明显

(2)第二组实验的目的:

排除洗涤剂中其他成分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第三组实验的目的:

排除池塘水本身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38、答案:

(1)二氧化碳氧气

(2)发酵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4)太阳光能发酵产热(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小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