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57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docx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

“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课题

中期阶段研究成果报告

安徽师大附属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人类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阶段,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并日趋改变着人们的思维、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

人类要迎接新知识的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人类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能对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反之,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又影响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因此,探究幼儿园阶段幼儿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准确掌握幼儿信息素养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科学地实施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保障;准确地把握幼儿信息素养的结构与内涵,又为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地开展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提供了准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基本目标

1、培养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幼儿初步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粗浅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幼儿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拓展、优化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空间与环境,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探索幼儿园阶段幼儿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技能与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优化教师整体素质结构。

(二)基本内容

定位幼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总结幼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原则。

2、通过文献资料和实验研究,初步确立幼儿信息素养的内容结构;全面认识与理解幼儿信息素养各结构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进而认识各结构因素在幼儿综合素质发展中的作用。

3、对幼儿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途径进行理论假设,通过教育实践研究,探讨科学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建构幼儿园信息技术活动课程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研究幼儿园阶段幼儿信息素养形成发展的速度、水平;设计、开发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为幼儿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5、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各学科课程有机整合,转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对幼儿在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同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幼儿在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相关素质发展的状况。

(二)实验法

  从大班挑选部分幼儿,组成控制组与实验组,对实验组的幼儿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然后,对两组幼儿信息素养品质进行测定,整理统计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三)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面向教师、家长和幼儿的相关调查问卷,通过向教师、家长进行书面调查和向幼儿进行口头调查等途径,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加工、分析、处理和研究。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在行动研究中,幼儿不再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

通过“研究”和“行动”这一双重活动,教师、幼儿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进而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

四、课题研究过程

  我园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可资利用。

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硬件设备条件,创设了信息化学习的物质环境——拥有计算机语言网络教室(教学电脑20台)、多媒体教室园内局域网络(电视双向教学控制系统)、监控录象多媒体电教室、各班级配备教师用电脑1台,大班幼儿配备班级幼儿用电脑1台(IBMKIDSMART小小探索者电脑);并接入全球因特网。

同时,园内还为课题组更好地开展研究配备了计算机、打印、复印、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像机、刻录机、扫描仪等设备。

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现结合课题研究,从理论研究方面和实践研究方面加以说明。

(一)理论研究方面

基本定位幼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幼儿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融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

幼儿的学习往往与其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相关,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效果亦就越好。

基于这个规律,信息技术课应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使“趣味”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包括采取游戏的形式。

(2)基础性:

信息技术课是基础文化教育课。

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信息素养的形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应处于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

幼儿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初步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普及信息技术粗浅知识,使幼儿的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为其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操作性:

活动课程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把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做中学”,重视直接体验和经验学习,重视知识与行为统一,努力扩大幼儿的认识范围,丰富其认识方式,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偏向;在活动学习中,活动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经验并提高能力。

(4)综合性:

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常以涉及多学科的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

因此,它有助于弥补按知识体系分科学习的不足,有利于知识的整合运用和能力的均衡发展。

初步总结了幼儿信息技术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原则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幼儿信息素养的提高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课程设计,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设置幼儿认知冲突,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让幼儿进入主体角色,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突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幼儿信息技术活动课的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

(1)渗透性原则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探究式学习的环境。

(2)自主性原则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幼儿信息素养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利用信息技术独立完成研究任务,增强幼儿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了幼儿自主创新获取知识的能力。

(3)整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幼儿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儿童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增强,知识面拓宽,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皆促进了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4)灵活性原则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能够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5)发展性原则对幼儿实施信息素养培养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心理及其问题。

首先,教育的实施应以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主要任务;其次,幼儿在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只是某一时期、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而随着年龄的变化,这些问题可能减轻甚至消失。

因此,进行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6)游戏性原则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三种:

游戏、学习和劳动。

而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

将幼儿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贯穿到游戏活动之中,可以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完成游戏的活动过程中,其信息素养得到初步形成。

3、将探究式学习理念渗透到幼儿信息技术活动课程中,建构了幼儿探究式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表明:

人的认知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心理过程包括认知主体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等),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时产生矛盾冲突,这些矛盾首先表现为“问题冲突”。

探究式教学就是培养幼儿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所以,确立符合幼儿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并宜于开展探究的课题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

4、转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认为: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流动性的自我人格,以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作用;“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是对幼儿放任自流。

与此相反,教师作为学习者发展过程中最有力的帮助者和协作伙伴,在幼儿的学习、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不再是、也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而且还是幼儿学习心理环境的创造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幼儿学习的评价者和幼儿成长的楷模。

而现代技术教育,正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想象、自己动手操作,使幼儿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不断形成并逐步提高。

5、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不断提高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古人云:

“人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一道理,现代教育同样必须善假于物——教育技术,才能产生巨大的效能。

同样,也只有实现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才能促进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相应变革。

教育现代化最终还要落实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

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具备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才能使教育技术现代化发挥更大的优势。

因此,我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择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班、利用节假日请计算机专业人员来园对全园教师进行培训等),让教师定期学习。

我园还规定每周四、周五上午为教师学习计算机或新理念学习时间,由我园受过培训和技能较熟练的教师担任辅导,并从安师大邀请有关专家来园进行信息技术讲座,提高全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论素养。

同时,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要求全园所有教师能熟练使用、操作计算机,中青年教师能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Flash、Authorware等一系列操作方法。

要求教师假期里至少阅读一本和信息素养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撰写一篇3000字的读书心得。

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各自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理论素养。

(二)实践研究方面

1、开设信息技术活动课,促使幼儿信息素养的初步形成

  幼儿园信息技术活动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而设置的,有其自身的特点,课程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

活动课程强调幼儿是教育和学习的中心,强调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注重幼儿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

由于活动学习不拘泥于统一的方法和同一种答案,因而也就给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他们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活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实际动手、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并帮助幼儿学会在相关科目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以幼儿活动为主。

强调的是幼儿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感受,以提高自我的各项能力。

第三,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成分,活动课有自身的目标、计划和内容,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幼儿随意性很大的自由上机活动。

信息技术活动课正是有其独特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幼儿在信息技术活动课的学习中,信息素养逐步形成并得到提高。

2、在幼儿信息技术活动课程中建构探究式教学模式

  确立符合幼儿信息技术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并宜于开展探究的课题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

实验开始,幼儿不了解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老师们就用心创设问题情境,即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一些探究问题,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是书本上有的,也可以来自幼儿生活实践适当超越课本。

比如,幼儿刚刚接触计算机,教师就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游戏软件供幼儿操作,寓教于乐,以“培养他们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鼠标双击”时,我们选择了游戏“泡泡两千”作为练习内容,第一课时,教师在桌面上建立了“泡泡两千”的快捷图标,告诉幼儿要双击图标就能玩。

这样,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第二课时,孩子们还想玩,教师事先删去了桌面上的快捷图标,孩子们无法通过上一次的方法运行“泡泡两千”程序。

在孩子们感到遗憾时,老师出题了:

你们怎样才能运行“泡泡两千”程序?

“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于是各个探究学习小组忙开了。

讨论、操作摸索、老师有目的地指导、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

(从“开始”程序里也可找到“泡泡两千”),让幼儿了解打开一个程序可以有很多中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探究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信息素养。

探究式学习是幼儿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牵着幼儿走”的做法,减少教育权威,还自主权给幼儿。

幼儿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欲望会驱使他们取得成人预想不到的成功。

如幼儿在运用“金山画王”进行绘画时,教师只是介绍金山画王中的各种绘图工具,随后便让幼儿自由选择绘图工具,按自己的意愿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

结果孩子们的创造作品丰富多彩、画面各异,有的用动画工具制作的动画作品,有的用几何图形制作拼画,有的选用自己喜爱的背景上添画等。

设计、开发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时,幼儿的兴趣很浓且特别兴奋,但普遍感觉无从下手。

因此,在幼儿园开设信息技术课,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在幼儿园各个阶段信息素养培养有着不同的目标,学习的内容、活动的安排也存在差异。

幼儿的认知主要靠形象思维,表象、行为、动作方面的认知能力比较强。

因此,幼儿除了学习信息的基本知识外,应重点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如:

鼠标、键盘等操作。

   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有着从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的特点。

所以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编排应注重从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形成一个从上向下的知识体系,在每一部分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次序展开。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幼儿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4、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幼儿愉快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心理学家对具有高创造性儿童的分析研究表明,儿童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宽松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课堂气氛最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出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良好课堂气氛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催化作用。

幼儿只有在真诚、理解、宽松的心理氛围中,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初步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自如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因此,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心理氛围是建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5、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将幼儿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幼儿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他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幼儿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并且在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探索信息技术活动课程与幼儿身心健康的关系

  实验开展前,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通过各种方法,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如:

测试、调整幼儿操作计算机时的座椅高度和视屏高度、安装电脑视保屏、测查幼儿视力、确定幼儿上机操作时间、操作电脑时的身体坐姿、和电脑视屏间的眼距、不用手触摸视保屏等。

使幼儿在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上机操作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

不仅如此,课题组成员还每月定期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幼儿进行视力检测,为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幼儿信息技术活动课以来,通过视力测查、对比发现,实验组幼儿的视力和控制组幼儿的视力没有任何差异,实验组幼儿的视力和自身每一阶段的视力相比,也没有任何变化。

因此,就目前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

在幼儿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活动课,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幼儿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活动课,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电脑知识、掌握电脑技能的兴趣,初步认识电脑,了解有关电脑的最基本的常识,培养其良好的操作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阶段性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全园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原来可以在班级进行教学的内容,85%的教师更愿意请小朋友到电脑室上课,50%的教师都能够自己制作课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

2、通过课题研究,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使幼儿的信息素养逐步形成和提高。

3、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调查发现,家长对幼儿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

实验前,94.4%的家长支持并赞同幼儿学习电脑,5.6%的家长对是否赞同幼儿学习电脑无明确态度。

实验后,99%的家长支持并赞同幼儿学习电脑。

4、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构“以学习者——幼儿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主体学习的积极性

5、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了各因素的最大效益。

6、撰写优秀教案数篇、制作优秀课件十多件。

其中,笪敏老师自制的课件——认识九大行星,在芜湖市优质电化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7、有四篇相关论文获奖或在省级刊物杂志上发表。

8、编写园本幼儿电脑教材和教学辅助光盘。

六、对课题下一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1、借助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本园教师继续加强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逐步丰富幼儿信息素养的内涵,切实转变幼教观念。

2、研究和总结幼儿信息素养形成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并将方法进一步推广到我市其他几所幼儿园进行试点。

3、建构探究式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在各科教学中贯彻实施。

4、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题是子课题“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的分课题之一,也是安徽省幼儿园中唯一一所承担幼儿信息素养研究的单位,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模式能否支持本土化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