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775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云南省宣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宣威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背景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②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由旅游者乱扔垃圾造成的 ③为了保护良好的环境,应该协调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④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都有危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为抓住景观特色要做到(  )

①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 ②确定旅游路线 ③了解景观形成的原因 ④了解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 ⑤保持一定的观赏节奏 ⑥综合感受 ⑦移情于景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②⑤⑥⑦

3.下列旅游形式主要由新加坡推出的是(  )。

A.地震模拟旅游B.保健旅游

C.怀旧旅游D.“中药之旅”

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300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

其中外国人243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入境过夜旅游者53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国内旅游总人次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749亿元,入境旅游收入2839亿元。

2008年全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为45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4.虽然200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有所降低,但是发展国际旅游仍可以(  )

A.回笼货币B.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C.带动相关产业发展D.促进区域环境保护

5.游客的下列行为中属于不文明行为的是(  )

A.遵纪守法

B.在文物古迹处留下自己的名字

C.废弃物装进垃圾袋

D.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

6.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7.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B.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D.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2012年7月一对来自欧洲某国的老夫妇,在中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旅游,当他们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老妇人感慨地说:

“中国的面积好辽阔啊!

在没有登高情况下,短短的十几天,让我们感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据此,完成以下三题。

8.试问这对老人是什么季节来我国旅游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9.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

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旅客乱刻乱画造成的

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2011年1月,突尼斯民众走上街头,迫使总统本阿里逃亡沙特;随后,埃及等多个非洲国家均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科特迪瓦总统之争持续,毫无解决迹象;苏丹结束公投,很可能走向分裂……非洲似乎又走入了一个多事之秋。

这些局势动荡对旅游业可谓是雪上加霜,游览区的游客还没有导游人数多。

“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这个莺飞草长的季节本该是出境旅游的旺季,但由于日本大地震和此后的核辐射危机,使得沪上出境游遭遇“倒春寒”。

回答以下两题。

10.有关旅游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旅游安全就是保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B.旅游安全主要靠旅游管理部门来实现

C.旅游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旅游者无意识的行为

D.旅游过程中偶发的疾病不属于旅游安全问题

11.下列有关旅游资源所在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资源所在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不影响其开发价值

B.旅游资源所在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C.优越的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能增加旅游者的心里顾虑

D.偏远的地理位置,游客相对较多

读“某地区城镇与公路建设图”及材料,完成以下四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a城市是该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县城,它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住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这些古老的城市建筑既是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传统建筑方式,也是古代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化、艺术乃至风土民情的一种折射和凝结。

12.关于该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较高,游览价值也较高

B.该地区的区位条件差,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C.该地区的经济背景差,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D.旅游交通落后,决定了该地区的可进入性差

13.下列关于旅游环境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的发展必然破坏旅游环境

B.旅游与旅游环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C.发展旅游与保护旅游环境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管理

D.旅游业是利用环境的产业,必然会消耗旅游环境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的最大特色,“和谐生美”体现了两者统一的自然观。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4.在观赏园林的过程中,应该()既能满足感官要求,又能适应心理需要。

A.掌握丰富的知识B.把握适当的时机

C.保持一定的节奏D.站在一定的高度

15.关于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的正确说法是(  )

A.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是因为个人旅游偏好不同

B.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是为了游览最多的旅游地

C.旅游线路上直线原路往返旅游时间比最小

D.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受闲暇时间的限制

16.环境污染物的最主要来源有()

①工业生产中“三废”的排放②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③生活中废弃物的排放④交通活动中汽车尾气的排放⑤自然界的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读“六大洲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比较图”,回答下面三题。

17.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流”措施包括(  )

①修筑水库 ②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人工增雨 ④增强公民的节水意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8.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

19.下列物质属于矿产资源的是()

A.森林资源你B.海洋水

C.耕地D.石灰岩

20.下列关于土地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是在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

B.土地资源在任何情况下均属可再生资源

C.土地资源危机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林地资源比重过大,使耕地资源锐减

D.在土地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应属可再生资源

21.关于联合国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的正确说法有()

A.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地球在我们手中”的口号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C.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签署了《21世纪议程》

D.《里约宣言》指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农村生态建设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德定、协调地发展。

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22.农村生态建设包括()

①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②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③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④乡镇企业污染管理⑤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⑥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⑦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体制建设⑧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①③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3.不属于城市垃圾处理目标的是()

A.垃圾减量化B.垃圾无害化

C.垃圾资源化D.垃圾异地化

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

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三题。

24.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最常用的方法是(  )

A.减少浪费和污染

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

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25.环境保护要求每位中学生(  )

①树立环保意识 ②讲究环境道德 ③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到2012年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而随着“限采令”大限将至,国土资源部是否将受理新的稀土矿采矿证申请,更是备受关注。

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26.稀土资源减少的原因是(  )

A.由于水土流失,稀土随水流失

B.滥采贱卖、破坏、浪费严重

C.稀土资源再生速度减慢

D.国际市场稀土价格下降,卖不出去

27.关于解决我国资源问题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并重,把开发资源放在首位②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使污染物和废弃物资源化③在保护资源的条件下开发利用资源④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应主要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国际地球年中国全委会总体部署,为提升公众对地球的认识程度,增强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28.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①保护自然,万物共存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③绿色消费,环保选购④减少污染,垃圾分类⑤节水节能,减少消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

据此回答下列三题。

29.新加坡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原因主要是()

A.新加坡的年降水量十分稀少

B.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境内没有河流和大的湖泊

C.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都十分不均匀

D.工业高度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30.关于解决我国资源问题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并重,把开发资源放在首位②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使污染物和废弃物资源化③在保护资源的条件下开发利用资源④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应主要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55分)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1)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

(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

 

32.某一旅游团乘汽车或火车由陕西经山西去北京,途中欲在山西境内旅游,甲图示意山西省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区,乙图为该省旅游景点—壶口瀑布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西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壶口瀑布应怎样欣赏才能达到图示效果?

(3)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其山上大量的佛教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有人预测到2015年,世界旅游业的收入将增至107000亿美元,从业人数将扩大至2.7亿。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旅游主体的________化。

图中的旅游活动同时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旅游空间的________化;②旅游方式和内容的________性;③旅游目的的________性。

其中________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2)图中的国际旅游人数呈________的变化特点,原因之一是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尤其是________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34.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工业可能有_________(选择填空)。

A.核工业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_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人,治理污染

C.发展清沽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35.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

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36.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3)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濒危的物种?

云南省宣威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

1—5:

CADBB

6—10:

BBDDA

11—15BACCB

16—20ADADD

21—25.DDDDC

:

26—30:

BBDBB

【解析】为了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实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依靠科枝进步,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31.【答案】

(1)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

(2)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媒体展示等。

【解析】⑴注意审题“自然原因”,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量少。

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有利于文物保存。

⑵结合材料提示“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较完好,由于人为原因对文化遗产构成威胁,主要从人为方面考虑。

32.【答案】

(1)平遥古城 云冈石窟 五台山 

(2)适当距离仰视 (3)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解析】山西省是旅游大省,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平遥古城、五台山和云冈石窟。

位于黄河上的壶口瀑布,汹涌激壮,只有在适当距离仰视,才能兼收其形、色、声、动之美。

33.【答案】

(1)大众 扩大 多样 休闲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性 

(2)逐年上升 超音速大型客机

【解析】本题要求学会运用图表,获取有关地理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最后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34.【答案】

(1)A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B以后

(2)C(3)B(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判断能力以及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历史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等知识的理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C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C~B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先发展,再治理”的以牺牲环境的增长模式,要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

35.【答案】

(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

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

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

位于上游地区,地形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海水的倒灌。

【解析】第

(1)题,由图中经纬度及河流水系特点可确定图示地区为珠江流域。

甲位于珠江口,乙位于北部低山丘陵区。

故甲地环境保护应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河口湿地为主。

乙地以保护植被、水土保持为主。

再联系两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分析原因。

(2)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主干知识,应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组织答案。

36.【答案】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的过度捕杀。

(3)强化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法规;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解析】解答本题需把握两个关键点。

一是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二是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物种减少。

因而要从立法、禁猎、建立保护区等方面进行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