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694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宣威市民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命题教师: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顺着阳光大道走,一步一步进天堂。

”此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  )

A.解放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D.“大跃进”时期

2.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

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什么重大变革的需要(  )

A.农业灌溉的需要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工业革命商品运输的需要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3.若想一览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城市的雄姿,应该到元朝的(  )

A.杭州B.大都C.泉州D.扬州

4.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

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工厂蒸汽机工业资产阶级

B.工场蒸汽机产业工人阶级

C.圈地运动珍妮机金融资产阶级

D.工厂飞梭中小资产阶级

5.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D.大生纱厂

6.某广告词:

“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一定要用现金。

股市令我一无所有。

”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7.马克思说:

“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新经济”的出现

8.下列是欧洲某项贸易的大略资料,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项目(  )

A.黑奴B.棉花C.香料D.钢铁

9.“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

”这实际上说明了英国()

A.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B.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大力地推行自由贸易政策D.最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10.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

C.人民公社普遍建立

D.“包产到户”广泛实施

11.“九土夜市彻天明,楼红陌紫喧箫笙”“市井坊陌,铺席骈盛”,诗词中描述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商代B.汉代C.宋代D.明代

12.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

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  )

A.强调这二次航行都有美中不足

B.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

C.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次的弊端

13.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B.东方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D.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14.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15.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

“丝—银”对流出现的国际背景主要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B.工业革命的完成

C.殖民扩张的加剧D.鸦片战争的爆发

16.对下图所示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17.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蕃客云集,此处“蕃客”主要是(  )

A.徽商、晋商  B.西域商人

C.波斯、阿拉伯商人  D.西藏商人

1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C.分期付款,超前消费

D.股票投机过度

19.清康熙年间,烧制出了大量如下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C.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

D.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20.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材料直接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  )

A.中国官场腐败无能

B.外国商品对华输出造成小农破产

C.外国经济入侵严重冲击了中国民营手工业

D.外国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21.下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在全国普遍推广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把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22.下表是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种类和资本额。

甲项应该是何种产业(  )

A.军事工业B.交通运输业

C.采煤工业D.纺织工业

2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24.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其()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25.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与罗斯福新政的最大不同在于(  )

A.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B.推行国有化政策

C.体现了凯恩斯主义

D.关注低收入者生活

26.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

该科技成果是(  )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B.本茨研制的汽车

C.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D.贝尔发明的电话

27.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出现了以“里根革命”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

在这次调整的措施中应包括(  )

A.取消国有制经济B.削减公共开支

C.加强政府干预D.发展“新经济”

28.《文明史纲》一书中写道:

“(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

……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29.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

A.A—B段B.D—E段

C.C—D段D.B—C段

3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应是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

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

……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

“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为言,力主“断发”。

……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

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

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

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

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

 

32.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每一次的决策都有历史的烙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据材料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有人指出:

“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

”请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

据此谈谈对你使用史料有何启示?

 

33.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上述四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存在过哪几种经济形式?

(2)鸦片战争后图一所示的经济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近代企业,试分别举出与图二至图四所示企业性质相同但企业名称不同的上海企业各一例。

(4)归纳后三种经济形式对第一种经济形式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赞:

“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恩格斯说: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工业革命的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3)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公社还未建立,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也还未建立,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只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故C项错误;“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正在进行,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是18世纪末,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马路”与交通有关,因此答案为C。

3.【答案】C

【解析】泉州是元朝重要的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4.【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蒸汽动力和机器生产是主要的技术变革,产业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所以A正确。

工场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模式,所以B不正确。

同理圈地运动也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C不正确。

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以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飞梭是在1733年发明,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D不正确。

5.【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近代企业是官督商办,故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应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A项是军用工业,C、D项是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B项是民用工业,故B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广告词反映经济危机时期人们找不到工作,被迫卖掉汽车以维持生计,故B项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即高福利,“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剥削”即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正确答案为C。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该项贸易在17、18世纪时数量大增,而到19世纪急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是欧洲殖民扩张的年代,推测为奴隶贸易,19世纪工业革命开展奴隶贸易减少,故A项正确;棉花和香料是长期贸易物品,贸易应当保持相对平衡,故B、C项错误;钢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表格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注意关键词:

19世纪中期、英国、先进的科技、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这几个词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故A最准确。

10.【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符合“土地占有比重”数据的变化,故A项正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农业合作化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4年”时尚未实现,故B项错误;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1954年”时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54年”不对,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由“夜市彻天明”“市井坊陌,铺席骈盛”可知商业相当发达,突破市的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故C项正确;商代、汉代虽然有商业,但还没有发达到那个地步,故A、B项错误;题干强调“最早”,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B、C两项为正确理解,从“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也可判断两次航行都不完美,都有弊端,排除D项。

“美中不足”应该是以美为主,材料并未强调,故理解错误。

13.【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随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对殖民地国家进行残酷的掠夺,客观上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针对生产力落后的现状,确定非公有制经济“有益补充”地位,带动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够繁荣经济,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1992年之后,计划经济逐渐退出中国舞台,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地位确立,故C项错误;1992年开始提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丝—银”对流出现的国际背景,结合时间可以判断是新航路开辟。

B、D是在19世纪。

C项错误,殖民扩张就不可能出现“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

16.【答案】C

【解析】图片显示英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体现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A、B两项不符合史实,该图无法体现D项。

17.【答案】C

【解析】沿海港口聚集的商人应为从海路来的外国商人,B项应以内陆交流为主,A、D两项应为国内商人。

18.【答案】A

【解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购买力、分期付款,超前消费、股票投机过度属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选择A项符合题意。

19.【答案】D

【解析】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是在宋代,清朝时中国出口的商品除了瓷器外,还有丝绸等,故A、B两项不正确。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由图中的装饰图案及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可知,许多瓷器是针对国际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的,故D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中国官场腐败无能不是材料反映的直接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破产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外国商品入侵,导致中国土布土棉不复畅销,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反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外国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不是材料反映的直接问题,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故时间排序应为②①④③,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答案】A

【解析】由表格可看出甲项企业数量最多,资本占据了绝大多数,联系所学洋务运动主要是发展军事工业达到自强的目的,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工业部门中比较小的部门,绝不可能占据如此大的资金比重,故B、C、D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农经济最先发达,但一直停留在最初的状态,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故A项正确;经济体制的稳定性指小农经济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是停滞的表现,不是本质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欧洲经济后来居上,故D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之所以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首先就是基于二者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可以借助港澳先发展起来。

25.【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是抓住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关注低收入者生活这些均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相同。

因此,B符合题意。

26.【答案】C

【解析】注意关键词“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这是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的缘故。

电灯的明亮和清洁,导致煤气灯的销售大受影响,故出现了煤气股票价格下降的情景。

27.【答案】B

【解析】“新保守主义”并未取消国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初的“滞胀”,各国纷纷减少干预和福利,削减公共开支,被称为“新保守主义”,故B项正确;调整的措施是减少干预而不是加强干预,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才是主张加强干预,故C项错误;“新经济”指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经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8.【答案】B

【解析】根据时间“19世纪上半期”首先可知工业革命开展,可以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所述现象是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社会公平导致的结果。

C项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腐败问题。

D项说法绝对化,城市化的发展可能带来很多问题,但是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故应选B。

29.【答案】B

【解析】A—B段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兴起,呈现上升趋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E段中1927—1937年即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应该呈现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C—D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以及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C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0.【答案】B

【解析】“集体农业的痕迹”指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推行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出现了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A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反映的是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D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

(1)含义:

“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

(2)不同:

康有为:

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孙中山:

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

黎元洪和袁世凯:

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革命以保全自己。

变迁:

“剃发”“蓄发”“断发”(剪辫)等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细节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巨大变化。

(3)意义:

剪辫子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标志着清政府被推翻、满洲专制统治的结束;易帜是政治革命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被推翻,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改历是与世界接轨的符号,标志着中国实际上融入了世界,从中国时间融入到世界时间。

【解析】

(1)从“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等信息可以看出“剃发”“蓄发”实际具有是否服从清政府的统治的政治意义。

(2)第一小问,注意结合不同人物的阶级、政治派别、政治意图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变迁,可以看出辫发的变化实际反映的是时代的变迁、政治体制从专制到共和体制的变化。

(3)该题要结合所学知识。

由于剪辫子具有政治革命的意义,因此其代表清政府被推翻;换旗子是从大清龙旗到民国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告别专制;用阳历可以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