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84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湘教版必修2.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湘教版必修2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时间:

45分钟 分数: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节能标志的是(  )

2.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家庭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多用电子邮件,少用传真、打印机

C.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D.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睡眠模式

1~2.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环保常识,需要平时注意积累。

第2题,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既给交通带来压力,而且增加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压力,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

答案 1.B

2.C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

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3~4题。

3.有关图示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产模式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B.采用该生产模式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C.该生产模式能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的能源需求

D.该生产模式下的农产品是真正的“绿色产品”

4.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

A.青海省        B.四川省

C.广东省D.河南省

3~4.解析 第3题,该生态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副产品的充分利用问题。

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但并不是我国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是否是真正的“绿色产品”还要看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使用情况。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需要具备玉米产量大、纬度不能太高等条件,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是河南省。

答案 3.B

4.D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农业试验场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第5题。

5.有关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共同的特点,叙述最准确的是(  )

①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种模式

②是一种以生态理论为依据,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

③是一种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的生产模式

④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种模式,是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因地制宜、生态环境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

答案 D

(2010·江苏)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6~7题。

6.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7.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

6~7.解析 第6题,当地用冰雪融水灌溉作物,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①为水窖集雨。

种苗培育属于农业技术研发。

作物秸秆经过②用于畜禽养殖,应为饲料加工。

沼气是能源,③应是供暖。

沼渣用于作物种植,④应是肥料。

⑤进入沼气池,是作物种植的废弃物。

第7题,该园区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其特点是:

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小农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故C项正确。

答案 6.D

7.C

第16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0年11月29日到12月10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会议突出了“低碳环保”和“节能减排”两大主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禁止CO2的排放 ④追求绿色GDP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9.努力开发利用包括风能在内的新能源,是今后“低碳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关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陆昼夜温差显著B.冬夏季风风力强盛

C.低纬信风影响显著D.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8~9.解析 第8题,禁止CO2的排放是不现实的,排除③,故C项正确。

第9题,我国东部沿海受季风环流影响,低纬信风几乎无影响。

答案 8.C

9.C

中国的城市正在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

目前天津已建成三座垃圾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烟气净化工艺,把垃圾用来焚烧发电,废渣用来制砖,余热用来取暖,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有效地改变了过去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建垃圾发电厂对天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能源紧张状况

B.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C.加剧了人地矛盾

D.冬季取暖完全由余热提供

11.城市垃圾除焚烧发电外,以下哪种方式还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

A.垃圾分类填埋处理

B.露天焚烧

C.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

D.远郊堆放,自然降解

10~11.解析 第10题,利用垃圾发电,既减少固体废弃物的堆放空间,又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故B项正确。

第11题,垃圾分类填埋处理,远郊堆放,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经过一段时间后,臭气、污水等污染物会影响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雾,污染大气和威胁人类健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答案 10.B

11.C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A、B、C分别代表(  )

A.资源 市场 环境B.环境 市场 资源

C.环境 资源 市场D.资源 环境 市场

13.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12~13.解析 第12题,A代表环境,B代表资源,C代表市场。

第13题,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不仅经济效益高,还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

答案 12.C

13.D

下图为“江苏沿海海岸线变迁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造成江苏海岸线古今位置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海垦殖B.泥沙淤积

C.气候变化D.地壳抬升

15.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应(  )

A.围海造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B.兴修水利,建设旱涝保收农田

C.营造红树林,保护滩涂生态

D.发展滩涂养殖,打造湿地经济

14~15.解析 第14题,由图可看出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这是由河流携带泥沙在沿岸不断淤积造成的,故B项正确。

第15题,滩涂发展成为农田,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江苏不适合营造红树林,该地纬度较高。

答案 14.B

15.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

材料二 下图为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

(1)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草地、森林之间最有可能的数量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2)上图反映了人们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主要措施,即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措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正确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 

(1)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地面积减少。

(2)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紧张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增加水中的营养元素,污染水源 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化、毒化)

(3)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方式,培育优良品种等;改良土壤,多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有选择地施用化肥。

17.阅读“全球可持续发展五大要点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这五大要点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追求和怎样的核心思想?

(2)这五大要点分别直接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种观念?

(3)为什么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解析 五大要点的核心是“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直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核心思想;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直接体现了发展的观念;能源开发可以缓解因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体现了环境的观念;清洁水源可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绿色贸易主要改善产品生产地的环境。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可从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等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处的地位。

答案 

(1)追求: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2)发展援助——发展的观念,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能源开发——环境的观念,绿色贸易——环境的观念和公平的观念,清洁水源——环境的观念和权利的观念。

(3)从公平的观念看,可持续发展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平。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但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大,至今仍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污染者。

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从发展的观念看,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因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发展中国家要解决的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仍十分严重;发达国家由于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因此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通过向发达国家提供初级产品和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获取收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发达国家由于环境保护的法规相当完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门槛高,大量该类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

从废弃物的排放量看,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始早,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时间长、总量大;当今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主要的经济总量,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仍比发展中国家大。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我国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172平方千米,分为4、5、6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793平方千米,4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5级、6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1)说出该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2)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答案 

(1)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

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

科技——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放牧方式——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或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数量——适度放牧;减灾防灾——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

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

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