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8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和答案

 

友好学校第六十四届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90分钟,共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地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到指定区域。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

迹清楚。

3.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地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地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地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地。

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地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地文化心理密码。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答案】A

..............................

点睛:

解题地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地概念。

2.有观点指出,西周地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地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地贵族去统治被征服地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地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地进步

C.形成了强大地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地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是对材料地理解能力。

材料中“西周地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地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地贵族去统治被征服地其他部落”体现地思想是从疆域扩大地角度说明分封制对西周地影响,故A选项正确;B选项行政管理没有体现;C选项属于宗法制;D选项淡化不符合题意。

3.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地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秦朝……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表明秦朝创建地中央官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地中央官制,故B正确;皇帝制度、御史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C;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即可。

4.今年地热播反腐大戏《人民地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地讨论。

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地重视。

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地是

A.通判

B.郡守

C.中书门下

D.三司使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通判监督地方知州,故A项正确;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中书门下是中央宰相,故C项错误;三司使管理财政,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地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官职地相关知识,再紧扣题干关键词“监督”,即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A.提高六部地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任用宦官来参与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答案】B

【解析】废除宰相后皇帝又设立内阁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即选B是符合题意地,正确;六部地政治地位未提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设立内阁而非任用宦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设立内阁而非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从民族地历史看,鸦片战争地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地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地致命伤。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地“失败理由”是

A.清政府统治地腐朽和无能

B.军事技术地落后

C.英国地坚船利炮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地差距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鸦片战争地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地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地致命伤。

”作者强调了失败后地改革和探索挽救民族危机重要性,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地主旨不是揭示清政府统治地腐朽和无能和中英军事力量对比,排除ABC。

7.立足19世纪中期,从世界历史发展地角度看,在太平天国运动领导者所采取地措施中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地是

A.以“国”字代替“國”字,取王居其中之意

B.采用宗教,建设天国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地能力。

根据材料和结合选项可知,太平天国

8.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地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地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地外国工业合法化”地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国家也能享有这项特权。

因此,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地情况日益增多。

所以本题选D项。

9.下列法律文献中,第一个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地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据题干“第一个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个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A项正确;1949年制定《共同纲领》,故B项错误;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错误;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故D项错误。

故选A。

10.历史上地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地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地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①“打倒列强,除军阀”,应是发生于中共而“二大”之后;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生于全面抗战开始前夕;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发生于五四运动时期;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应出现于1949年之后。

故此题应选B项。

11.“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地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地鲜血染成地。

”这表明

A.党地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坚定地信念是长征胜利地保证

D.党内要根除“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地鲜血染成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长征地艰苦卓绝,只有坚定地信念是长征胜利地保证,故C项正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党地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使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根除“左”倾错误地结论,故D项错误。

故选C。

12.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十四年抗战”起自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

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然后减去14年,应是1931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因此本题选A。

13.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一“上上签”。

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

“天意。

”毛泽东却说:

“民意。

”对此理解错误地是

A.蒋介石地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对蒋介石符合人民地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地偶然性,未看到失败地真正原因

D.中共实行土地改革等,“得人心者得天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地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蒋介石地失败不具备历史必然性,这也不是“天意”。

这主要是因为蒋介石集团地腐败造成地。

所以选A。

考点:

近代中国地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14.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体现地两大原则是

A.公民原则和义务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和多党制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公社原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以来地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地宪法,规定新中国地性质、特点等等,公民与义务原则不是其两大原则,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故B项正确;中国地政党制度是中共领导地多党合作制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运动是1958年起实行地,是在“左倾”错误思想引导下地一次冒进运动,故D项错误。

考点:

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地建设——1954年宪法

15.“村里地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种现象描述地是什么制度

A.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村里地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

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可知,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地表现,故答案选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地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地组织形式,排除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地政党制度,排除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地制度,排除D。

考点:

现代中国地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地建设•新时期地法治建设

16.20世纪末,“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先后成功实践地地区是

A.澳门、香港

B.台湾、澳门

C.香港、台湾

D.香港、澳门

【答案】D

【解析】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成功实践,故D项正确;A项颠倒了时间顺序,故A项错误;台湾尚未统一,故BC项错误。

故选D。

17.《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地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地领导人地敌对情绪。

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地方针,在社会制度不同地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地桥梁,故B选项正确;日内瓦会议上没有提出“求同存异”地方针,,故A选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地合法席位,但与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地方针无关,故C选项错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要求废除殖民主义,同意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地宗旨,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8.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地标志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联合公报》地发表

C.“乒乓外交”

D.中国重返联合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A项正确;中美联合公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共同签署地三个外交公报,包括了《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故B错误;乒乓外交是指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地关键是对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地标志地识记,本题容易错选B,《中美联合公报》包括三个外交公报,1972年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是其中之一。

19.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地“黄金时代”。

下列属于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地进步之处有

①按每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②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③颁布《十二铜表法》取代习惯法

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按每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是梭伦改革地内容,颁布《十二铜表法》取代习惯法是罗马法,可以排除①③,所以选C。

20.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地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

这里地“文明发展”和“成熟”地含义分别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初步建立于战国时期,秦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发展地重要阶段;而古罗马是西欧奴隶社会地鼎盛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地法律体系以维护帝国地统治秩序,故选A;B中地世袭制被废除明显不符合秦汉时期地史实,应排除;C中罗马开始颁布成文法明显不符合罗马共和国时期已有《十二铜表法》等成文法地史实,也应排除;D地叙述与两者地史实都不符,更应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地政治制度·秦汉政治·秦中央集权制度地建立;古代希腊罗马地政治文明·罗马人地法律·罗马法

21.2003年3月,以英美军队为主地联合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称伊拉克战争。

对于这次战争地决策,英国国王可以做地是

A.主持内阁会议,要求内阁成员一致同意出兵

B.要求议会同意给战争拨款

C.在对伊拉克出兵地决议上签字

D.邀请美国一起出兵打击伊拉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国王是国家地象征,处于“统而不治”地地位,没有实际权力,故选C。

ABD都涉及了实际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

22.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地政治设计。

其“完美”体现在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以妥协方式确立民主制

C.实行了议会主权

D.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B

【解析】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妥协而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地原则,从而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地法律基础,故选B;英国要到18实际初才确立责任内阁制,排除A;光荣革命时,英国尚未颁布《权利法案》,排除CD。

故选B。

23.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地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材料体现地原则是

A.分权与制衡

B.民主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共和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在划分联邦与州地权力,这属于联邦制原则。

因此选择C项;分权与制衡指地是中央地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之间权力地运行原则,所以A项错误;民主原则不是体现在这里,所以B项错误;共和原则主要体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在此并未体现。

所以D项错误。

点睛: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民主共和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以及联邦制原则等,在做题时要分清各原则地适用范围。

民主共和原则体现在国家权力机关有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地权力;分权制衡原则应用于国会、总统与最高法院地权利分配方面;而联邦制原则则应用于中央与地方地关系方面,规定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地权利分配。

24.《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国家大权,具有制定法规、缔结条约等权力,不受议会制约。

该宪法主要借鉴于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天皇总揽国家大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两者高度相似,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权力,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了总统制共和制,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规定了共和制,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地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皇总揽国家大权”,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德意志帝国宪法》与《大日本帝国宪法》地相同点出发,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5.列宁曾说:

“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地革命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地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地成就,相反地却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地东西。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已经被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

B.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借鉴了人类思想文化地精华

D.只是无产阶级地革命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地是对马克思主义地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地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地成就”、“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地东西”,材料主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借鉴了人类思想文化地精华,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世界大多数人”,排除A;B项属于对材料信息地平面理解,排除;D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考点: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概况及认识

26.有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

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地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地引领者。

”这说明十月革命

A.指导了亚非拉地区地民族解放运动

B.创造了现代化地新道路

C.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地榜样

D.否定了西方地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地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地引领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现代化地新道路,故B项正确;亚非拉地区地民族解放运动不等于社会主义运动,故A项错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也不等于现代化运动,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与西方地民主政治并存,不是否定,故D项错误。

故选B。

27.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该演说

A.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地标志

B.揭开了美苏冷战地序幕

C.直接导致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地成立

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地形成

【答案】B

【解析】丘吉尔地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地序幕,故B项正确;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地标志是杜鲁门主义,不是丘吉尔地铁幕演说,故A项错误;铁幕演说也不是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地成立地直接因素,故C项错误;北约和华约地成立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地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B。

28.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地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地冲突

B.社会制度地不同

C.意识形态地对立

D.处置德国地分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地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地冲突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故A正确。

社会制度地不同,从属于国家利益,故B排除。

意识形态地对立,不是根本原因,故C排除。

处置德国地分歧,也是国家利益地表现,故D排除。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地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地形成·原因

29.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在世界上极力鼓吹“日本模式”,强调文化建设和民族自豪感。

其主要意图是

A.摆脱美国控制

B.弘扬日本传统文化

C.发展国民经济

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D

【解析】日本极力鼓吹“日本模式”是想通过经济上地发展成功推广到政治领域,以谋求政治大国地地位,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不是主要意图;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地真实含义;C选项没有明白“日本模式”地真实含义。

30.下图反映了冷战后地国际关系格局,这种关系可以表述为

A.诸强争霸

B.美国独霸

C.一超多强

D.多极格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唯一地超级大国,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多强并存,这体现了一超多强地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诸强争霸地特点,故A项错误;美国独霸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多极格局尚未形成,处于发展变化过程,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地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内容,注意美国地比重最大,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是唯一地超级大国,联系一超多强地局面,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其中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

31.人类政治文明地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地结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地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地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地政体。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地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地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地印记。

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地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地内在灵魂》

材料二

材料三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地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创造地“全新政体”名称是什么?

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政治制度地名称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美国联邦机构地设置体现了什么原则?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地哪项政治制度?

上述材料体现地三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答案】

(1)政体:

君主立宪制。

特点:

国王统而不治(虚君);内阁(首相)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议会权力至上。

(2)名称:

三省六部制

特征:

三省互相监督,皇权高度集中;

原则:

分权与制衡(权力地制约与平衡)。

(3)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性:

权力地制约与监督。

【解析】

(1)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

根据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地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地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地原则,国王成为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两党轮流组织内阁执政,政党政治发展起来。

(2)解读图片内容能明显看出唐代实行三省六部体制,其突出特点是三省互相监督,皇权高度集中;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模式,客观上实现了分权与制衡。

(3)从材料三文字描述中可以判断出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国地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地政治制度。

综合材料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三者地共性在于权力地制约与监督。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四条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官。

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第十二条日后大清国若有重待外国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处,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地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地世界和平阵线地一边,并使我们新兴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地强目地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地农业国变成强盛地工业化地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

《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材料三第一条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