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20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docx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

.Gfv664{display:

none;}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两个基本命题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的公共管理,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

  内掀起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政府的管理导向开始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从“行政管制”向“公共服务”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形势和相应的人才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

当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畴仍存在许多争议[1],这些争议集中表现为公共事业管理与工商管理的交叉性是否过多,公共事业管理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否有区别,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是否具备存在的现实依据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也使得高等院校和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产生了两个自然而然的追问:

一是地方性高校是否应该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即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二是如果社会发展需要,那么地方性高校应如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这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这两个追问构成当前我国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重大命题,如果不加以厘清,则会使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不明、思路不清、机制不畅。

 

  对于第一个命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民生型政府是今后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趋向,强调服务、注重变革、讲究快速回应、要求敏捷应对是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必须致力追求的目标,这些新形势和新变革需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专业人才来推进和实现。

因此地方性高校应该并且要大力地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是我国政府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对于第二个命题,必须首先明确,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人才,而更应是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专业人才,他们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能解决地方政府管理中面临的各种尖锐矛盾和突出问题,是适应变革、善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现代管理人才。

所以在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要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往“通才”方面进行培养,使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专业,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47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地方院校占绝大多数。

可见地方性大学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

但伴随着招生学校的迅猛发展,诸多问题逐渐涌现,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地方性大学如何抓住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适应地方公共管理发展需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各地方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短,专业建设特色尚未形成,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的专业定位尚存在一些不足,未能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综合性特征,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而对于该专业究竟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通才”,还是培养精通某一事业领域管理“专才”的问题,又成了困扰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难题。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方面定位模糊。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发展历史较短。

2003年才有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很多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来的,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缺乏管理实践,一些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授课环节上,教学方法单一,不少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各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基本都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三级平台课”原则进行设置[3]。

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特色不鲜明,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之间的主次不分,方向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好考虑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没有突显地方特色、区域特色。

课程本身多是“基础”、“概论”等形式,基础理论性课程较多,实务应用型课程偏少,这与当初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是偏离的。

课程设置几乎涵盖了所有私营部门之外的专业方向,随之而来也带来了课程的简单嫁接[4],忽略了专业的特点与属性,更忽略了专业本土化的需要。

 

  (四)学生专业技能不强

  学生当中普遍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清楚,对实践教学的意义、目的认识不足,本应该具备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应当具有的职业技能和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的行为能力没有很好掌握。

少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参与应聘时自信心不足,也有的毕业生缺乏主动性,缺乏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推销意识,没有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潜力。

  (五)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多数地方性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即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相关配套设施、条件相当欠缺。

囿于传统观念的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只是灌输一些管理理念,学习一些管理理论,一些学校认为抓实践没必要,也有一些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抓。

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非常外行的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不用建实践教学基地,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无非是找一间教室买些电脑教学生用些办公软件。

殊不知,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试验和实践建设要远复杂于管理学其他专业,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决策剧场、荷兰莱顿大学的危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等都是全球知名的,国内的华中科技大学于2010年6月2日建成的高清晰、高性能、8通道、立体背投、无缝连接、240度弧幕的电子决策剧场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实验教学基地。

再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习现状也不容乐观,一般的地方性高校采取的是分散实习加集中实习的方法,即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和院系推荐相结合,但这种效果非常不明显,究其原因,学生自主联系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难度颇高,而院系推荐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实习基地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三、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

  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曾把我国的地方高校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学研究型、综合性的高校,包括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和“省部共建”高校;第二类是应用型、专业型的高校,除了一部分是一本类院校外,其余大部分是二本类院校,普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第三类是职业性、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和专业型高校,即高职高专和三本院校。

由于地域、办学历史、既有资源和国家支持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以及适用的条件寻找特色路径突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瓶颈。

.Wqh637{display:

none;}吉首大学是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唯一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地处国家西部开发“10+3”范围民族地区的高校,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高校,是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国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

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性大学,学校一直围绕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确定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眼睛向下”的办学思路和办“平民大学”的理念。

办学5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10000余名,办学成就得到了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曾庆红和贾庆林等同志的高度评价。

吉首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便是在学校服务地方的理念指导下开办的应用性专业,该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招收了十届学生,毕业学生近800人。

该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改革创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选用和使用、实践教学活动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尝试,效果突出。

  

(一)明确专业发展建设目标

  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将专业发展的目标确定为:

以贴近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与民族地区现实发展与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龙头,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手段,以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培养政府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管理与服务、民族文化管理、社区管理、公共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辅助,大胆实践与创新,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创造出一个集边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为一体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二)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适应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需要,对承担的大部分课程进行了重构与更新。

在课程设置中更加突出能充分反映时代与区域需求的课程。

如“公共危机管理”、“地方政府管理学”、“社区管理”、“物流管理”、“地方自治与治理”、“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公共管理与地方治理及社区管理的实战能力[5]。

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针对教学和就业环境的区域和民族特色,教研室着手设置“武陵山区公共管理”、“民族政治学”与“少数民族文化管理”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这一特定区域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原来采用的讨论式、启发式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参与式、研究型发展,鼓励教研室成员运用多方法教学,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兴趣作为未来教学的主要导向,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和学习。

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基础理论、传统理论,却忽视当代前沿管理理论的状况。

一方面减少课程的陈旧内容,大胆使用更能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新发展与新要求的内容;同时去掉一些过于陈旧的传统课程,增设“武陵山区公共管理”、“物流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等更能反映当代公共管理新发展和区域需要的课程,以提升学生从事基层管理的实战能力。

打破原来主要由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授课的方式,鼓励任课教师同基层政府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开创专业教师与基层政府管理人员协同授课的教学方式[6],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基层政府管理人员担任一定比例的专业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实践管理能力。

 

  (四)积极探索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坚持传统的“基地”式实践教学模式,依托学校的资源,努力开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在湘西自治州就精心选择了若干个教育实践基地,比如,州文化局、州委宣传部、州民政局、湘西吉凤工业园等。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实践模式,比如,除了要求学生“走出去”,还积极邀请一些一线的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到课堂上来亲自作报告、谈实践,让学生“足不出户”就感受了实践中的管理。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

  结合武陵山区旅游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成功申报了财政部专项资金并以此为依托建成了“文化产业管理综合实验室”。

同时还组织多名学生参与湘西州、吉首市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方面的调研、规划活动,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升。

  自2008年推进专业特色化发展以来,该专业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09年由该专业教师担任副主编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全国创新规划系列教材《管理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使用,另自编了《公共行政伦理概论》、《武陵山区公共管理》多本内部教材;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7项;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6项;专业教师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优秀教研教改论文14篇。

学生获得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赛伯乐杯第二届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获优胜奖入选双百强1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教育厅颁发的优秀奖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教育部颁发的优秀作品三等奖各1项。

 

  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和建设的研究,积极探索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区域性地方高校积极应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各种挑战之表现,更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争议中迈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地方性高校唯有充分挖掘自身区域优势,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区域化、特色化、创新化的发展道路,才能赢得机遇,走出困境,迎来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