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5160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ocx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

 

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

开发与管理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

XXX

 

2017年5月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

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确立了《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的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基于信息化条件下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对学校建设的影响、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宗旨是把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完善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构建新课程下的育人模式和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

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选择、整合、丰富课程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

3、课题研究的意义

(1)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早在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决定》指出: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权力主体是学校,只有当中小学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使用、评价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自觉地把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通盘考虑、整体实施时,才能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2)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的需要。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

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

以前课程由国家和地方管理,现在把管理权下放学校,学校的管理工作如何适应新课程计划的需要,这是许多学校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

学校有了自主开发补充课程的权利,却因为管理的松懈和不到位,难以使校本课程发挥作用。

学校课表上排有校本课程,但对课程实施缺乏指导和监督,老师们有时挪做他用,有时敷衍了事。

学校有详尽的课程实施计划、甚至开发了相应的教材,但由于这些多为闭门造车的产物,老师们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在高中,学校和学生都面临强大的升学压力,如何贯彻国家意志,开足开好校本课程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在近三年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管理,深入研究,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健康发展。

(3)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需要。

新课程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和谐发展”。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

开发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能够科学管理、合理使用、有效评价的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意义应该是很重大的。

(5)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

学校决策者思考着把学校做强、做大、做出特色,办人们满意的教育。

这样,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

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理念。

而学校所在的社区活动场所缺乏,社区文化活动较为单一,他们同样需要创设一种新的社区文化,来提升社区的品位,促进社区的发展。

(6)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的需要。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校外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指社区)。

在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开始重塑学校与班级文化,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园环境课程资源,造就怡情悦性的校园文化。

在校内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根据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技能、经验缺乏的实际,加强了校本培训及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以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获取课程开发技术的支持。

在情感的交互上,实施新课程以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交流互动,营造了关爱协作的氛围。

现在教师与学校决策者的课程价值观一致,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充分达成共识。

2、概念界定

1、“信息化”是指为满足校本课程实施开发的能实现课程录入、网上报名(个人选课、批量选课)、班级管理(网上报名、进度表、网上作业)和学分管理。

2、“高中特色校本课程”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地说就是某一类学校或者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说课程目标重点在于强化办学特色,在于学校管理,学生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在于加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教师目标重点在于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在于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在于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

3、“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和类型的确定。

依据是学校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为宗旨。

根据课程开发内容的来源,可以把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三种类型:

选用、改编、新编。

课程选用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出课程选择的标准,依据标准从众多可能的现有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依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校本特色资源由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

4、“校本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教材管理、课程评价管理等诸多方面。

其中“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指课程开设方式的确立,学生选课方式的确立,保障方式的确立。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指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评价准则,包括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三、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学校本位课程逐步盛行起来,特别是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学校本位课程研制(SBCD)很快被教育理论工作者接受。

日本在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中,也致力于推进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根据学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在家庭、社区中的体验性活动;同地区社会的人才、设施、活动联系,开展有特色的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校和家庭、地区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成为一个开放的教育机构。

我国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在这一背景下,前几年,我们学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校本资源,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每一个新的学年度开始,就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组织下,自愿组成各类“兴趣小组”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天津市每年一届的青少年创新大赛上屡获佳绩,并且荣获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先进校和天津市青少年科技示范校等荣誉。

在实践新课改教育理念,促进师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师生能力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在建设特色学校、文化学校的过程中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把目光转向更本质的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新课堂倡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后的课堂教学秩序如何进行有效的重建?

在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同时,如何科学地重新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如何有效地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标准?

还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评价手段,导致校本课程有成为休闲课、娱乐课的倾向,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校本课程管理评价机制成了课程开发的又一个大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是为“敬教劝学,兴贤育才”。

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因而教育也应该是多元的。

校本课程的提出就是教育多元化的产物。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必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课程管理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以前课程由国家和地方管理,现在把管理权下放学校,学校的管理工作如何适应新课程计划的需要,这是许多学校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以开发二十多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如:

调查研究、教材的编写、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可以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并在能动的实践中更新课程观念,增强教师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特别是近两年学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的策略,引进播音主持、拉丁舞、素描等多位专业素养过硬的人才,对校本课程进行引领。

2、学校定位明确。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

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拓宽视野,为学生积极主动求知、探索,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想方设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标。

3、注重软实力的搭建。

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选课指南》、《校本课程管理方案》、《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手段与方法的转变和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对校本课程的微观管理指的是对校本课程实施整个过程的管理。

4、学校制定严格的校本课程实施流程,具体负责人员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指导。

具体流程如下:

(1)建立机构

成立以校长、主任、学科组长为主课程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进行管理。

(2)进行评估

校本课程应当以学校为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本,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学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

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后,调查教师能开出哪些课程,摸清学校还有什么教育资源。

(3)确定主题

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确定主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心.,撰写制定计划,设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结构等。

校本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来确定,调查学生的所需,并且确认其对发展学校的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取材立足于当地,立足于现实。

(4)申报课程

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课程纲要上报校教研室,同时向学校递交《申请表》及《课程纲要》,学校对此进行审议。

(5)课程审议

学校组织力量对申报的课程审议通过后,编入《选课指南》。

(6)学生选课

学校印发校本课程《选课指南》,让学生根据《选课指南》自主选择校本课程。

(7)组班

教务处组织学生将学生选课志愿输入计算机,学校按志愿优先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教学班,不强求班级人数的均衡,综合调剂余缺,调剂分流学生的首选课程可在下学期再选。

(8)排课

教务处统一安排课表。

(9)选班上课

(10)评价

 这里涉及的是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以及评价内容方式、结果处理等。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健康顺利的进行。

5、加强课程的微观管理。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微观管理重点在于对教学的管理,学校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认真备课,按步实施、领导随机听课。

2、授课有计划、进度、电子教案、考勤记录。

3、授课要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保存好学生的作品、资料、成绩。

5、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年召开一次校本课程交流会,展示成功经验,解决存在问题。

开学初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学校进行需求评估、制定方案、培训教师等准备性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教务处加强监督和检查,不允许用国家课程挤占校本课程的课时,不允许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学校每学年审定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校要求教师可用校本课程讲义,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不可为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

教师的评价要四看:

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听课后的反映;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学生的评价要三看: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学习的成果。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纳入学生档案管理。

学校规定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要承担一门以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一)、使课程开发突出一个“本”字,即学校的特色。

既然是“校本”就应当校校不同,照搬照抄是完全行不通的。

教师要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掌握主流和方向。

一方面要突出学校这个“本”,以学校特色为突破口。

另一方面要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和特点。

要求我们从自身的“本”出发,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往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才艺等。

(二)、搭建校本选课系统这一信息化平台,实现校本课程网上选课,网上作业和网上学分认定。

(三)完善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选课指南》、《校本课程管理方案》、《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手段与方法的转变和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具体目标如下:

1、课程目标

(1)、实验和验证校本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实验和验证学校对校本课程管理的科学性和评价的可行性。

(2)、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3)、强化办学特色

2、学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4)加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5)注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

3、教师目标

1

(1)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

(2)激发学生的教育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

(3)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校基于信息化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和策略。

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这种全新的课程形式赋予学校新的教育职能,同时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此项研究的切入点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教育管理评价多元化结合上。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加评价角度,多一把尺子量学生;通过多元化的管理评价手段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具体内容如下:

1、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策略、原则及评价。

2、校本选课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3、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

4、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的协调。

5、校本课程在构建多元化管理,多元化评价模式中的作用。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了解国内外此类课题研究状况及成果,收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基本上分两大段,前期学习有关理论、经验,进行课程开发,建立课程框架,开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后期进行课程的规范化管理,探索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变化,建立校本课程管理评价机制,将校本课程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各方面问题。

最终形成一批比较稳定的选修课科目写入《校本课程选课指南》,制定完善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选课指南》、《校本课程管理方案》、《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2、行动研究法。

做到边实践边总结,可以将相关的理论、各地的实施经验汇成小册子,每月发给教师,时时学,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经常写教育教学随笔或论文、案例。

对研究和实践中出现的情况采取“发现——设计——实施——观察——反思——小结——实施——观察——反思——再小结”的步骤,理论与实践螺旋上升往复,探索新课程体系下教育教学的规律。

3、经验总结法。

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4、个案研究法。

我们强调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去研究来自自身的真实问题。

我们将以教师的案例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口,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生动的案例研究来丰富课题内容,推进研究进程。

九、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5月-2017年9月)

1、文献检索:

查阅书籍报刊、选聘专家咨询、网上查询。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组建课题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

3、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

4、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

5、课堂实验准备: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课程计划、内容、形式由教师自行设计,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6、申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9年12月)

1、将课题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课程教材开发:

由外聘专业素质强的教师引领,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

(2)校本课程实施:

外聘教师和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3)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

课题中心组承担

(4)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5)校本选课系统由学校信息化办公室负责

2、理论研讨、课堂实验、中期汇报

(1)搜集资料,组织学习课程结构理论,探讨课程文化开发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2)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编写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

(3)注意收集典型案例,进行课程的规范化管理,探索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变化,建立校本课程管理机制,包括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教材管理、课程评价管理等诸多方面。

(4)监督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包括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5)进行中期汇报,展示初步成果。

(6)结合中期汇报专家评议意见,完善课题研究。

(三)形成成果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

1、制定与校本课程有关的配套方案。

2、编写出有特色的多学科校本课程教材;

3、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成果总结,撰写相关论文;

4、撰写研究报告;

5、总结研究过程,总结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梳理研究思路,进行工作总结;

6、整理课题论文集,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7、申请成果鉴定与验收

十、预期研究成果

1、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

2、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选课指南》、《校本课程管理方案》、《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3、优秀论文集、反思集、典型案例集。

4、特色校本课程教材。

5、可用的校本选课信息化平台

十一、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专长及分工

组长:

王景江高级教师教学校长

课题中心组成员,学校管理和历史教学,负责全面研究工作,具体方案办法的制定

副组长:

XXX高级教师教务副主任课程管理和历史教学,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调配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与进度。

课题中心组成员,课题中心组人员:

XXX一级教师技术组长负责校本选课平台的构建

课题中心组人员XXX一级教师教务副主任负责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课题中心组人员XXX高级教师德育副主任负责德育课程开发管理

课题中心组人员XXX一级教师教务处成员负责课题档案管理

课题中心组人员XXX一级教师教务处成员负责课题数据录入统计

实验教师:

外聘教师、学科组长、备课组长、体音美教师、健康教师、心理教师

十二、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1、理论保障

(1)校本培训。

为使全校教师从更高、更新的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立足校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在学习中思考,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以个人学习为主的多元化学习形式,围绕研究课题有重点地学习一些理论层面的内容,或以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去追因学习,或选择典型性、有示范性的方案、案例、实录进行深入剖析学习。

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准。

(2)专家指导。

参加教科室组织的专题讲座。

2、人员保障

课题组研究人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不少教师进行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尝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人员科研热情高、责任心强。

该课题人员有较高的科学水准。

大多数都经过专业培训,人人都有论文发表。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了由教学校长直接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实施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各个课题目标、任务和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协调运转。

4、经费保障

学校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5、设备保障

本课题研究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图书室、级房、多媒体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