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22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docx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

第三编经济

第八章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第一节市场和市场经济

1、市场:

狭义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指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无形市场,如信息、技术、金融证券等。

2、市场要素包括①市场主体、②客体、③市场行为、④市场秩序四个方面。

市场客体是指作为交换的各种商品,包括有形的消费品和无形的技术、信息、服务、专利、管理才能等。

市场行为指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按内容可分为购买行为、销售行为、竞争行为。

市场秩序是保证市场行为规范化的条件,即保证市场交易正常进行,参与者平等竞争。

7、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在这种形式下,资源配置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的产物。

8、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是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

区别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对应,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

有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有市场经济,只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商品经济才能形成市场经济。

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商品经济则不能形成市场经济。

9、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资源配置市场化;②企业行为主体化;③企业产品商品化;④市场体系完备化;⑤交易过程规范化;⑥市场管理法制化;⑦宏观调控间接化。

第二节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机制

1、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有:

①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商品等价交换)②竞争规律、③供求规律。

①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

②竞争规律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争夺经济利益的必然性。

③供求规律是指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商品市场供给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趋于平稳的内在必然性。

2、市场机制指调节市场运行的机制。

包括①价格机制、②供求机制、

③竞争机制、④风险机制。

1)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是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信号。

价格是市场的核心要素,是市场经济的信号灯。

2)供求机制是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适应,供求平衡保证商品市场的交换顺利完成,促进商品经济有效运行。

3)竞争机制是市场主体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进行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4)风险机制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面临盈利、亏损、破产、倒闭的可能,这就是风险机制。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有:

①资源优化配置功能;②促进技术创新功能;

③信息传递功能;④利益分配功能;⑤外向开拓功能。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特征

1、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①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②计划价格脱离实际;

③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弊端多④经济活动缺乏竞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列宁在1906年首次提出“市场经济”。

第一个实施计划经济制度的是斯大林。

1978年我国重新认识商品经济,1987年十三大强调加快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①所有制结构不同(公有制为主体);②经济运行的目的不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③分配方式不同(按劳分配为主体);④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同(有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建立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市场主体与现代企业制度

1、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

企业、个人、农户。

另外还有政府和境外的个人、企业和政府,他们共同构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可分为三大类:

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的原因:

是健全市场体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

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产生作用的客观基础。

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基本条件:

企业有明确的产权;企业能自主经营决策;

企业之间的地位平等。

5、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法人产权制度。

6、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要素主要有:

法人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制度;

有限责任制度;④管理级层制度。

其中法人产权制度是基础,法人治理制度是核心,有限责任制度是保障,管理级层制度是工具。

7、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①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所有权,并取得由法律认定的企业法人地位;②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③具有管理级层的科层组织④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一个职业经理人阶层;⑤企业行为目标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类型:

按所有权性质分为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外资企业。

按组织类型分为业主制企业(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按我国法律规定或确认的企业类型主要包括:

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是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1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

①是深化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

②是健全完善国有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③是推动和完善对国有经济的分类改革。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①统一、②开放、③竞争、④有序。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作用:

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企业搞好生产和资本运营;

③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包括:

①消费资料市场,如食品、服装、日用品等;

②生产资料市场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原材料、技术、信息、生产性服务等。

4、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①金融市场:

分为货币市场(融资期限在1年内的短期资本交易,信用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短期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最主要的是银行同业之间短期资本融通的市场即同业拆借市场)与资本市场(即长期资本市场,1年以上的中长期交易市场,信用工具为长期债券、股票等)

②劳动力市场

③土地市场

④技术市场(技术转让的最主要的形式是许可证贸易,许可证贸易形式:

独占许可证贸易、排他许可证贸易、普通许可证贸易)

⑤信息市场(“第四产业”,特点:

交易活动具有多次性,交易具有间接性,交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第三节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1、市场秩序就是市场主体必须遵循的规则与法律法规总和。

2、市场秩序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分工,②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

3、法律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①维系契约的稳定及效力;

②制定竞争规则;

③提供宏观调控手段。

市场规则包括:

①市场进出规则;②市场竞争规则;

③市场交易规则;④市场仲裁规则。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

第一节宏观经济运行与政府的经济职能

4、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三种状态:

①总供求的平衡状态;

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

③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

在供求关系失去平衡,这就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进行干预。

6、衡量一个国家就业与失业水平主要通过就业率和失业率两个指标,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达到充分就业是一种理想状态。

(失业分为:

①摩擦性失业、②结构性失业、③周期性失业)。

7、通货膨胀是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

分为:

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③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对生产和流通有影响;②对收入分配有影响;

③对就业有影响;④对对外经济有影响。

9、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10、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①对经济运行有影响;②对收入分配有影响;

③对银行也有影响。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的经济职能:

①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③管理国有资产、④调节收入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⑤维护市场秩序。

第二节政府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

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空管调控的三大特征:

①以总量调控为主要目标(首要目标,有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NI(国民收入)指标表示)②以间接调控为主要方式

③以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为主要调控手段。

3、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①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③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④实行公平的收入分配。

4、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式有两种:

①直接调控、②间接调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

5、政府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的表现:

①对经济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②由微观变为宏观;

③由行政管理变为经济管理;④有指令计划便为指导计划。

6、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计划手段、②经济手段(经济杠杆)、③法律手段、

④行政手段(强制性)、⑤舆论手段(西方的“窗口指导”、“道义劝告”属此类)。

第三节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调控体系

1、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④收入政策。

2、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的手段措施的总称。

3、财政收支调整会对国民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意味着社会总需求增加,会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减少财政支出意味着社会总需求减少,可抑制经济增长,发生赤字财政时,可向公众借钱即发行国债,或者向央行借钱即增发货币。

4、财政政策的手段:

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投资。

1)国家预算:

是财政调控的主要手段,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调节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

2)税收: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

3)国债:

按照有偿原则,以政府信用保证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

4)财政补贴:

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直接补贴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

包括生产线补贴和生活补贴,具体形式有:

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补贴、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出口补贴。

是政府用以调节供求的一种特殊措施。

4)财政投资:

即政府财政安排的预算内投资,是政府直接增加或减少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业建设。

5、财政政策的运用: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扩性财政政策是当总需求不足时,扩大财政支出(刺激市场),增加社会总需求;用于供大于求,即通货紧缩。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当总需求膨胀时,压缩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抑制社会总需求(抑制市场)。

用于供小于求,即通货膨胀。

6、货币政策是政府制定各种管理和调解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

7、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衰退、总供求不足、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总量,刺激需求增长(对应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货币政策是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情况下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对应紧缩性财政政策)。

8、货币政策的工具:

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即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的形式交存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指商业银行以有价证券作抵押向央行贷款时的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即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当总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买进政府债券,放出货币;当总需求膨胀,卖出政府债券,回收货币)等。

9、产业政策是政府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提高供给总量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有效适应需求结构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

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行政指令,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

10、收入政策,我国收入分配的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与生产要素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1、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要侧重于解决以下问题:

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制度;要建立完善法制体系。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国民收入分配

7、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两个过程。

8、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以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参与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增加值为起点,最后形成各经济主体的原始收入。

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三部分原始收入包括:

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9、国民收入再分配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他是国家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

10、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1)国家预算,2)银行信贷,3)劳务费用,4)价格杠杆。

第二节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个人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其他分配方式。

2、按劳分配:

按照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3、按要素分配:

就是按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信息、管理等进行分配。

4、其他分配形式:

包括福利性分配收入,如公费医疗、各种补贴。

5、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涉及的是经济增长及增速问题。

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合理。

7、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需要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

8、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

①在初次分配领域,健全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促进公平;②在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③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9、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

①调节某些行业的过高收入;②限制因部门垄断和行业垄断产生的分配不公;③严格控制非正常收入;④加大税收调节;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

1、我国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④优抚安置、⑤住房保障。

具有:

①强制性、②公平性、③全民性、④最低保障性。

2、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①保障基本生活;②维护社会稳定;

③促进经济发展;④保持社会公平;⑤促进国民福利。

3、社会救助是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最高目标,各种保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4、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给与的无偿帮助,最后一道防线。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和基本形式

1、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①对外贸易;②对外资本交流;

③对外技术交流;④国际劳务合作;⑤国际旅游业。

第二节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经济特区。

(第一个:

1980年深圳;6个国家级新区:

1992年上海浦东、1994年天津滨海、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2011年浙江舟山群岛、2012年甘肃兰州新区与2012年广州南沙新区)。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开区(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这是对外开放第二个层次;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

3、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重庆现有两个保税区:

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

4、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开放。

(1992年重庆开放)

5、沿主要交通地带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